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扫洒(掃灑)  拼音:sǎo sǎ
1.打扫冲洗。《后汉书。卷三九。赵孝传》:「亭长先时闻孝当过,以有长者客,扫洒待之。」
2.以武力平定。唐。杜牧〈郡斋独酌〉诗:「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打听得齐州扫洒法场,要出重囚。」
《國語辭典》:押赴  拼音:yā fù
押解送往。《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押赴门首斩首来军前献酒,泄了咱一肚愤气!」
《漢語大詞典》:埽荡(埽盪)
亦作“ 埽盪 ”。
(1).用武力或其他手段肃清敌人。 北魏 高允 《徵士颂》:“王龚徂征,戎军屡驾;埽盪游氛,克剪妖霸。” 清 李渔 《蜃中楼·寄书》:“待孤家领兵前去,埽荡鲸鯢。”
(2).泛指彻底清除。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只有其中的一本《蕗谷虹儿画选》,是为了扫荡 上海滩 上的‘艺术家’……而印的。” 鲁迅 《南腔北调集·〈唐宋传奇集〉序例》:“埽荡烟埃,斥伪返本。”
《漢語大詞典》:极武(極武)
谓滥用武力。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昔者 吴王 夫差 、 智伯 极武而亡。” 晋 潘岳 《西征赋》:“志勤远以极武,良无要於后福。”弘明集·正诬论:“服则柔而抚之,不苟婬刑极武。”
《漢語大詞典》:称戈(稱戈)
书·牧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本谓举起戈,后用以指动用武力,发动战争。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 燕王 称戈篡位,屠戮忠良。”
《國語辭典》:垂櫜  拼音:chuí gāo
1.倒悬空的弓箭袋,表示无弓矢。《左传。昭公元年》:「伍举知其有备也,请垂櫜而入。」
2.携带空囊。《国语。齐语》:「诸侯之使垂櫜而入,稛载而归。」
《國語辭典》:平息  拼音:píng xí
平定消除。如:「平息纷争」、「这场风波终于平息了。」
《漢語大詞典》:穷武(窮武)
谓滥用武力。《淮南子·兵略训》:“ 智伯 有千里之地而亡者,穷武也。”史记·律书:“及其威尽势极,閭巷之人为敌国。咎生穷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晋书·文帝纪:“兼九代之弘略,究五兵之正度。用能战不穷武,而大敌歼溃。” 清 龚自珍 《上镇守吐鲁番领队大臣宝公书》:“我 高宗皇帝 岂乐於穷武以炫史乘哉?”
《漢語大詞典》:徙戎
晋 代统治阶级中企图用武力强迫少数民族外迁的一种主张。晋书·江统传:“ 统 深惟四夷乱华,宜杜其萌,乃作《徙戎论》……帝不能用,未及十年,而夷狄乱华,时服其深识。” 清 项□□ 《〈中西纪事〉叙》:“窃惟驭外之要,不越剿抚二端。乃由前而论,择将之难, 汉文 拊髀而兴叹;由后而论,徙戎之患, 江统 蒿目而生忧。”
《國語辭典》:武装(武裝)  拼音:wǔ zhuāng
1.军服、武器等装备。如:「全副武装」。
2.以物质的装备或心理的建设来加强。如:「一旦外侮入侵,全国人民都要武装起来。」
《國語辭典》:动武(動武)  拼音:dòng wǔ
使用武力。指打架或发起战争。如:「以、阿双方皆在谋求和平,避免发生动武事件。」
《國語辭典》:征服  拼音:zhēng fú
战胜、使屈服。《儒林外史》第四二回:「我猜没有别的,去年老人家在贵州征服了一洞苗子,一定是这个表题。」
《國語辭典》:兵谏(兵諫)  拼音:bīng jiàn
以武力进谏君主。晋。范宁〈春秋谷梁传序〉:「左氏以鬻拳兵谏为爱君,文公纳币为用礼。」
《漢語大詞典》:四伐
(1).用武器击刺四次。书·牧誓:“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 孔 传:“伐,谓击刺。少则四五,多则六七以为例。”
(2).古代乐舞以“四伐”象征征伐四方。史记·乐书:“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 武王 之事也……夹振之而四伐,盛威於中国也。” 裴駰 集解引 王肃 曰:“四伐者,伐四方与 紂 同恶者。一击一刺为一伐也。” 张守节 正义:“夹振,谓 武王 与大将夹军而奋鐸振动士卒也。言当奏《武》乐时,亦两人执鐸夹之,为节之象也。凡四伐到一止,当伐 紂 时,士卒皆四伐一止也……故作《武》乐儛者,亦以干戈伐之象也。”
《國語辭典》:侵吞  拼音:qīn tūn
1.用武力并吞他国或占领其部分土地。唐。杜荀鹤〈观棋〉诗:「得势侵吞远,乘危打劫嬴。」
2.非法占有公物或他人财物。《二十载繁华梦》第一回:「库书不过一个书吏,若不是靠著侵吞鱼蚀,试问年中如许进项,从那里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