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萧条(蕭條)  拼音:xiāo tiáo
1.寂寥冷清的样子。《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唐。岑参 山房春事诗:「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2.经济不景气。
《國語辭典》:萧索(蕭索)  拼音:xiāo suǒ
1.云气飘流往来的样子。南朝宋。谢惠连〈雪赋〉:「散漫交错,氛氲萧索。」
2.冷落衰颓的样子。《文选。江淹。恨赋》:「秋日萧索,浮云无光。」唐。陈鸿《长恨传》:「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3.衰败、不景气。《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家道萧索,衣食不足。」《红楼梦》第七八回:「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索了,不比先时的光景。」
《漢語大詞典》:疏越
亦作“疎越”。
(1).疏通瑟底之孔,使声音舒缓。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孔颖达 疏:“越,谓瑟底孔也,疏通之使声迟,故云疏越。”后以指悠扬、隽永。 唐 白居易 《五弦弹》诗:“ 正始 之音其若何?朱絃疏越清庙歌。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简劲宏妙,平淡疏旷, 周 鼎 商 彝,朱絃疏越者列。” 王国维 人间词话二二:“ 彊村 学 梦窗 而情味较 梦窗 反胜。盖有 临川 、 卢陵 之高华,而济以 白石 之疎越者。”
(2).疏散。后汉书·马融传:“若乃《阳阿》衰斐之 晋 制,阐鼃华羽之南音,所以洞荡匈臆,发明耳目,疏越藴慉,骇恫底伏。” 李贤 注:“越,散也。”
(3).疏忽;疏漏。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休动磊落,业在攀躋,失在疏越。”宋书·律历志下:“备閲曩法,疏越实多,或朔差三日,气移七星,未闻可以下通於今者也。”
《國語辭典》:宣导(宣導)  拼音:xuān dǎo
1.疏通引导。《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晋书。卷二六。食货志》:「今者宜大坏兖豫州东界诸陂,随其所归而宣导之。」
2.劝导。《宋书。卷六。孝武帝本纪》:「岂习愚为性,忸恶难反;将在所长吏,宣导乖方。」
《國語辭典》:疏芜(疏蕪)  拼音:shū wú
稀疏荒芜。《文选。谢朓。始出尚书省诗》:「邑里向疏芜,寒流自清泚。」
《漢語大詞典》:退散
(1).后退溃散;撤退疏散。后汉书·班超传:“ 莎车 遂降, 龟兹 等因各退散。”三国志·魏志·任成威王彰传:“ 彰 北征,入 涿郡 界,叛胡数千骑卒至……用 田豫 计,固守要隙,虏乃退散。”隋书·天文志下:“外声欲战,其实欲退散。” 郭沫若 《一只手》二:“一时还不能够退散完的懦弱的工人们,也有多少人在暗暗地磨拳擦掌。”
(2).减退消散。 宋 陆游 《八十四吟》:“筮言灾退散,医贺脉和平。”
《漢語大詞典》:隙开(隙開)
(1).谓彼此产生隔阂。
(2).疏散开。 郭沫若 《北伐途次》十七:“大家赶快走,把队伍隙开来,每人离过五尺远的光景。”
《漢語大詞典》:疏开
使分散;指使在大面积内疏散开。例如:疏开队形。
《國語辭典》:太平门(太平門)  拼音:tài píng mén
公共建筑物为供紧急疏散人群,于普通门以外增设的门,称为「太平门」。如:「太平门绝不可堆放杂物,以免紧急事故发生时妨碍逃生。」
《國語辭典》:祛风(祛風)  拼音:qū fēng
驱除风邪。《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改用一个丸剂的方子,加入几味祛风的药,渐渐见效。」
《漢語大詞典》:徙散
迁移疏散。《宋书·文帝纪》:“顷年岳牧迁回,军民徙散,廛里庐宇,不逮往日。”
分類:迁移疏散
《国语辞典》:松通(松通)  拼音:sōng tong
疏散、流通、宽裕。如:「少来一个人,地方就显得松通多了。」、「他近来手头不松通。」也作「松动」、「松腾」。
《國語辭典》:耙子  拼音:pá zi
1.用以聚拢或疏散柴草、谷物及整理土地的农具。
2.比喻事情的门路。如:「我费了许多功夫,却仍找不著耙子」。
《國語辭典》:太平梯  拼音:tài píng tī
建筑物于普通楼梯以外,预设发生火灾时,供紧急逃生或消防人员上下楼层所增设的楼梯。有室内太平梯、室外太平梯、特别太平梯三种。
《国语辞典》:零零落落  拼音:líng líng luò luò
稀疏散乱的样子。《三国演义》第六四回:「又撞著尹奉、赵昂,杀了一阵,零零落落,剩得五六十骑,连夜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