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亢阳(亢陽)  拼音:kàng yáng
1.阳气极盛。《易经。乾卦。上九》「亢龙有悔」句下唐。孔颖达。正义:「上九,亢阳之至,大而极盛。」《明史。卷二二七。陆树德传》:「仲夏亢阳月,宜益慎起居。」
2.旱灾。三国魏。曹植〈告咎文〉:「亢阳害苗,暴风伤条。」《周书。卷三○。于翼传》:「旧俗,每逢亢阳,祷白兆山祈雨。」
《國語辭典》:心悸  拼音:xīn jì
1.因贫血、神经系统失调或过度劳累而引起心跳加速、心律不整的症状。
2.心中惊恐害怕。如:「思及那次强烈台风肆虐,摧枯拉朽的恐怖情况,至今犹教人心悸。」《镜花缘》第六六回:「若非当日见机,早早逃避,岂能活到今日!一经回想,尚觉心悸。」
《漢語大詞典》:蒸溽
(1).闷热而潮湿。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今 成都 乃未尝有梅雨,惟秋半积阴气令蒸溽,与 吴 中梅雨时相类耳。” 明 宋濂 《题〈栖云轩记〉后》:“今年夏六月,客有授予 苏太史 《栖云轩记》,记为本庵上士作,其状 灵岩 之景,亦分明如画,蒸溽为之顿消。”
(2).湿热。中医学上所指的一种病理现象。《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少阳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
《國語辭典》:癫狂(癲狂)  拼音:diān kuáng
疯癫发狂。唐。元稹〈厅前柏〉诗:「我本癫狂耽酒人,何事与君为对敌。」
《漢語大詞典》:阴虚(陰虚)
中医学名词。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因精血和津液都属阴,故称“阴虚”。《素问·调经论》:“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医宗金鉴·张仲景〈伤寒论·阳明全篇〉》“脉浮而芤”注:“脉浮而芤,浮为阳盛,芤为阴虚。”
《漢語大詞典》:阳虚
指阳气虚衰的病理现象。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阳虚大多具有气虚症状,同时兼有寒象。表现为畏寒肢冷、喜吃热饮、体温偏低、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
《國語辭典》:实火(實火)  拼音:shí huǒ
中医上指邪热盛引起肝、胆、胃肠的实證或热證。有高热、口乾渴、烦躁、头痛、口苦、便秘、尿黄赤、舌苔厚黄、脉象有力等现象。
《國語辭典》:疔疮(疔瘡)  拼音:dīng chuāng
毛囊汗腺等处疼痛肿硬的泛称。《金瓶梅》第二三回:「小的但有一字欺心,到明明不逢好死,一个毛孔儿里生下一个疔疮!」
《國語辭典》:痰火  拼音:tán huǒ
一种症状。似哮喘,口乾唇燥,胸痛烦热,而痰块很难咯出的病症。《警世通言。卷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老夫幼年灯窗十载,染成一症,老年举发。太医院看是痰火之症。虽然服药,难以除根。必得阳羡茶,方可治。」
《國語辭典》:病变(病變)  拼音:bìng biàn
病理变化,乃因疾病导致体内细胞、组织产生变化,影响正常组织器官的功能及结构。
《漢語大詞典》:血液病
血液或造血组织的病理状态(如贫血或粒细胞缺乏症)
《國語辭典》:血不归经(血不歸經)  拼音:xiě bù guī jīng
中医上指血液不经循血管流动而溢出于外。如吐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都是。往往由血瘀、火热、气虚、气逆等原因引起。
《国语辞典》:时间医学(时间医学)  拼音:shí jiān yī xué
大陆地区指研究时间对人体生理、病理和药理作用的影响,以及时间与发病、诊断和治疗关系的学术。也称为「时间治疗学」。
《国语辞典》:风火相煽(风火相煽)  拼音:fēng huǒ xiāng shān
中医上指因高热而出现神昏、狂躁、惊厥、抽搐等的病理现象。因热极则生风,风盛则火愈烈,二者互相作用,可见于乙脑、流脑等急性传染病。
《国语辞典》:婴儿猝死症候群(婴儿猝死症候群)  拼音:yīng ér cù sǐ zhèng hòu qún
造成婴儿早夭的一些病症。病理原因尚未明瞭,可能是牛奶过敏、免疫障碍、病毒感染、甲状腺失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