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症 → 證症”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症候
(1).疾病。 元 无名氏 《碧桃花》第二折:“我害的病,不阴不阳,发寒发热,不如是甚么症候。”《说岳全传》第十三回:“令尊不知害的什么症候?如今却在何处?” 郭沫若 《沸羹集·〈才力·命〉》:“治疗这种症候,在现代是极其平常的事了,只消把扁桃腺割掉,孩子便会聪明起来。”
(2).毛病。 明 王守仁 《寄杨仕德书》:“大抵忘己逐物,虚内事外,是近来学者时行症候。” 明 李贽 《道教钞小引》:“若一息不铭刻,则骄气作,态色著,淫志生,祸至无日矣。余老且死,犹时时犯此症候,几为人所鱼肉。” 鲁迅 《而已集·答有恒先生》:“好几个满肚子恶意的所谓批评家,竭力搜索,都寻不出我的真症候。”
(3).症状。 杨朔 《模范班》:“他停下手,急忙跑过来,扒开牛嘴看看,又细细地各处端量一阵,不见什么特别的症候,知道只是牛刚吃饱,赶得太快,肚子一时痛起来。”
(4).方言。风险。如:别处找宿去吧,俺没闲屋,当家的出外,不担症候。
《漢語大詞典》:状候(狀候)
(1).情况,状态。 唐 韩愈 《南山诗》:“明昏无停态,顷刻异状候。”
(2).指症状,症候。 唐 李绅 《江亭》诗:“今日病身悲状候,岂能埋骨向炎荒。”
《漢語大詞典》:疾状(疾狀)
症状。 唐 白居易 《与微之书》:“僕初到 潯阳 时,有 熊孺登 来,得足下前年病甚时一札。上报疾状,次叙病心,终论平生交分。”
分類:症状
《漢語大詞典》:证候(證候)
(1).气象;天象。晋书·天文志上:“ 张平子 、 陆公纪 之徒,咸以为推步七曜之道,以度历象昏明之证候,校以四八之气。”
(2).犹征象。 元 贯云石 《醉高歌过喜春来·题情》曲:“看时节偷眼将人溜,送与人些风流证候。”
(3).症状。 南朝 梁 陶弘景 《〈肘后百一方〉序》:“撰《效验方》五卷,具论诸病证候,因药变通。”《全元散曲·赏花时》:“卧枕着牀染病疾,梦断魂劳怕饮食,不索请名医,沉吟了半日,这证候儿敢蹺蹊。” 胡适 《慈幼的问题》:“顺利的生产有时还不免危险,稍有危难的证候便是有百死而无一生。”
《漢語大詞典》:症象
症状。 黄秋云 《高士其伯伯的故事》:“不多久,他的身体上就有脑炎病的症象发生了。”
分類:症状
《漢語大詞典》:跑躁
(1).指精神失去控制的症状。儒林外史第二四回:“他用了一剂药,小的哥子次日就发了跑躁,跳在水里淹死了。”
(2).谓精神失去控制。《醒世姻缘传》第三六回:“ 晁夫人 越发跑躁得异样。 春鶯 、 尹三嫂 、 小和尚 三人不住的悲啼,一连七夜,眼也不曾得合。看看二更将尽, 晁夫人 躁得见神见鬼;交了三更,躁出一身冷汗, 晁夫人 渐渐安稳,昏昏的睡熟了去。”
《漢語大詞典》:天花
(1).亦作“ 天华 ”。佛教语。天界仙花。《维摩经·观众生品》:“时 维摩詰 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説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 南朝 陈 徐陵 《麈尾铭》:“既落天花,亦通神路。” 宋 辛弃疾 《江神子·闻蝉蛙戏作》词:“病 维摩 ,意云何。扫地烧香,且看散天花。” 清 姚鼐 《惠照寺见禹卿于此写维摩诘经》诗:“鐘堂一饭成遗迹,回首天花丈室空。”
(2).指雪。 唐 熊孺登 《雪中答僧书》诗:“八行银字非常草,六出天花尽是梅。” 宋 陆游 《拟岘台观雪》诗:“山川灭没雪作海,乱坠天花自成态。” 金 高士谈 《雪》诗:“簌簌天花落未休,寒门疎竹共风流。” 闻一多 《雪》诗:“夜散下无数茸毛似的天花,织成一片大氅。”
(3).一种急性传染病。症状为先发高热,全身起红色丘疹,继而变成疱疹,最后成脓疱。十天左右结痂,痂脱后留有疤痕,俗称“麻子”。本病现已消灭。
《漢語大詞典》:火气(火氣)
(1).物体燃烧时所发的热气。 汉 王充 论衡·言毒:“火烟入鼻鼻疾,入目目痛,火气有烈也。”儒林外史第十六回:“乡间失火……稻场上都是烟煤,兀自有焰腾腾的火气。”
(2).“五行”说以火之气为物质运动的因素之一。古人以其同金、木、水、土等相生相克,并与五音、五色、季节等等相联系,故用以解释种种现象。吕氏春秋·应同:“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五事:“电者,火气也,其音徵也,故应之以电。”晋书·郭璞传:“又岁涉午位,金家所忌。宜于此时崇恩布泽,则火气潜消,灾谴不生矣。”法苑珠林卷七:“云何春热?时……地已燥坼,水气向下,火气向上。”
(3).火力的强弱程度。 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三折:“锅里水满了也,再放这枚金钱在内,用火烧着,只要火气十分旺相,一时间将此水煎滚起来。”
(4).喻怒气。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转来转去无定相,恼得心头火气冲。”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此老生平著述,全是一时火气,不许今人低首古人,何尝为解经讲学起见。” 巴金 《月夜》:“ 唐锡藩 没有做到乡长,火气大得很。”
(5).指欲火。《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知观﹞一心想着 吴氏 日里光景,且把道童 太清 出出火气。”
(6).中医指引起发炎、红肿、烦躁等症状的原因。《素问·五常政大论》:“火气高明,心热烦,嗌乾善渴。”《素问·至真要大论》:“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
《漢語大詞典》:漏下
(1).漏刻(古计时器)的水面已经下落。指时间已晚。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谭九》:“风度蒲牢,都城漏下矣。荒野寂寥,保无有暴客相值。”
(2).中医妇科病名。妇女经行淋漓不断,古人以屋漏喻此症状,故名。
《漢語大詞典》:寒热(寒熱)
(1).冷和热。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热不节,民多疟疾。”《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皆因父母所生,咽苦吐甘,专心保护,抱持养育,不离怀中,洗濯之时,岂辞寒热。” 元 赵善庆 《山坡羊·燕子》曲:“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张志民 《你与太行同高》诗:“以自己的冷暖,去体量人民的寒热。”
(2).中医指怕冷发热的症状。今泛称发烧。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济北王 侍者 韩女 病要背痛,寒热。”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六:“元戎张筵,託以寒热,召之不至,乃与营妓曲宴。”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剔灯入帐, 芸 已寒热大作,余亦继之,困顿两旬。” 冰心 《南归》:“我正发着寒热, 楫 归来了。” 王西彦 《古城的忧郁·蛊惑》:“好象昨夜发了高度寒热,四肢软绵绵的,神志也很恍惚。”
(3).犹言是非;惹是非。宋书·二凶传·元凶劭:“计 临贺 故当不应翻覆言语,自生寒热也。” 宋 苏辙 《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人户晏然不知,而胥吏无以寒热,此所谓易行也。”
(4).中医指两种药性,寒性和热性。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牛黄清心丸:“且以牛黄清心丸言之,凡用药二十九味,寒热讹杂,殊不可晓。”参见“ 寒温 ”。
《漢語大詞典》:寒温
(1).冷暖。晏子春秋·谏下十三:“故 鲁 工不知寒温之节,轻重之量,以害正生,其罪一也。”汉书·京房传:“其説长於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 温为 候。” 唐 元稹 《祭翰林白学士太夫人文》:“﹝太夫人﹞减旨甘之直,续盐酪之资,寒温必服,药饵必时。” 宋 司马光 《和始平公见寄》诗:“违离詎几时,风色变寒温。”
(2).指问候冷暖起居。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忽有客通名诣 瞻 ,寒温毕,聊谈名理。” 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三折:“施礼罢,叙寒温。”红楼梦第一○五回:“众亲友也有认得 赵堂官 的,见他仰着脸不大理人,只拉着 贾政 的手笑着説了几句寒温的话。” 管桦 《将军河》第一部第四一章:“﹝ 董士清 ﹞不自然地呲着牙,满口寒温:‘诸位冷不冷啊?辛苦啦!’”
(3).中医指两种药性,寒性或温性。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序例·神农本经名例:“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注引 宗奭 曰:“寒、热、温、凉,是药之性。” 鲁迅 《二心集·“好政府主义”》:“因为自三民主义以至无政府主义,无论它性质的寒温如何,所开的究竟还是药名。”
《漢語大詞典》:嘈杂(嘈雜,嘈襍)
亦作“ 嘈襍 ”。
(1).声音杂乱;喧闹。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或曲晏密集,管絃嘈杂,后宾填门,不復接引。” 宋 晁补之 《芳仪怨》诗:“ 阴山 射虎边风急,嘈杂琵琶酒阑泣。” 明 唐寅 《娇女赋》:“双耳嘈襍,精宕神怖。形之梦寐,彷彿会晤。”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四章:“ 黄二愣 提一提嗓门儿,压下了嘈杂的人声,又接着讲下去。”
(2).中医学病症名。俗称“心嘈”。症状似饥非饥,似痛非痛,得食暂止,或兼嗳气、痞闷、吞酸等,多见于胃炎及消化道溃疡病等。《医学正传·心腹痛》:“胃脘疼痛、吞酸、噯气、嘈杂、恶心,皆膈噎反胃之渐者也。”《金瓶梅词话》第七五回:“﹝ 西门庆 ﹞问道:‘……你心口这回吃下药觉好些?’妇人道:‘疼便止了,还有些嘈杂。’”
《漢語大詞典》:羞明
怕见亮光。亦指由视神经衰弱所引起的畏光症状。 宋 辛弃疾 《祝英台近》词:“老眼羞明,水底看山影。”《西游记》第八四回:“ 唐大哥 只要在黑处睡,我也有些儿羞明。”
分類:亮光症状
《漢語大詞典》:翕翕
(1).失意不满貌。孙子·行军:“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 曹操 注:“谆谆,语貌;翕翕,失志貌。”
(2).苟合貌。尔雅·释训:“翕翕訿訿,莫供职也。” 郝懿行 义疏:“翕翕者,小人党与之合。”后汉书·翟酺传:“朝臣在位,莫肯正议,翕翕訿訿,更相佐附。” 宋 曾巩 《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公於众不矫矫为异,亦不翕翕为同。”
(3).和合貌。 元 柯丹丘 《荆钗记·闺念》:“ 长安 红杏深,家山白云隐。早祈归省,孜孜翕翕,举家欢庆。”
(4).盛大貌。 唐 韩愈 《辛卯年雪》诗:“翕翕陵厚载,譁譁弄阴机,生平未曾见,何暇议是非?” 明 夏完淳 《易水歌》:“白虹翕翕过 燕 市, 黄金臺 下阴云寒。”
(5).昏暗貌。 宋 曾巩 《地动》诗:“意者邪臣有专恣,气象翕翕难为当。”
(6).一开一合的样子。 宋 梅尧臣 《寄永叔》诗:“夏日永以静,渴鸟方在枝,张口不能言,翕翕两翅披。” 茅盾 《子夜》一:“姑太太点头,眼睛也望着外边,嘴唇翕翕地动:在那里念佛!”
(7).形容发烧时的症状。 汉 张仲景 伤寒论·太阳病上:“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嗇嗇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
《漢語大詞典》:郑声(鄭聲)
(1).原指 春秋 战国 时 郑国 的音乐。因与 孔子 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论语·卫灵公:“放 郑 声,远佞人。 郑 声淫,佞人殆。” 刘宝楠 正义:“《五经异义·鲁论》説 郑国 之俗,有 溱 、 洧 之水,男女聚会,謳歌相感,故云 郑 声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韶》响难追, 郑 声易启。” 明 杨慎 《升庵经说·淫声》:“ 郑 声淫者, 郑国 作乐之声过於淫,非谓 郑 诗皆淫也。”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五:“此《关雎》所以不作也,此 郑 声所以盈天下也。”参见“ 郑音 ”。
(2).中医病名。症状为语言重复,声音低弱,若断若续。 清 王夫之 四书稗疏·论语·郑声:“医书以病声之不正者为郑声,么哇嚅唲而不可止者也。”《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阳明全篇〉》:“夫实则譫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注:“ 戴元礼 曰:‘郑声者,郑重频烦,语虽谬而谆谆不已。’ 张锡驹 曰:‘郑声者,神气虚不能自主,故声音不正而语言重复也。’”
《漢語大詞典》:郑音(鄭音)
本指 春秋 时 郑国 的音乐,后多指俗乐。礼记·乐记:“ 文侯 曰:‘敢问溺音何从出也?’ 子夏 对曰:‘ 郑 音好滥淫志, 宋 音燕女溺志, 卫 音趋数烦志, 齐 音敖辟乔志。此四者皆淫於色而害於德,是以祭祀弗用也。’” 元 耶律楚材 《赠景贤》诗:“茶邻药物成邪气,琴伴簫声变 郑 音。”
分類:音乐俗乐
《漢語大詞典》:身重
有身孕
中医称感觉肢体沉重,行动不便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