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弓剑(弓劍)
(1).弓与剑。礼记·曲礼上:“受弓剑者以袂。”《淮南子·氾论训》:“古之兵,弓剑而已矣。”
(2).指武艺或用武。 唐 柳宗元 《韦道安》诗:“ 道安 本儒士,颇擅弓剑名。” 宋 叶适 《赠李秀才肖舒》诗:“寺传弓剑烟嵐外,门掩诗书浪泊间。” 明 陈子龙 《中都》诗:“ 涂山 弓剑地,千载颂苞桑。”
(3).传说 黄帝 骑龙仙去,群臣攀附欲上,致坠帝弓。又 黄帝 葬 桥山 ,山崩,棺空,唯剑存。见史记·封禅书、 汉 刘向 列仙传·黄帝。后因以“弓剑”为对已故帝王寄托哀思之词。魏书·肃宗纪:“何图一旦,弓剑莫追,国道中微,大行絶祀。” 隋 牛弘 《隋文帝颂》:“慕深考妣,哀缠弓剑。” 唐 杜甫 《送覃二判官》诗:“先帝弓剑远,小臣餘此生。” 清 徐枋 《顾氏松风寝记》:“而事关故国,莫不动先王弓剑之思焉。”
《漢語大詞典》:奋武(奮武)
扬武;用武。《书·禹贡》:“二百里奋武卫。” 孔 传:“文教外之二百里。奋武卫,天子所以安。” 孔颖达 疏:“由其心安王化,奋武以卫天子,所以名此服为安也。” 三国 魏 曹丕 《述征赋》:“命元司以简旅,予愿奋武乎 南鄴 。” 唐 元稹 《王进岌冀州刺史》:“兵兴已来,习为奋武之地。” 清 魏源 《〈海国图志〉叙》:“何患攘剔之无期,何患奋武之无会?”
分類:用武
《國語辭典》:干戈  拼音:gān gē
1.泛指武器。《文选。张协。杂诗一○首之七》:「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
2.比喻兵事、战乱。《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文选。陆机。辩亡论上》:「齐民免干戈之患,戎马无晨服之虞。」
《國語辭典》:用兵  拼音:yòng bīng
调用人马从事作战。《三国志。卷三九。蜀书。马良传》裴松之注引《襄阳记》曰:「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红楼梦》第七三回:「倒是用兵最精的,所谓『守如处女,脱如狡兔』,出其不备之妙策也。」
《國語辭典》:用事  拼音:yòng shì
1.当权执政。《战国策。秦策三》:「今秦太后、穰侯用事,高陵、泾阳佐之。」《大宋宣和遗事。利集》:「缘京用事,奸人并进。」
2.行事、办事。如:「意气用事」。
3.引用典故。唐。释皎然《诗式。用事》:「诗人皆以徵古为用事,不必尽然也。」宋。严羽《沧浪诗话。诗法》:「押韵不必有出处,用事不必拘来历。」
《國語辭典》:用武  拼音:yòng wǔ
1.用兵,使用武力。《老残游记》第一九回:「许亮说:『难道吴二爷骗你,我许大爷也会骗你吗?』两人几至用武。」
2.比喻施展才能。《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國語辭典》:武德  拼音:wǔ dé
1.用兵所应遵守的准则。《尉缭子。兵教上》:「此之谓兵教,所以开封疆,守社稷,除患害,成武德也。」《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
2.军人必须具备的品德。即《孙子兵法。始计》所说的「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期望军人能「智者不惑、信者不贰、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严者不私」。
3.汉雅舞名。
4.唐高祖的年号。(西元618~626)
《漢語大詞典》:武德舞
雅舞名。多用于宗庙祭礼。汉书·礼乐志:“《武德舞》者, 高祖 四年作,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东观汉记·明帝纪:“上尊号曰 显宗 ,庙与 世宗 庙同,而祠祫祭於 世祖 之堂,共进《武德》之舞。”宋书·乐志一:“﹝ 汉高祖 ﹞又造《武德舞》,舞人悉执干戚。”隋书·音乐志上:“皇考 高祖武皇帝 神室奏《武德舞》辞。”
《漢語大詞典》:事力
(1).用力。韩非子·五蠹:“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餘,故民不争。”
(2).指使用武力。 汉 桓宽 盐铁论·论功:“不牧之地,不羈之民,圣人不加兵,不事力焉。”晋书·食货志:“出战入耕,虽自古之常,然事力未息,未尝不以战士为念他。”
(3).供役使的人,仆役。宋书·萧思话传:“ 思话 以去州无復事力,倩府军身九人。”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明寺:“﹝ 邢子才 ﹞以光禄大夫归养私庭,所在之处,给事力五人。”魏书·成淹传:“时迁都, 高祖 以 淹 家无行资,敕给事力,送至 洛阳 。”
(4).能力;力量。 宋 苏轼 《缴词头奏状六首》之五:“ 张诚一 无故多年不葬亲母,既非身在远官,又非事力不及,冒宠忘亲,清议所弃。” 宋 洪迈 容斋五笔·虢巨贺兰:“天下国家不幸而有四郊之警,为人臣者当随其事力,悉心尽忠,以致尺寸之效。” 宋 洪巽 《暘谷漫录》:“吾辈事力单薄,此等筵宴,不宜常举;此等厨娘,不宜常用。”
(5).实力;武力。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且 金 、 齐 俱来,以吾事力对之,诚为不侔,然 汉 败 王寻 , 晋 破 苻坚 ,特在人心而已。”
《漢語大詞典》:开边(開邊)
谓用武力开拓疆土。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五:“朕思念旧民,永言攸济,故选将开边,劳来安集。” 唐 杜甫 《前出塞》诗之一:“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诸经:“以 齐襄公 復九世之仇为合礼,启 汉武 开边之祸。”
《國語辭典》:克复(克復)  拼音:kè fù
1.能够恢复。《国语。晋语九》:「基于其身,以克复其所。」《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克复旧物,永延汉祀。」
2.攻战而收复失地。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水浒传》第一一七回:「以图退贼,克复城池。」
《漢語大詞典》:克服(剋服)
征服。 闻一多 《端节的历史教育》:“刚刚对于克服自然有点把握,人又发现了第二个仇敌--他自己。”
分類:克服征服
《國語辭典》:克服  拼音:kè fú
克制、制服。如:「这件事不管有多困难,我们都要想办法克服。」明。黄淳耀〈甲申日记〉二则之二:「前人说:『性从偏处克将去。』好胜是我的偏处,畏难是我的偏处,不专一是我的偏处,不能坚持到底又是我的偏处。明白自己的偏处,便竭力去克服它,方是道理。」
《漢語大詞典》:无战(無戰)
谓不滥用武力。 唐 李峤 《军师凯旋自邕州顺流舟中》诗:“全军多胜策,无战在明时。” 唐 刘禹锡 《卧病闻常山旋师策勋宥过王泽大洽》诗:“无战陋 丹水 ,垂仁轻 槀街 。”
《漢語大詞典》:武节(武節)
(1).古代将帅凭以专制军事的符节。《汉书·武帝纪》:“朕将巡边垂,择兵振旅,躬秉武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北史·隋纪下·炀帝:“朕当亲执武节,临御诸军。” 隋炀帝 《饮马长城窟行示从征群臣》:“ 北河 秉武节,千里捲戎旌。”
(2).武德。使用武力应遵循的道义准则。文选·张衡〈东京赋〉:“文德既昭,武节是宣。” 薛综 注:“言文武之教,无处不临。” 唐 李德裕 《〈异域归忠传〉序》:“英才天纵,武节霆驰。” 章炳麟 《辨诗》:“及武节既衰,驰骋者至于絶臏,犹弗能企。”
(3).勇武之气节;尚武的精神。 晋 陆机 《辩亡论上》:“忠规武节未有如此其著者也。”隋书·地理志上:“ 平凉 、 朔方 ……地接边荒,多尚武节,亦习俗然焉。” 清 方苞 《读〈齐风〉》:“ 齐 之立国能强,由其民习於武节。”
《國語辭典》:黩武(黷武)  拼音:dú wǔ
用兵无度,滥行攻伐。《后汉书。卷七三。刘虞传》:「瓒即累为绍所败,而犹攻之不已,虞患其黩武,且虑得志不可复制,固不许行,而稍节其禀假。」
《國語辭典》:称兵(稱兵)  拼音:chēng bīng
举兵,采取军事行动。《左传。襄公八年》:「今楚来讨曰:『女何故称兵于蔡?』」
《漢語大詞典》:穷兵(窮兵)
(1).滥用武力。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用兵无备者伤,穷兵者亡。”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秦 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灭世絶祀者,穷兵之祸也。”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 汉武 穷兵征讨,虚耗海内。”
(2).指戍边之兵。 清 李渔 《奈何天·筹饷》:“我 闕忠 ,自从离了主人,押着银鞘,前往边疆去处,犒劳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