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五神
(1).五脏之灵气。《老子》“谷神不死” 汉 河上公 注:“神,谓五藏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藏尽伤,则五神去矣。”
(2).指五脏。 宋 范仲淹 《谢赐凤茶表》:“濯五神之精爽,祛百疾之冥烦。”
(3).指五帝。《汉书·礼乐志》:“五神相,包四邻,土地广,扬浮云。”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五帝为 太一 相也。”参见“ 五帝 ”。
(4).五德。 唐 柳宗元 《沛国汉原庙铭序》:“五神环运,炎德復起。” 孙汝听 注:“五神,五德也。”参见“ 五德 ”。
(5).五方之神,指 勾芒 、 祝融 、 后土 、 蓐收 、 玄冥 ,亦称五行之神。《淮南子·要略训》:“顺时运之应,法五神之常。”南齐书·礼志上:“ 勾芒 等五神,既是五帝之佐,依 郑玄 説,宜配食于庭。” 南朝 梁简文帝 《吴兴楚王神庙碑》:“昔者 武王 询於 太公 ,五神之礼正。”
《漢語大詞典》:五帝
(1).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帝王,说法不一。(1) 黄帝 ( 轩辕 )、 颛顼 ( 高阳 )、 帝喾 ( 高辛 )、 唐尧 、 虞舜 。大戴礼记·五帝德:“ 孔子 曰:‘五帝用记,三王用度。’”史记·五帝本纪 唐 张守节 正义:“ 太史公 依世本《大戴礼》,以 黄帝 、 顓頊 、 帝嚳 、 唐尧 、 虞舜 为五帝。 譙周 、 应劭 、 宋均 皆同。” 汉 班固 《白虎通·号》:“五帝者,何谓也?曰:‘ 黄帝 、 顓頊 、 帝嚳 、 帝尧 、 帝舜 也。’”(2) 太昊 ( 伏羲 )、 炎帝 ( 神农 )、 黄帝 、 少昊 ( 挚 )、颛顼。见礼记·月令。(3) 少昊 、 颛顼 、 高辛 、 唐尧 、 虞舜 。《〈书〉序》:“ 少昊 、 顓頊 、 高辛 、 唐 、 虞 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 孔颖达 疏:“言五帝之道,可以百代常行。” 晋 皇甫谧 帝王世纪:“ 伏羲 、 神农 、 黄帝 为三皇, 少昊 、 高阳 、 高辛 、 唐 、 虞 为五帝。”(4) 伏羲 、 神农 、 黄帝 、 唐尧 、 虞舜 。见易·繫辞下、 宋 胡宏 皇王大纪
(2).古代所谓五方天帝。周礼·春官·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 郑玄 注:“五帝,苍曰 灵威仰 , 太昊 食焉;赤曰 赤熛怒 , 炎帝 食焉;黄曰 含枢纽 , 黄帝 食焉;白曰 白招拒 , 少昊 食焉;黑曰 汁光纪 , 顓頊 食焉。”按 汁光纪 亦作 叶光纪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今令月吉日,宗祀 光武皇帝 於明堂,以配五帝。”
《漢語大詞典》:五德
(1).古代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认为历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克或相生的顺序,交互更替,周而复始。史记·张丞相列传:“推五德之运,以为 汉 当水德之时,尚黑如故。”文选·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 蔡邕 注:“五德,五行之德。自 伏羲 已下,帝王相代,各据其一行。始於木,终於水,则復始也。” 唐 张说 《应制和千秋节》诗:“五德生王者,千龄启圣人。”
(2).指人的五种品德。谓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何晏 集解引 汉 郑玄 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
(3).指人的五种品德。谓智、信、仁、勇、严。孙子·始计“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三国 魏 曹操 注:“将宜五德备也。” 唐 王维 《谢集贤学士表》:“固当宣其五德,列在四科。” 赵殿成 笺:“新论:五德者,智、信、仁、勇、严也。”
(4).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玉有仁、智、义、礼、信五德。诗·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汉 郑玄 笺:“玉有五德。” 孔颖达 疏引《聘义》:“君子比德於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孚尹旁达,信也。”
(5).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鸡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韩诗外传》卷二:“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鬭,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有此五德,君犹日瀹而食之者,何也!” 唐 白居易 《池鹤八绝句·鸡赠鹤》:“一声警露君能薄,五德司晨我用多。”
(6).比喻物的五种特征。古谓蝉有文、清、廉、俭、信五德。 晋 陆云 《寒蝉赋》:“夫头上有绣,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节,即其信也……迈休声之五德,岂鸣鸡之独珍。”
(7).东、西、南、北、中五方种的五色谷物。汉书·郊祀志下:“耕耘五德,朝种暮穫。”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五德东方甲,南方丙,西方庚,北方壬,中央戊。种五色禾於此地为耕耘也。”
《漢語大詞典》:五中
(1).五脏。《素问·阴阳类论》:“五中所主,何藏最贵?” 王冰 注:“五中谓五藏。”
(2).指内心。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此割 台湾 胶州 之本心,所以感发五中矣。”
分類:五脏内心
《漢語大詞典》:五色
(1).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书·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孙星衍 疏:“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玄出於黑,故六者有黄无玄为五也。”
(2).泛指各种颜色。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三国 魏 曹丕 《芙蓉池》诗:“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鲜。” 唐 韩愈 《谢自然诗》:“簷楹蹔明灭,五色光属联。”《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有人説你有个眼睛可以辨五色,耳朵可以辨五声。”
(3).神色。参见“ 五色无主 ”。
(4).中医指五脏反映在面部的五种气色。据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公乘阳庆 ﹞更悉以禁方予之( 仓公 ),传 黄帝 、 扁鹊 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 张守节 正义引《八十一难》:“五藏有色,皆见於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也。”《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察色》“欲识小儿百病原,先从面部色详观,五部五色应五臟,诚中形外理昭然。”注:“五色者:青为肝色,赤为心色,黄为脾色,白为肺色,黑为肾色也。”
《漢語大詞典》:五色无主(五色無主)
神色不定。形容仓皇失措。吕氏春秋·知分:“ 禹 南省,方济乎 江 ,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五:“ 叶公 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漢語大詞典》:三五
(1).谓十五天。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后以指农历月之十五日。《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 宋 贺铸 《侍香金童》词:“三五彩蟾明夜是。屈曲栏干,断肠千里。” 清 林则徐 《中秋眺月有作》诗:“今夕何夕正三五,晴光如此胡不游?”
(2).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 宋 李清照 《永遇乐》词:“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宋 刘辰翁 《永遇乐·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词为之涕下》词:“緗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3).谓十五岁。 晋 陶潜 《杂诗》之十二:“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 唐 王翰 《飞燕篇》:“可怜女儿三五许,丰茸惜是一园花。” 明 何景明 《七述》:“三五冶容,二八曼姬。” 王闿运 《采芬女子墓志铭》:“芳辰三五,方 洛阳 而自娇;阑干十二,弔 姮娥 而微叹。”
(4).指三十年和五百年。古谓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史记·天官书论:“为国者必贵三五。” 司马贞 索隐:“三五,谓三十岁一小变,五百岁一大变。”
(5).指三皇五帝。《楚辞·刘向〈九叹·思古〉》:“背三五之典刑兮,絶《洪范》之辟纪。” 王逸 注:“言君施行,背三皇五帝之常典。”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夫谈主上之圣明,则君尽三五;述宰相之英伟,则人皆二八。” 宋 欧阳修 《憎蚊》诗:“荒茫三五前,民物交相黷。” 清 钱谦益 《大司马吉安茂明李公参赞留务序》:“主上神圣,度越三五。”
(6).指三王五霸。《楚辞·九章·抽思》:“望三五以为像兮,指 彭咸 以为仪。” 王逸 注:“三王五伯,可修法也。” 姜亮夫 校注:“ 战代 言三五,多指三王、五伯。”
(7).指三辰五星。史记·天官书论:“为天数者,必通三五。” 司马贞 索隐:“案:三谓三辰,五谓五星。”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考七耀之盈虚,步三五之变化。”云笈七籤卷二十:“九灵交度,三五相推。”
(8).指三正五行。黄庭内景经·五行:“五行相推反归一,三五合气九九节。” 梁丘子 注:“《玄妙经》云:三者,在天为日、月、星,名曰三光;在地为珠、玉、金,名曰三宝;在人为耳、鼻、口,名曰三生。天、地、人凡三而各怀五行,故曰三五……诸生之物,不得三五不立也,故曰:‘天道不远,三五復返。’”
(9).指三才五常。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逯钦立 注:“三五,三才五常。三才,天、地、人;五常,仁、义、礼、智、信。”
(10).指三所五位。《诗·大雅·大明》“燮伐大 商 ” 汉 郑玄 笺:“协和伐 殷 之事,谓合位三五也。” 孔颖达 疏:“言正合会天道於五位三所而用之。岁、日、月、辰、星五者各有位,谓之五位。星、日、辰在北,岁在南,月在东,居三处,故言三所。”汉书·叙传上:“东厸虐而歼仁兮,王合位虖三五。”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东厸, 紂 也。歼,尽也。王, 武王 也。欲合五位三所,即国语岁、日、月、星、辰之所在也。’……五位,谓岁、日、月、辰、星也。三所,谓 逢公 所凭神, 周 分野所在, 后稷 所经纬也。”
(11).指三田五脏。黄庭内景经·治生:“安在紫房幃幙间,立坐室外三五玄。” 梁丘子 注:“谓八景及二十四真神营护人身,则三田五藏真气调柔无灾病也。”
(12).九宫术谓三生五死。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备鸣盗浅术之餘,豫三五贱伎之末。” 李善 注:“抱朴子·军术曰:大将军当明案九宫,视年在宫,常就三居五;五为死,三为生,能知三五,横行天下。” 唐 刘禹锡 《魏生兵要述》:“吾知元侯上舍,不独善鸡鸣、弹长鋏、三五、九九之伎,顓之而已。”参见“ 九宫 ”。
(13).指参宿和昴宿。《诗·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上:“三五,举其数也;参昴,著其名也。”旧说以“三五”指心宿和柳宿(噣)。 毛 传:“三,心;五,噣。四时更见。” 三国 魏 曹丕 《杂诗》之一:“天汉迴西流,三五正从横。”
(14). 晋 时征人服兵役,在部分地区实行五丁抽三制,后因称发人征役为“三五”。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又敕 河 南四州具南师之备, 并 、 朔 、 秦 、 雍 严西讨之资, 青 、 冀 、 幽州 三五发卒。”宋书·孝义传·孙棘:“ 世祖大明 五年,发三五丁,弟 萨 应充行。”南史·循吏传·郭祖深:“又 梁 兴以来,发人征役,号为三五。”
(15).约举之数。表示数目不多。 唐 李白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还西京》诗:“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水浒传》第二回:“ 朱武 、 陈达 、 杨春 三个头领吩咐小嘍囉看守寨栅,只带三五个做伴。” 清 朱彝尊 《〈腾笑集〉自叙》:“庭有藤二本,檉柳一株,傍帖湖石三五,可以坐客赋诗。” 沈从文 《生存》:“长案旁坐下了三五个车夫。”
谓三令五申。 南朝 梁 江淹 《萧骠骑发徐州三五教》:“所统郡县,便普三五;咸依旧格,以赴戎麾。” 胡之骥 汇注:“三五,犹《孙子兵法》所谓三令五申之教。”
《漢語大詞典》:九宫
(1).术数家所指的九个方位。《易》纬家有“九宫八卦”之说,即离、艮、兑、乾、坤、坎、震、巽八封之宫,加上中央宫。灵枢经·九宫八风:“九宫八风。立秋二,玄委,西南方;秋分七,仓果,西方;立冬六,新洛,西北方;夏至九,上天,南方;招摇,中央;冬至一,叶蛰,北方;立夏四,阴洛,东南方;春分三,仓门,东方;立春八,天留,东北方。”后汉书·张衡传:“臣闻圣人明审律历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杂之以九宫。” 李贤 注:“《易乾凿度》曰:‘ 太一 取数以行九宫。’ 郑玄 注云:‘ 太一 者, 北辰 神名也。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於中央。中央者, 北辰 之所居,故谓之九宫。’” 前蜀 杜光庭 《胡贤常侍安宅醮词》:“六甲五行之象,九宫八卦之方,各静封隅,永垂贞吉。”
(2).古代算法名。旧题 汉 徐岳 《数术记遗》卷一:“九宫算,五行参数,犹如循环。” 甄鸾 注:“九宫者,即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三右七,戴九履一,五居中央。”三国志·吴志·赵达传:“治九宫一算之术,究其微旨,是以能应机立成,对问若神。”
(3).道家语。三光、三宝、三生的合称。黄庭内景经·五行“三五合气九九节” 梁丘子 注引《玄妙经》:“三者,在天为日、月、星,名曰三光;在地为珠、玉、金,名曰三宝;在人为耳、鼻、口,名曰三生……合三者为九宫。”
(4).指 唐 时的九宫神坛。 玄宗 天宝 三年置。其名为: 太一 、 天一 、 招摇 、 轩辕 、 咸池 、 青龙 、 太阴 、 天符 、 摄提 。参阅旧唐书·礼仪志四
(5).舞曲名。新唐书·礼乐志十一:“上元舞者, 高宗 所作也。舞者百八十人,衣画云五色衣,以象元气。其乐有上元,二仪,三才……七政,八风,九宫。”
(6).曲调名。黄钟宫、仙吕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五宫双调、大石调、越调、商调,合称九宫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九宫十三调,南曲之门户也。”参见“ 九宫十三调 ”。
(7).九宫格的简称。 清 包世臣 艺舟双楫·述书上:“更以朱界九宫移其字,每日习四字,每字连书百数,转峯佈势,必尽合於本乃已。”参见“ 九宫格 ”。
(8).中国象棋术语。指棋盘上由斜交叉线构成的“米”字形方格。是“将”、“帅”和“士”活动的地区。
《漢語大詞典》:朝元
(1).古代诸侯和臣属在每年元旦贺见帝王。《乐府诗集·燕射歌辞·周朝饗乐章》:“岁迎更始,节及朝元。” 唐 罗邺 《岁仗》诗:“玉帛朝元万国来,鸡人晓唱五门开。” 明 唐寅 《嘉靖改元元旦作》诗:“一人正位山河定,万国朝元日月明。”参见“ 朝正 ”。
(2).道教徒朝拜 老子 。 唐 初,追号 老子 李耳 为太上玄元皇帝。 唐 白居易 《寻郭道士不遇》诗:“郡中乞假来相访,洞里朝元去不逢。” 前蜀 韦庄 《玉真观寻赵尊师不遇》诗:“羽客朝元昼掩扉,林中一逕雪中微。” 宋 张孝祥 《望江南·南岳铨德观作》词:“朝元去,深殿扣瑶鐘。”《封神演义》第三八回:“大抵神道原是神仙做,只因根行浅薄,不能成正果朝元,故成神道。”
(3).道家养生法。谓五脏之气汇聚于天元(脐)。 唐 吕岩 《别诗》之一:“朝朝炼液归琼壠,夜夜朝元养玉英。”参见“ 五炁朝元 ”。
(4). 清 代朝考名次分一、二、三等,一等第一名称朝元。参阅《清会典事例》卷三六、 商衍鎏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三章第四节。
(5).见“ 朝元阁 ”。
《漢語大詞典》:朝正
(1).古代诸侯和臣属在正月朝见天子。 汉 以来通常在岁首元旦进行,也称大朝会。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於王,王宴乐之,於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 杨伯峻 注:“ 襄 二十九年《传》云:‘春王正月,公在 楚 ,释不朝正於庙也。’新正至祖庙贺正,谓之‘朝正於庙’,则此‘朝正於王’,谓以正月朝贺京师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是以朝正之义,天子纯统色衣,诸侯统衣缠缘纽,大夫士以冠,参近夷以绥,遐方各衣其服而朝,所以明乎天统之义也。” 唐 杜甫 《元日寄韦氏妹》诗:“不见朝正使,啼痕满面垂。” 元 郑光祖 《老君堂》第四折:“见如今太平战争尽皆寧,千邦万国来朝正。” 清 钱谦益 《元日杂题长句》诗:“青阳玉律应三元,是日朝正会禁门。”
(2).古代岁首,天子或诸侯祭于宗庙。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公在 楚 ,释不朝正于庙也。”春秋·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 唐 孔颖达 疏:“其日又以礼祭於宗庙,谓之朝庙……其岁首为之,则谓之朝正。”
《漢語大詞典》:五气朝元
亦作“ 五气朝元 ”。 道教修炼之法。谓炼内丹者不视、不听、不言、不闻、不动,而五脏之精气生尅制化,朝归于黄庭(脐内空处),谓之“五炁朝元”。 明 屠隆 《昙花记·仙伯降凡》:“鍊得三花聚顶,河车升降;养成五炁朝元,知念中无念。”《西游记》第十九回:“三花聚顶得归根,五气朝元通透澈。”
《漢語大詞典》:朝元阁(朝元閣)
唐 代阁名。在 陕西省 临潼县 骊山 。 玄宗 朝,改名 降圣阁 。 唐 李商隐 《华清宫》诗:“ 朝元阁 迥《羽衣》新,首按 昭阳 第一人。” 宋 程大昌 雍录卷四:“ 朝元阁 。”自注:“ 天寳 七载, 玄元皇帝 见于 朝元阁 ,即改名 降圣阁 。” 宋 谢翱 《吊宋内》诗之四:“禾黍何人为守閽?落花臺殿暗销魂。 朝元阁 下归来燕,不见当时鸚鵡言。” 清 洪升 《长生殿·偷曲》:“闻那 朝元阁 ,在禁苑西首,我且绕着红墙,迤邐行去。” 唐 王建 《华清宫感旧》诗:“尘到 朝元 天使急,千官夜发大龙迴。” 宋 苏轼 《骊山》:“我上 朝元 春半老,满地落花无人扫。” 清 吴翊 《新燕》诗:“近识 朝元 消息否?珠帘零落几回探。”
《漢語大詞典》:五经(五經)
(1).五部儒家经典,即春秋。其称始于 汉武帝 建元 五年。其中, 汉 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后世并左传而言。 汉 班固 《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尚书春秋也。”新唐书·百官志三:“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为五经。”
(2).古代的五种礼制。礼记·祭统:“礼有五经,莫重於祭。” 郑玄 注:“礼有五经,谓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也。”
(3).指德、义、礼、法、权辅弼国政的五项措施。管子·五辅:“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法有五务,权有三度……故曰五经既布,然后逐姦民。” 尹知章 注:“六兴、七体、八经、五务、三度,此五者可以辅弼国政也。”
(4).五脏的经脉。《素问·经脉别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张隐菴 集注:“五经并行者,通灌于五藏之经脉也。”
(5).中医以《素问》灵枢经《难经》金匮要略《甲乙经》为五经。
《漢語大詞典》:照胆(照膽)
(1).相传 秦 咸阳宫 中有大方镜,能照见五脏病患。女子有邪心者,以此镜照之,可见胆张心动。见《南京杂记》卷三。后因以“照胆”为典,极言明镜可鉴。 北周 庾信 《镜赋》:“镜乃照胆照心,难逢难值。” 唐 杜牧 《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照胆常悬镜,窥天自戴盆。” 宋 司马光 《留别东郡诸僚友》诗之三:“ 楚国 良金百鍊精,深藏求售价连城。岂徒 丰 狱吹毛利,兼有 秦 臺照胆明。” 明 刘基 《古镜词》:“百鍊青铜曾照胆,千年土蚀萍花黶。”
(2).剑名。 南朝 梁 陶弘景 古今刀剑录:“ 武丁 在位五十九年,以元年岁次戊午铸一剑,长三尺,铭曰照胆。”
《漢語大詞典》:五脏(五臟)
指心、肝、脾、肺、肾五种器官。 汉 荀悦 《汉纪·元帝纪》:“五臟病则气色变於面。” 徐怀中 《西线轶事》六:“他从几十米高的烟囱上跳下来,五脏俱裂。”参见“ 五藏 ”。
分類:器官五脏
《漢語大詞典》:五藏
(1).亦作“ 五臧 ”。即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中医谓“五脏”有藏精气而不泻的功能,故名。《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管子·水地:“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汉书·王吉传“吸新吐故以练臧” 唐 颜师古 注:“臧,五臧也。” 宋 苏轼 《石菖蒲赞》:“开心补五藏,通九窍,明耳目。”
(2).佛教的五类经典。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凡圣咸会,贤智毕萃,復集《素呾缆藏》《毘奈耶藏》《阿毘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别为五藏。”按,佛教“五藏”尚有其他分类法,而前三类为经、律、论三藏则同。参阅分别功德论等。
《漢語大詞典》:五气(五氣)
(1).指五脏之气。气,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周礼·天官·疾医:“以五气、五声、五色眡其死生。” 郑玄 注:“五气,五藏所出气也。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2).五行之气,五方之气。鹖冠子·度万:“五气失端,四时不成。”史记·五帝本纪:“ 轩辕 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 裴骃 集解引 王肃 曰:“五行之气。” 北周 庾信 《配帝舞》:“四时咸一德,五气或同论。”
(3).中医谓寒、暑、燥、湿、风五气。《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於心肺。”《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上》:“天有五气,食人入鼻,藏于五藏。”注:“天以风、暑、湿、燥、寒之五气食人,从鼻而入。”
(4).五种情感。逸周书·官人:“民有五气:喜、怒、欲、惧、忧……五气诚於中,发形於外,民情不可隐也。”
《漢語大詞典》:五管
(1).指五脏的腧穴。庄子·人间世:“会撮指天,五管在上。” 郭象 注引 李颐 云:“管,腧也。五藏之腧皆在上。”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曲僂发背,上有五管。”
(2).指今 岭南 地区。 唐 称 广 、 桂 、 容 、 邕 、 安南 五府为 岭南 五管。 唐 韩愈 《刘生诗》:“昔鬚未生今白头,五管歷徧无贤侯。”旧唐书·地理志四:“ 永徽 后,以 广 、 桂 、 容 、 邕 、 安南府 ,皆隶 广府 都督统摄,谓之五府节度使,名 岭南 五管。” 宋 苏轼 《次韵刘湜峡山寺见寄》:“应怜五管客,曾作八州督。”
《漢語大詞典》:五藏
(1).亦作“ 五臧 ”。即五脏。指心、肝、脾、肺、肾。中医谓“五脏”有藏精气而不泻的功能,故名。《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管子·水地:“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汉书·王吉传“吸新吐故以练臧” 唐 颜师古 注:“臧,五臧也。” 宋 苏轼 《石菖蒲赞》:“开心补五藏,通九窍,明耳目。”
(2).佛教的五类经典。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凡圣咸会,贤智毕萃,復集《素呾缆藏》《毘奈耶藏》《阿毘达磨藏》《杂集藏》《禁咒藏》别为五藏。”按,佛教“五藏”尚有其他分类法,而前三类为经、律、论三藏则同。参阅分别功德论等。
《漢語大詞典》:脏腑(臟腑)
中医总称人体内部的器官。心、肝、脾、肺、肾为五脏,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为六腑。 唐 韩愈 《〈张中丞传〉后序》:“人之将死,其臟腑必有先受其病者。” 清 蒋士铨 临川梦·改梦:“北地雪高冰厚,食炕餐煤,粪灰填于耳鼻,沟秽中于臟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五回:“从次日起,他们便如法泡製起来,无非是寒热兼施,攻补并进,拿着 苟才 的臟腑,做他药石的战场。”
《漢語大詞典》:五精
(1).中医学名词。指心、肺、肝、脾、肾五脏的精气。《素问·宣明五气论》:“五精所并,精气并於心则喜,并於肺则悲,并於肝则忧,并於脾则畏,并於肾则恐。”
(2).五方之星。文选·张衡〈东京赋〉:“辨方位而正则,五精帅而来摧。” 薛综 注:“五精,五方星也。” 唐 张说 《喜雨赋》之一:“乃洁斋坛墠,五精是祠。” 明 刘基 《天说下》:“三光盪摩,五精乱行。”
《漢語大詞典》:五性
(1).人的五种性情。指喜、怒、欲、惧、忧。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民有五性,喜、怒、欲、惧、忧也。”
(2).人的五种性情。指暴、淫、奢、酷、贼。太平广记卷三引《汉武内传》:“﹝ 上元夫人 谓帝曰﹞汝胎性暴、胎性淫、胎性奢、胎性酷、胎性贼……捨尔五性,反诸柔善。”
(3).人的五种性情。指喜、怒、哀、乐、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声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
(4).指仁、义、礼、智、信。 汉 班固 《白虎通·情性》:“五性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 明 宋濂 《默斋铭》:“维人之生,内则五性七情,外则三纲六纪。” 清 恽敬 《读〈大学〉二》:“人之心,五性主之,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
(5).五脏的特性。汉书·翼奉传:“五性不相害,六情更兴废。”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 翼氏 五性:肝性静,静行仁,甲己主之。心性躁,躁行礼,丙辛主之。脾性力,力行信,戊癸主之。肺性坚,坚行义,乙庚主之。肾性智,知行敬,丁壬主之也。”
《漢語大詞典》:心脉(心脈)
亦作“ 心脉 ”。
(1).中医谓五脏皆有相应的脉象。主心之正常与否的脉象称心脉。《素问·脉要精微论》:“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耎而散者,当消环自已。”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 意 切其脉时,风气也,心脉浊。”
(2).脉搏。 冰心 《山中杂记》十:“三夜没有睡好,心脉每分钟跳到一百十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