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反对派
对习俗、法律、政策或运动的反对者
特指反对某项事物(如一项政策或政党)的集体
辩论时持反对意见的一派
犹太教用语,特指坚持传统教义而反对18世纪中叶东欧哈西德运动的犹太人
凡事抗议的人
《漢語大詞典》:画一之法(畫一之法)
谓全体遵行、无一例外的法令政策。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 太叔 致猛政之襃, 国子 流遗爱之涕, 宣孟 改冬日之和, 平阳 循画一之法。” 唐 杜牧 《为中书门下请追尊号表》:“苟且之令行,画一之法废,月增日长,雄唱雌和。”亦作“ 画一法 ”。 唐 杜牧 《感怀》:“急征赴军须,厚赋资凶器,因隳画一法,且逐随时利。”新唐书·韦澳传:“陛下自内署擢臣尹京邑,安可使画一法独行於贫下乎?”
《國語辭典》:关税及贸易总协定(關稅及貿易總協定)  拼音:guān shuì jí mào yì zǒng xié dìng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 and Trade)。西元一九四七年,由二十三个国家所签订的一项国际性协定,签约国同意减少彼此贸易障碍。现有九十个会员国,与会国每年至少开一次会,休会期间遇有紧急事故,则由日内瓦的秘书处处理。简称为「GATT」。
《漢語大詞典》:产业政策
国家指导产业发展方向的各种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进行资源长期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
《漢語大詞典》:霸权主义(霸權主義)
指在国际关系中,凭借本国实力,通过侵略、颠覆、干涉、控制和欺负等手段以求取得统治和支配别国地位的一种反动政策。 胡耀邦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今天世界人民最重要的任务。” 郭小川 《长江边上“五·七”路》诗:“举世之中,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怀着大恨深仇,正在埋葬霸权主义--这个野兽。”
《漢語大詞典》:闭关政策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外商来华贸易须通过清政府特许的公行商人,活动限于指定范围,进口货征收高税额,出口货限制品种和数量。它是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國語辭典》:保护关税(保護關稅)  拼音:bǎo hù guān shuì
为保护国内产业而对进口货物所课徵的关税。
《漢語大詞典》:大棒政策
又称“实力政策”。指用武力威胁别国的政策。由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他认为对付别国的方法是:话可以说得好听些,但手中要拿着大棒,故名。后发展为“大棒加胡萝卜政策”(“胡萝卜”指给一些好处)。
《國語辭典》:大政方针(大政方針)  拼音:dà zhèng fāng zhēn
国家施政的大方向。如:「现今我国的大政方针,在于建设自由、民主以及富而好礼的社会。」
《漢語大詞典》:顶职(頂職)
职工退休时,由其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子女按原编制参加工作。《十月》1980年第4期:“后来 苏小妹 顶职进了刺绣厂,当了美术设计师。”
《國語辭典》:顶替(頂替)  拼音:dǐng tì
1.顶名代替。《六部成语注解。兵部》:「顶替:此系考试时,如查出有冒名顶替,立即究办。」
2.大陆地区指员工退休或退职后,其子女按照国家规定进入父母原任单位工作。
《國語辭典》:篡改  拼音:cuàn gǎi
任意做不实的更改。如:「日本为掩饰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行,竟不惜篡改历史!」
《漢語大詞典》:税政
税收政策。《新华月报》1950年第5期:“全国各地所实行的税政、税种、税目和税率极不一致,应迅速加以整理。”
分類:税收政策
《漢語大詞典》:壤策
犹言土地政策。管子·山权数:“凡贡制中二, 齐 之壤策也。”
《漢語大詞典》:三大政策
指 孙中山 制定的联 俄 、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章第五节:“这种三民主义即是 孙中山 的三大政策,即联 俄 ,联共和扶助农工政策的三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