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抵触(觝觸)
1.触碰;用角顶撞。《淮南子·说山训》:“熊羆之动以攫搏,兕牛之动以觝触。” 唐 杜甫 《赤霄行》:“孔雀未知牛有角,渴饮寒泉逢觝触。” 宋 苏轼 《书孟德传后》:“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觝触。” 清 谭嗣同 《熙亭府君家传》:“其弱子 学聚 ,被邻舍牛觝触,腹洞肠流,宛转遽毙。”
2.冲撞;冲突。急就篇卷四:“谗諛争语相觝触。” 颜师古 注:“有争语者,常相觝距而击触也。”
《漢語大詞典》:反动(反動)
(1).犹反复。谓与原来的行动相反。北齐书·杨愔传:“ 高归彦 初虽同德,后寻反动,以疏忌之跡尽告两王。”
(2).反对;反抗。 彭芬 《辛亥逊清政变发源记》第二篇:“而此项股本, 鄂 不及三百万两, 川 则壹千贰百数十万两,人民反动,何怪其然耶?” 鲁迅 《三闲集·无声的中国》:“这运动一发生,自然一面就发生反动,于是便酿成战斗。”
(3).相反的作用。 蒋伯潜 《十三经概论·经学历史·清代经学复兴》:“经学至 清 代而復兴。经学之所以復兴於 清 初,其因,为 明 末 王 学之反动。” 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从历史来看,党八股是对于五四运动的一个反动。”
(4).指思想上或行动上维护旧制度,破坏新制度;反对革命的。 艾思奇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一章:“在帝国主义时代,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反动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 艾芜 《百炼成钢》第二七章:“据各方面的调查, 张福全 近来就是工作不负责任,什么都让 李吉明 去干,是否有反动事迹还须再查。”
(5).指反动派。《革命民歌集·红军游击歌》:“帮助红军打反动,穷人才会有出身。”《革命民歌集·攻打弋阳城》七:“劳苦群众们,大家捉反动。”
《漢語大詞典》:遮拨(遮撥)
排斥;反对。 章炳麟 《记政闻社员大会破坏状》:“原吾辈之所以遮拨立宪者,非特为 满 汉 相争不欲拥戴异族以为共主;纵今日御宇者犹是 天水 、 凤阳 之裔,而立宪固不适于 中国 矣。” 李大钊 《厌世心与自觉心》:“而昌无治之义者輒又遮拨国家,几欲根本推翻,不稍宽假。”
分類:排斥反对
《漢語大詞典》:忤恨
违逆;反对。汉书·刘向传:“称誉者登进,忤恨者诛伤。” 王先谦 补注引 王念孙 曰:“恨,读为‘很’。忤,逆也;很,违也。谓与 王凤 相违逆,非谓相怨恨也。”魏书·刘洁传:“诸阿附者登长,忤恨者黜免。”明史·宦官传一·王振:“所忤恨,輒加罪謫。”
分類:违逆反对
《漢語大詞典》:人心向背
指人民群众的拥护或反对。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东晋元帝一:“即此而人心向背之几可知矣。” 陈毅 《枣园曲》词:“深知人心有向背,敢后发制人歼强虏。”
《漢語大詞典》:岂能
怎能;哪能。例如:我岂能反对?
分類:岂能反对
《漢語大詞典》:采薇(採薇)
殷 末, 孤竹君 二子 伯夷 、 叔齐 ,反对 周武王 伐 纣 ,曾叩马而谏。 周 代 殷 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 周 粟”,隐于 首阳山 ,采薇蕨而食,及饥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 神农 、 虞 、 夏 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 首阳山 。”见史记·伯夷列传。后以“採薇”指归隐。其歌称《採薇歌》,后人谱为琴曲,称《採薇操》,亦省称《採薇》。见乐府诗集·瑟曲歌辞一·〈採薇操〉序《琴集》《乐府解题》。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愿先生委龙蛇之穴,升利见之涂……採薇何足多慕乎?” 唐 王维 《送别》诗:“遂令 东山 客,不得顾採薇。” 宋 王禹偁 《贤人不家食赋》:“当年 汉 殿,犹闻索米之言;今日 商山 ,不见採薇之老。”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而今一发穷无告,不久西山唱《採薇》。”
(1).诗·小雅篇名。《〈诗〉序》:“ 文王 之时,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卒,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后遂以“采薇”作调遣士卒的典故。 清 姚鼐 《吴戍桥》诗:“上相歌《采薇》,严军入悬瓠。”
(2).史记·伯夷列传载, 周武王 灭 殷 之后,“ 伯夷 、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后因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采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唐 杜甫 《别董颋》诗:“当念著皂帽,采薇青云端。”归潜志卷十四引 元 刘肃 诗:“二 陆 不可作,故山归采薇。”
(3).指亡国。 黄人 《〈清文汇〉序》:“播佳种於龙野,存国粹於沧桑,以塞麦秀,采薇之痛。”
《漢語大詞典》:向背(嚮背)
(1).指切合与不切合。尉缭子·天官:“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谓天官时日阴阳向背也。”
(2).谓迎合或背弃。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凡希世苟合之士,蘧蒢戚施之人……以闚看为精神,以向背为变通。势之所集,从之如归市;势之所去,弃之如脱遗。”
(3).谓拥护与反对。魏书·杨侃传:“今且停军於此,以待步卒,兼观民情向背。”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荐主同咨:“参劾会试大座师者屡见……而参荐主者无一人焉,其向背最为易见。”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四:“中农态度的向背是决定革命胜负的一个因素。”
(4).谓反复不定,有二心。 南朝 梁 沈约 《大赦诏》:“王室多难,祲沴相仍……故今迷疑互起,向背者多。”新唐书·韦处厚传:“ 魏博 史宪诚 怀向背, 裴度 待以不疑。”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四七章:“他妈的,人一倒了霉,人心也都向背啦。”
(5).谓归顺或背叛。新五代史·杂传·王珂:“不然,且为款状以缓 梁 兵,徐图向背。”
(6).正面和背面;面对和背向。 唐 刘长卿 《湘中纪行·秋云岭》诗:“云起遥蔽亏,江迴频向背。” 宋 梅尧臣 《和杨直讲夹竹花图》:“萼繁叶密有向背,枝瘦节踈有直曲。” 清 赵执信 《彭蠡湖》诗:“山移舟向背,目荡心飘摇。”
(1).正面和背面;这边和那边。 宋 欧阳修 《试笔·鉴画》:“若乃高下、嚮背、远近、重复,此画工之艺尔,非精鉴者之事也。” 清 梅曾亮 《栗恭勤公传》:“公在工,有风雨危险,必身亲之。平居河曲折、高下、嚮背,皆在其隐。度每日水将抵某所,急备之。”
(2).趋向和背弃,支持和反对。 宋 秦观 《治势下》:“比日以来,执事者又将矫枉而过直矣……嚮背异同之见各自为守,而国论未决也。” 清 姚鼐 《复汪进士辉祖书》:“ 鼐 性鲁知闇,不识人情嚮背之变,时务进退之宜,与物乖忤,坐守穷约。”
(3).反复无常;怀有二心。旧五代史·朱友谦传赞:“ 友谦 嚮背为谋,二三其德,考其行事,亦非纯臣。”新五代史·死事传·王思同:“是时,诸镇皆怀嚮背,所得 潞王 书檄,虽以上闻,而不絶其使。”
《漢語大詞典》:异同(異同)
亦作“异同”。
(1).不同和相同之处。汉书·朱云传:“自 宣帝 时善 梁丘氏 説, 元帝 好之,欲考其异同,令 充宗 与诸家论。” 南朝 梁 江淹 《知己赋》:“论十代兮兴毁,访五都兮异同。” 唐 司马贞 《〈史记索隐〉序》:“逮至 晋 末,有中散大夫 东莞 徐广 始考异同,作《音义》十三卷。”
(2).不同;不一致。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上:“古之经书,皆有别本,其用字多异同。” 清 黄宗羲 《〈陆石溪先生文集〉序》:“余选 明 文近千家,其间多与实録异同,盖实録有所隐避,有所偏党,文集无是也。”
(3).引申为反对。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公直》:“ 刘仁轨 为左僕射,暮年颇以言词取悦诉者,户部员外 魏克己 断案,多为 仁轨 所异同。”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八年:“先帝在位久,德泽在人,故一日晏驾,天下奉戴嗣君,无一人敢异同者。”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 秋谷 不满 渔洋 ,故与异同。”
(4).反对意见;异议。宋书·谢灵运传:“ 灵运 构扇异同,非毁执政。”北史·尉迟迥传:“乃与羣公会议,诸将多有异同。” 林长民 《参议院一年史·沿革》:“ 袁世凯 於阁议中颇主张速与 俄 人交涉,独 许世英 、 刘揆一 及 如浩 持异同。”
《漢語大詞典》:白华(白華)
白色的花。山海经·大荒南经:“ 盖犹之山 者,其上有甘柤,枝榦皆赤,黄叶,白华,黑实。” 晋 束晰 《补亡》诗之二:“白华朱萼,被於幽薄。” 宋 苏轼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诗:“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明 唐寅 《落花》诗之八:“白华垂柳弄新晴,紫背浮萍细点生。”
指反对革命政权而叛离祖国逃亡外国的华人。 聂绀弩 《论白华》:“在幻想家的脑子里,决没有走投无路这回事,于是来了新的憧憬:做白华。”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往事三瞥》:“今天,只觉得感情的基础比那时深厚了,想的积极了--不止是不当白华,而是要把自己投入祖国重生这一伟大事业中。”
《漢語大詞典》:孤行
(1).独自行路;单独行动。 汉 张衡 《思玄赋》:“何孤行之煢煢兮,孑不群而介立?” 明 陈子龙 《悼女颀诗》之三:“平生一步尝回首,何事孤行到夜臺?” 清 薛福成 《请豁除旧禁招徕华民疏》:“海外覊氓,孤行孑立,一遭诬陷,控诉无门。”
(2).单独流传;单独刊行。多指著作。晋书·杜预传:“ 左丘明 本为春秋作传,而左传遂自孤行。” 宋 陆游 《再跋〈皇甫先生文集〉后》:“据此则 持正 ( 皇甫湜 )自有诗集孤行,故文集中无诗,非不作也。” 黄人 《〈清文汇〉序》:“ 唐 宋 以还,乃立古文之顓名:论道经世者,或薄为丧志,而不屑染指;翫华绣帨者,又讋於客气,而不敢抗颜;遂孤行艺苑,若别为一种之学术,一种之思想。”
(3).不顾别人反对而按其愿望独自行事。 鲁迅 《集外集·记“杨树达”君的袭来》:“我想,原来是一个孤行己意,随随便便的青年,怪不得他模样如此傲慢。”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四:“过去和现在都有这样的人,企图孤行己见,不尊重我们的意见,但结果都行不通。”
《漢語大詞典》:也好
两个或几个连用,表示不论这样还是那样都不是条件,用法跟“也罢”相近。例如:插秧也好,收割也好,都不要误了农时。
表示容忍或只得如此。例如:让他们自己干一干也好,实践出真知嘛。
愿意;不反对;高兴。例如:也好,谢谢。
《漢語大詞典》:异说(異説)
(1).不同的主张;不同的学说。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説。”汉书·王莽传上:“正乖谬,壹异説。”陈书·章帝纪:“三墨八儒,朱紫交竞;九流七略,异説相腾。”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一:“俗间不知根本,竞为异説。”
(2).指反对意见,异议。南齐书·礼志上:“内外百司主议已定,如更询访,终无异説。”
(3).邪说;非正统的言论。晋书·荀勗传:“去奇技,抑异説。” 明 王守仁 《〈大学〉问》:“盖当时尚有持异説以混正学者。”
《漢語大詞典》:大波
长篇小说。李劼人作。1937年发表。为反对清政府出卖川汉铁路筑路权,夏之时、林绍泉等人组织了保路同志会,遭到血腥镇压。保路运动由请愿发展为武装反抗。作品事件纷繁,人物众多,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
《漢語大詞典》:发难(發難)
(1).发动某种政治斗争,多指反抗或革命。左传·定公十四年:“ 梁婴父 恶 董安于 ,谓 智文子 曰:‘不杀 安于 ,使终为政於 赵氏 , 赵氏 必得 晋国 。盍以其先发难也,讨於 赵氏 ?’”史记·太史公自序:“ 秦 既暴虐, 楚 人发难。” 徐特立 《辛亥革命之始末》:“一切革命运动当初发难时,常有对于环境估计不足的机会主义。”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二篇三:“暴动的中心是在 新津 ,这儿是先发难的地方。”
(2).指发动暴乱或叛乱。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奸民乘机煽惑,於是发难於 荆 襄 达州,駸淫於 陕西 ,而乱作也。” 清 严如熤 《〈洋防辑要〉序》:“迨后纪纲日驰,卫所虚存,内地奸民勾结 倭 夷,乘间发难。”
(3).指带头提出反对意见进行责难。 沙汀 《困兽记》二一:“首先发难的是 田畴 。他是那么大声的骂出一句粗话,而且,那么乖戾的一下跳起来了。”
(4).问难,提出质问责难。东观汉记·桓荣传:“ 荣 门生数百人,天子亲自执业。时执经生避位发难,上輒谦曰:‘太师在是。’”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二年:“诸生或避位发难。” 胡三省 注:“发难,发疑难也。” 唐 王季友 《酬李十六岐》诗:“千宾揖对若流水,五经发难如叩鐘。” 清 管同 《范增论下》:“ 酈生 説 汉王 立六国后以挠 楚 权,赖 张良 发难而止。”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 愈 固弗习二氏之书,尤未闻君子之道,故执词发难,局蹙不寧。”
(5).犹言发生变乱。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十:“ 齐丘 少梦乘龙上天,至垂老犹抱狂妄;及国家发难,尚欲因其衅以窥覬,时已年七十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