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夤缘(夤緣)
(1).攀援;攀附。文选·左思〈吴都赋〉:“夤缘山岳之岊,幂歷江海之流。” 刘逵 注:“夤缘,布藤上貌。” 唐 韩愈 《古意》诗:“我欲求之不惮远,青壁无路难夤缘。” 明 许承钦 《夏仲自正觉寺游佛峪遂登龙洞山绝顶》诗之六:“夤缘杳冥上,始觉万象低。” 清 姚鼐 《万年庵次刘石葊韵以呈补山》:“前峯犹自远,未可尽夤缘。”
(2).连络;绵延。 唐 李白 《愁阳春赋》:“演漾兮夤缘,窥青苔之生泉。” 王琦 注引韵会:“夤缘,连络也。” 唐 杜甫 《宇文晁崔彧重泛郑监前湖》诗:“不但 习池 归酩酊,君看 郑谷 去夤缘。” 唐 卢鸿 《云锦淙》诗:“苔駮犖兮草夤缘,芳幂幂兮瀨溅溅。” 宋 晁补之 《开梅山》诗:“躋攀鸟道出薈蔚,下视蛇脊相夤缘。”
(3).循依而行。 唐 宋之问 《宿云门寺》诗:“ 云门 若邪 里,泛鷁路纔通。夤缘緑篠岸,遂得青莲宫。” 元 黄溍 《晓行湖上》诗:“雾露寒未除,鳬鷖静初散。夤缘际餘景,闪倐多遗玩。”
(4).比喻拉拢关系,阿上钻营。宋史·神宗纪一:“秋七月庚辰,詔察富民与妃嬪家昏因夤缘得官者。”金史·石琚传:“此役不欲烦民,丁匠皆给雇直,毋使贪吏夤缘为姦利,以兴民怨。”明史·潘荣传:“时 万妃 专宠,羣小夤缘进宝玩,官赏冗滥,故 荣 等恳言之。” 太平天囯 杨秀清 《天情道理书·果然坚耐二》:“不因困顿移初志,肯为夤缘改寸丹?”
《漢語大詞典》:应缘(應緣)
犹言大概是。 宋 徐铉 《柳枝词》:“应缘鶯舌多情赖,长向 双成 説翠条。”
犹攀附。宋史·徽宗纪一:“党人子弟毋得擅到闕下,其应缘趋附党人罢任在外指射差遣及得罪停替臣僚,亦如之。”
分類:攀附大概
《漢語大詞典》:扳援
(1).攀附;依附。 汉 严忌 《哀时命》:“往者不可扳援兮,徠者不可与期。” 唐 李商隐 《行次西郊作一百韵》:“近年牛医儿,城社更扳援。” 宋 曾巩 《谢中书舍人表》:“无因缘毫髮之扳援,有积累丘山之忌嫉。” 清 唐甄 潜书·尚治:“讲学必树党,树党必争进退,使学者扳援奔趋而失其本心。”
(2).攀着他物向上或向前。 唐 陆龟蒙 《蟹志》:“渔者纬萧承其流而障之,曰蟹断,断其江之道焉尔,然后扳援越軼,遯而去者十六七。” 宋 苏辙 《许州留别顿主簿》诗:“归路逢僧蹔容与,登山无力强扳援。” 明 方孝孺 《游清泉山记》:“纵偶登之,手疲於扳援而趾病於践履。”
(3).挽留。 宋 苏轼 《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诗之一:“吏民莫扳援,歌管莫凄咽。”
(4).援引;引以为例。 唐 韩愈 《答崔立之书》:“扳援古昔,辞义高远。”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一·葛端肃公家训:“此宅以有家庙家塾……势不得不从濶大。以后子孙出居,每宅宽只许五楹,深约三四进,勿妄扳援此宅规制。”
《漢語大詞典》:遘会(遘會)
(1).相逢;聚会。 三国 魏 郭遐叔 《赠嵇康》诗之一:“每念遘会,惟曰不足。昕往宵归,常苦其速。”
(2).投合;攀附。 明 归有光 《嘉靖庚子科卿试对策·第四问》:“而一时诸臣应运而生,皆起於 淮 甸之间,乘机遘会,以成不世之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勋戚·郭勋冒功:“ 嘉靖 初,大礼议起, 勋 乘机遘会,奋袂而起,窃附 张璁 ,得伸夙志,亦小人之魁杰也。”
《漢語大詞典》:附攀
犹攀附。依附巴结。 清 姚鼐 《送演纶归里》诗:“男儿非藤木,安得相附攀。”
《漢語大詞典》:阶缘(階緣)
凭借;攀附。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沛王 林 薨”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魏氏春秋》:“至於阶缘前绪,兴復旧绩,造与之因,难易不同。”宋书·檀道济传:“ 檀道济 阶缘时幸,荷恩在昔。”北史·外戚传序:“凭藉宠私,阶缘恩泽。”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相国( 张濬 )曰:‘某一布衣耳,何阶缘而能破贼乎?’”
分類:凭借攀附
《漢語大詞典》:倚附
(1).凭借。书·君陈“无倚法以削” 唐 孔颖达 疏:“无得倚附法制,以行刻削百姓。”
(2).攀附;勾结。南史·循吏传序:“守宰多倚附权门,互长贪虐,裒刻聚敛,侵扰黎甿。”宋书·二凶传:“而贼 劭 乘藉冢嫡,夙蒙宠树,正位东朝,礼絶君后,凶慢之情,发於齠齓,猜忍之心,成於几立。贼 濬 险躁无行,自幼而长,交相倚附,共逞姦回。”明史·崔景荣传:“当是时, 魏忠贤 盗国柄,羣小更相倚附。”
(3).依傍。 宋 叶适 《宝谟阁直学士赠光禄大夫刘公墓志铭》:“余既録公终始大节,而又知其自少年高识,特立无倚附。”
《漢語大詞典》:希光
(1).仰望光辉。 南朝 齐 谢朓 《临楚江赋》:“愿希光兮秋月,庶永照於遗簪。”
(2).喻指仰慕或攀附。 晋 陆机 《辩亡论》:“是故豪士寻声而响臻,志士希光而景騖。”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宗藩·蔡虚台辨疏:“独恨拥戴诸臣,希光附景。”
《漢語大詞典》:缘附(緣附)
攀附;依附。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雁宕山日记后:“其侧石隙一缕,草木缘附,可以着足,遂随之下。”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二章:“经无量劫无量年百千万之火爆……而后草木鸟兽生焉,人於是得缘附而居焉,食焉。” 邹鲁 《中国同盟会》八:“凡此十者,皆犖犖大端,人所共见。其他苛细及缘附而生者,尚不悉计。”
分類:攀附依附
《漢語大詞典》:援系(援繫)
犹攀附。旧谓求婚之谦词。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纤:“缘翁盛德,乃敢遽陈朴鲁:僕有幼弟三郎,十七岁矣。读书肄业,颇不顽冥,欲求援繫,不嫌寒贱否?”
《漢語大詞典》:希附
(1).仰攀;攀附。后汉书·宦者传序:“其有更相援引,希附权强者,皆腐身熏子,以自炫达。”
(2).谓迎合其意而附和。 宋 欧阳修 《论两制以上罢举转运使副省府推判官等状》:“其今后臣寮希附上言,政击前两府所行之事,乞赐辨明。”
《漢語大詞典》:梯附
犹攀附。 唐 陆龟蒙 《微凉赋》:“草玄者逐贫无暇,梯附者结客而游。”
分類:攀附
《漢語大詞典》:引附
攀附。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景贤·书南园先生事》:“﹝ 钱铸 ﹞ 明 成化 间以游幕至 滇南 ,会司理太监 钱能 出镇 云南 ,以其同姓,欲引附。”
分類:攀附
《漢語大詞典》:因缘(因緣)
(1).机会;缘分。史记·田叔列传:“﹝ 任安 ﹞少孤贫困,为人将车之 长安 ,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 唐 韩愈 《答李秀才书》:“时吾子在 吴 中,其后 愈 出在外,无因缘相见。” 清 刘大櫆 《吴蕊圃先生七十寿序》:“予心往先生,而自恨无因缘相见也。”
(2).依据;凭借;攀附。汉书·郑崇传:“上欲封祖母 傅太后 从弟 商 , 崇 諫曰:‘…… 孔乡侯 ,皇后父; 高武侯 以三公封,尚有因缘。今无故欲封 商 ,坏乱制度,逆天人心。’”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亦有出自卑碎,由微而著,徒以翕肩敛迹,偓伊侧立,低眉屈膝,奉附权豪,因缘运会,超越不次。”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因缘宠私,致位上公。”
(3).勾结。汉书·王莽传中:“姦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誖人伦。” 明 张居正 《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守库藏吏,与诸王府中卒养厮隶,深相结纳,因缘为姦。”
(4).罗织罪名,加以构陷。魏书·李冲传:“初, 冲 兄 佐 与 河南 太守 来崇 同自 凉州 入国,素有微嫌。 佐 因缘成 崇 罪,饿死狱中。”参见“ 因缘为市 ”。
(5).牵合,比附。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乐器:“医卜星命之流,因缘附会以生克休王之鄙説。”
(6).发端;缘起。 汉 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每览古今所由改趣,因缘侵辱;或起瑕舋,心忿意危,用成大变。”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 泥犂城 ﹞上有师子柱,有铭;记作 泥犂城 因缘及年数日月。”
(7).原因。 宋 苏轼 《上蔡省主论放欠书》:“寻常无因缘,固不敢造次致书。”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形式文采之所以异者,由二因缘,曰时与地。”
(8).佛教语。佛教谓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为因,辅助条件为缘。四十二章经卷十三:“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按,翻译名义集·释十二支:“前缘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
(9).旧时常以宿世的“因缘”来解释人们今生的关系。犹言缘分。 南朝 梁 沈约 《为文惠太子礼佛愿记》:“未来因缘,过去眷属,并同兹辰,预此慈善。”《敦煌曲子词·送征衣》:“今世共你如鱼水,是前世因缘。两情准拟过千年。” 宋 辛弃疾 《醉花阴·为人寿》词:“蟠桃结子知多少,家住 三山岛 。何日跨飞鸞,沧海飞尘,人世因缘了?”
(10).关系。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太尉曰:‘某不识此人,亦无因缘,但见风仪标品,欲与諫议大夫,何为有此事?’” 张难先 《都督府之组织设施及人选》:“凡与 黎元洪 有因缘者,亦络绎不绝,麕集于是。” 鲁迅 《准风月谈·关于翻译上》:“凡作者,和读者因缘愈远的,那作品就于读者愈无害。”
(11).姻缘。因,通“ 姻 ”。 柔石 《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事情也实在顺利,不到一月,这个因缘就成功了。”
《漢語大詞典》:因缘为市(因緣爲市)
舞文弄法以谋取财利。汉书·刑法志:“姦吏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死则予死比,议者咸冤伤之。” 颜师古 注:“弄法而受财,若市买之交易。”
《漢語大詞典》:弓剑(弓劍)
(1).弓与剑。礼记·曲礼上:“受弓剑者以袂。”《淮南子·氾论训》:“古之兵,弓剑而已矣。”
(2).指武艺或用武。 唐 柳宗元 《韦道安》诗:“ 道安 本儒士,颇擅弓剑名。” 宋 叶适 《赠李秀才肖舒》诗:“寺传弓剑烟嵐外,门掩诗书浪泊间。” 明 陈子龙 《中都》诗:“ 涂山 弓剑地,千载颂苞桑。”
(3).传说 黄帝 骑龙仙去,群臣攀附欲上,致坠帝弓。又 黄帝 葬 桥山 ,山崩,棺空,唯剑存。见史记·封禅书、 汉 刘向 列仙传·黄帝。后因以“弓剑”为对已故帝王寄托哀思之词。魏书·肃宗纪:“何图一旦,弓剑莫追,国道中微,大行絶祀。” 隋 牛弘 《隋文帝颂》:“慕深考妣,哀缠弓剑。” 唐 杜甫 《送覃二判官》诗:“先帝弓剑远,小臣餘此生。” 清 徐枋 《顾氏松风寝记》:“而事关故国,莫不动先王弓剑之思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