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鹅湖(鵝湖)  拼音:é hú
山名。在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北,宋儒朱熹、陆九渊,曾会于此,辩论所学多不合。后人于此建书院。
《漢語大詞典》:对论(對論)
互相议论;辩论。旧唐书·刘宽夫传:“少列 陈岵 进《注维摩经》,得 濠州 刺史。 宽夫 与同列,因对论之,言 岵 因供奉僧进经以图郡牧。”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 慧能 ﹞寓止廊廡间,暮夜风颺刹幡,闻二僧对论,一云旛动,一云风动,往復酬答,未曾契理。”
分類:议论辩论
《漢語大詞典》:说论(説論)
(1).学说。 汉 冯衍 《显志赋》:“燔 商鞅 之法术兮,烧 韩非 之説论。”
(2).辩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明明与他説论,看这话是该説的不该説的!”
分類:学说辩论
《國語辭典》:对嘴(對嘴)  拼音:duì zuǐ
1.当面对證。元。李行道《灰阑记》第四折:「你只想马大浑家做永远妻。送的我有去无归,既不唦你两个赶到中途有何意,咱与你对嘴,对嘴。」也作「对口词」。
2.演唱歌曲或戏剧时直接由录音代为播放,表演者本身只以口形来配合,称为「对嘴」。
分類:辩论
《國語辭典》:能言  拼音:néng yán
1.能开口说话。《礼记。曲礼上》:「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2.善于辞令。晋。陆机〈文赋〉:「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三国演义》第三二回:「此人乃能言之士,可命为使。」
《國語辭典》:讨论(討論)  拼音:tǎo lùn
探讨研究、寻求结论。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杂文》:「甄别其义,各人讨论之域;类聚有贯,故不曲述。」《红楼梦》第七回:「读书一事,也必须有一二知己为伴,时常大家讨论,才能进益。」
《國語辭典》:同异(同異)  拼音:tóng yì
1.同与不同。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然纪传为式,编年缀事,文非泛论,按实而书,岁远则同异难密,事积则起讫易疏,斯固总会之为难也。」唐。韩愈〈寄卢仝〉诗:「往年弄笔嘲同异,怪辞惊众谤不已。」
2.战国时惠施提出的学说。认为事物中存在著小同异和大同异两种。每类事物都有共同的性质,此即大同;但每类事物中不同的种属又各有自己共同的性质,是为小同。从类上推,万物皆同归属于一大类,而自种属下求,以至于物体本身,又都其特点,是以事物之间的差别是相对而非绝对的。
《國語辭典》:一说(一說)  拼音:yī shuō
1.一次谈话。《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五首之五》:「片言而求三辅,一说而定五州。」《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也作「一说儿」。
2.一种说法。如:「有此一说。」
《漢語大詞典》:论天(論天)
(1).讨论天象。梁书·儒林传·崔灵恩:“先是儒者论天,互执浑、盖二义,论盖不合於浑,论浑不合於盖。”
(2).相传 孔子 东游,见两小儿辩论。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双方各持其理,连 孔子 也不能决断。事见列子·汤问。后遂用为典故,以“论天”形容儿童聪敏。 北周 庾信 《伤王司徒褒》诗:“青衿已对日,童子即论天。”
《國語辭典》:辩才(辯才)  拼音:biàn cái
1.善于辩论的才能。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万行归空,千门入善,辩才智惠,岂徒七经、百氏之博哉?」
2.辨析佛法奥义的才能。《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一:「于诸三昧,具足清净,辩才如海,广大无尽。」
《國語辭典》:雄辩(雄辯)  拼音:xióng biàn
强而有力的辩论。唐。李白〈梁甫吟〉:「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唐。杜甫〈饮中八仙歌〉:「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漢語大詞典》:辨才
(1).佛教语。谓善于宣讲佛法之才。辨,通“ 辩 ”。《华严经·十行品》:“超出世间大论师,辨才第一狮子吼。”
(2).善于言谈或辩论之才,雄辩之才。辨,通“ 辩 ”。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二:“ 桑 别驾 民懌 ,狂士也,少有辨才。”
《漢語大詞典》:客主
(1).客人与主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孙安国 往 殷中军 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復煗者数四。” 唐 李翱 《论故度支李尚书事状》:“ 翱 於 李尚书 ,初受顾惠,及其去选也,客主之义,亦不得如初懽矣。”
(2).指主人。谓行待客之礼。三国志·魏志·吕布传:“ 汜 曰:‘昔遭乱过 下邳 ,见 元龙 。 元龙 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牀卧,使客卧下牀。’”
(3).战争中的双方,敌方与我方。《孙膑兵法·十问》:“交和而舍,粱食钧足,人兵适衡,客主两惧。”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 匈奴 既败,举国兴归,更练精兵,强踰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絶。”
(4).指辩论中问难与答辩的双方。 晋 皇甫谧 《〈三都赋〉序》:“二国之士,各沐浴所闻,家自以为我土乐,人自以为我民良,皆非通方之论也。作者又因客主之辞,正之以 魏 都,折之以王道,其物土所出,可得披图而校。”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弼 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於是 弼 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南史·隐逸传下·马枢:“王欲极观优劣,乃谓众曰:‘与 马学士 论议,必使屈服,不得空立客主。’於是数家学者,各起问端。”《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客主也合相饶,不合望外折挫。”
《國語辭典》:论难(論難)  拼音:lùn nàn
辩驳争论,质询疑难之处。《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下。魏应传》:「肃宗甚重之,数进见,论难于前,特受赏赐。」
《漢語大詞典》:吐论(吐論)
(1).发议论、评论或作辩论。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嵇中散》:“形解验默仙,吐论知凝神。”南史·王思远传:“见 明士 蓬头散带,终日酣醉,吐论从横,唐突卿宰,便復忆见 思远 。” 唐 黄滔 《赠怀光上人》诗:“过午休斋惯,离经吐论高。”
(2).指写作论说、辩论文字。 宋 蔡襄 《士伸知己赋》:“ 非 五难而吐论, 和 再刖而处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