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指挥(指揮)  拼音:zhǐ huī
1.发号施令,指示别人行动。《薛仁贵征辽事略》:「薛仁贵指挥士卒,欲立云梯。」《三国演义》第一○二回:「吾水陆并进,若蜀兵大至,只看吾指挥而击之。」也作「指麾」。
2.发令调度的人。如:「乐团指挥」、「交通指挥」。
3.职官名。由唐至明有都指挥使等,明清京城有兵马司指挥。《儒林外史》第二二回:「他那管家都是锦衣卫指挥五品的前程,到我下处来了几次,我只得到他家盘桓了几天。」
《漢語大詞典》:都监(都監)
(1).官名。 三国 时称内侍官。《三国志·魏志·曹爽传》:“又以黄门 张当 为都监,专共交关,看察至尊,候伺神器。”
(2).官名。 唐 中叶后常以太监为监军,亦称都监。《新唐书·白居易传》:“ 唐 家制度,每征伐,专委将帅,责成功,比年始以中人为都监。”
(3).官名。 宋 于诸路、州、府,皆置兵马都监,省称“都监”。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宋 朝兵马都监有路,分掌本路禁、屯戍、边防、训练之政令……州都监则以大小使臣充,掌本城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之事,兼在城廵检。”《水浒传》第十二回:“正将臺上立着两箇都监:一箇唤做 李天王 李成 ,一箇唤做 闻大刀 闻达 。”
(4). 宋 代道教职称名。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都监:“ 太平兴国 中,增置副道録,都监,首座,通旧为八员,已上总知教门公事。”
《漢語大詞典》:留后(留後)
(1).官职名。犹留守、留台。帝王离京留在京师总摄政事之官。北齐书·鲜宇世荣传:“﹝ 武平 ﹞七年, 后主 幸 晋阳 ,令 世荣 以本官判尚书右僕射事,贰右 北平王 北宫留后。”北史·齐北平王贞传:“位 司州 牧、京畿大都督、兼尚书令、録尚书事。帝行幸,总留臺事。积年,后主以 贞 长大,渐忌之……令 冯士干 劾,繫 贞 於狱,夺其留后权。”参见“ 留守 ”、“ 留臺 ”。
(2).官职名。 唐 中叶后,藩镇坐大,节度使遇有事故,往往以其子侄或亲信将吏代行职务,称节度留后或观察留后。亦有叛将推翻统师,自称留后,而后由朝廷补行正式任命者。新唐书·兵志:“兵骄则逐帅,帅彊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捨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於朝。”旧唐书·裴度传:“节度副使 王智兴 自 河北 行营率师还,逐节度使 崔羣 ,自称留后。”
(3). 北宋 以后,名渐废。惟诗文中仍以指称拥兵抗上的权臣。 柳亚子 《诸将》诗之三:“却怜代将纷紜日,留后居然节度风。”
《漢語大詞典》:护军(護軍)
(1). 秦 汉 时临时设置护军都尉或中尉,以调节各将领间的关系。 魏 晋 以后,设护军将军或中护军,掌军职的选用,亦与领军将军或中领军同掌中央军队。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护军中尉 随何 。”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五年:“以中护军与 张昭 共掌众事。” 胡三省 注:“ 秦 置护军都尉, 汉 因之。 高祖 以 陈平 为护军中尉。 武帝 復以为护军都尉,属大司马。 三国 虎争,始有中护军之官。《东观记》曰: 汉 大将军出征,置中护军一人。 魏 晋 以后,资轻者为中护军,资重者为护军将军。然 吴 又有左右护军,则 吴 制自是分中、左、右为三部。”
(2). 唐 中叶后,在神策军设护军中尉及中护军,为禁军统帅,以宦官充任。 宋 不设。 清 制,京旗有护军营,置护军统领以管理之。参阅通典·职官十六《清文献通考·兵二》
(3). 唐 以后历朝置上护军及护军,为仅有名号而无职事的勋官。 清 废。参阅《续通典·职官十六》
(4). 清 代以守卫宫城的八旗兵为护军,设护军统领以下各职。
《國語辭典》:白金  拼音:bái jīn
1.银的别名。《水浒传》第一九回:「晁盖道:『小子久闻大山招贤纳士,一径地特来投托入夥。若是不能相容,我等众人自行告退。重蒙所赐白金,决不敢领。』」
2.铂的别名。多集中于火成岩中,是灰白色光亮的金属,熔点高,虽在高温下,亦不起氧化作用。
《國語辭典》:学政(學政)  拼音:xué zhèng
1.有关教育的一切事务。《周礼。春官。大司乐》:「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
2.职官名。为清代提督学政的简称,掌管教育行政及各省学校生员的考课升降等事务。见《清史稿。卷一一六。职官志三》。也称为「大宗师」、「学道」、「学台」、「文宗」。
《國語辭典》:中世  拼音:zhōng shì
1.中古时代。《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后汉书。卷四三。朱晖传》:「夫中世之所敦,已为上世之所薄,况又薄于此乎!」
2.中叶、中期。《书经。无逸》:「昔在殷王中宗。」汉。孔安国。传:「殷家中世尊其德,故称宗。」《南史。卷七七。恩倖传。论曰》:「自宋中世以来,宰御朝政,万机碎密,不关外司。」
《漢語大詞典》:平米
(1). 明 中叶以后 江南 征收田赋的计税单位。参见“ 平米法 ”。
(2).按公平合理的价格出售的米粮。 孙中山 《革命成功全赖宣传主义》:“革命没有成功以前, 广东 人有一句俗话……就是‘革命成功,我们大家有平米吃’。这句是很有道理的,因为革命成功了,如果实行民生主义,国民真是有平米吃。”
(3).指平方米。
《漢語大詞典》:平米法
明 中叶以后在 江南 实行的田赋征收的改革办法。 宣德 八年(公元1433年),针对 江南 田赋奇重,负担不均的现象, 江南 巡抚 周忱 创平米法,沿袭至 清 。其法将正米及耗米合计,科则重的加耗少,科则轻的加耗多,据此规定平米则例,再以平米则例算出应征米粮和银两数额。 清 冯桂芬 《与赵抚部书》:“ 明 史载 周文襄 抚 江南 ,召父老问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乃创为平米法,出耗必均。”
《漢語大詞典》:均田
(1). 汉 代按等级分赐田地的制度。《汉书·王嘉传》:“詔书罢菀,而以赐 贤 二千餘顷,均田之制从此堕坏。”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自公卿以下至於吏民名曰均田,皆有顷数,於品制中令均等。今赐 贤 二千餘顷,则坏其等制也。”
(2). 北魏 至 唐 中叶计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文献通考·田赋一:“ 魏孝文 始行均田,然其立法之大概,亦不过因田之在民者而均之。”文献通考·田赋二:“ 孝文 太和 元年……均田之制,始於此矣。九年,下詔均给天下人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刘泽华 等《中国古代史》第十章第五节:“ 北魏 政权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稳定社会秩序,便着手解决土地问题,于公元485年( 孝文帝 太和 九年)颁布了均田令。”
耘田。大戴礼记·夏小正:“农率均田。率者,循也,均田者,始除田也。言农夫急除田也。” 孔广森 补注:“均读为耘,故传言除田也。”
《國語辭典》:暹罗(暹羅)  拼音:xiān luó
泰国的旧名。位于东南亚中南半岛中部。参见「泰王国」条。
《國語辭典》:倒好  拼音:dào hǎo
1.倒也不错。《红楼梦》第四二回:「所以咱们女孩子家,不认得字的倒好。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
2.喝倒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出了差错,台下观众故意大声叫好,以示嘲讽。如:「她在台上念错台词,观众直喊倒好,幸好同台演员替她遮掩,方才解围。」也作「倒彩」。
《漢語大詞典》:挑心
明 中叶的一种妇女发式。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卷三:“妇人头髻在 隆庆 初年皆尚圆褊,顶用宝花,谓之挑心。”
《國語辭典》:古代  拼音:gǔ dài
过去久远的时代。《晋书。卷一九。礼志上》:「自甘泉后土,雍宫五畤,神祇兆位,多不经见,并以兴废无常,一彼一此,四百馀年,废无禘礼,古代之所更立者,遂有阙焉。」《隋书。卷五九。炀三子列传。元德太子昭》:「且闻之,自古代有屯剥,贼臣逆子,无世无之。」也称为「古时」。
《國語辭典》:盐铁使(鹽鐵使)  拼音:yán tiě shǐ
职官名。掌盐铁税收的事,唐肃宗开始设置,历代因袭,至元代乃废。
《國語辭典》:寿序(壽序)  拼音:shòu xù
祝寿的文章。或骈体,或散文,盛行于明、清。《郎潜纪闻初笔。卷七。亭林先生寿序》:「寿序谀词,自前明归震川始入文稿。然每观近今名人集中,偶载一二,亦罕有不溢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