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卜算子
(1).词牌名。 唐 骆宾王 作诗喜用数字,人称“卜算子”,词家遂取以为名。双调四十四字,仄韵。又名《缺月掛疏桐》《百尺楼》《楚天遥》《眉峰碧》等, 宋 教坊演为《卜算子慢》,双调八十九字,仄韵。参阅词律卷三、《词谱》卷五。
(2).曲牌名,属南曲仙吕宫。字数与词牌半阕同。用作引子。
《漢語大詞典》:刮地风(刮地風)
(1).曲牌名。在南曲和北曲中都属黄钟宫,北曲用之较多。一般用在黄钟套曲内。如昆剧《麒麟阁·三挡》中 秦琼 见 贺方 时所唱“这马儿一声声不住嘶”即是。
(2).掠地大风。 赖济煌 《“半边天”小传》三:“好生生吹起一阵阴冷的刮地风。风乍起,刮得黄尘滚。”
《國語辭典》:南戏(南戲)  拼音:nán xì
一种宋、元时期流行于南方的戏曲。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直接影响明代传奇。因起源于浙江温州,故也称为「永嘉杂剧」、「温州杂剧」。当地称为「戏文」。所用的音乐主要是南曲。南戏的早期作品传世很少,直到元代末期,始有一些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出现,如《琵琶记》,及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等流传至今。
《漢語大詞典》:临江仙(臨江仙)
(1).词牌名。本为 唐 教坊曲名,多用以咏水仙,故名。双调五十八字或六十字,皆用平韵。
(2).曲牌名。南曲南吕宫、北曲仙吕宫都有同名曲牌。南曲较常见,字句格律与词牌六十字体半阕同。用作引子。
《漢語大詞典》:六幺令
(1). 唐 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六幺》《绿腰》。幺是小的意思,因此调羽弦最小,节奏繁急,故名。其词为双调九十四字,仄韵。 唐 白居易 《杨柳枝词》之一:“《六幺》《水调》家家唱,《白云》《梅花》处处吹。” 宋 梅尧臣 《莫登楼》:“腰鼓百面红臂韛,先打《六幺》《梁州》。” 明 张四维 《双烈记·策勋》:“一棒轻敲昼鼓,《六幺》慢奏笙簧。”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韩文荆公事辑:“ 熙载 自击鼓, 屋山 舞《六幺》,每醉,以乐聒之,乃醒。”
(2).曲牌名。南北曲均有此曲牌。南曲属仙吕入双调,字数与词牌不同,用作过曲。北曲属黄钟宫者,字数与词牌或南曲都不同;属仙吕宫者,字数与词牌相同,句读略异;都用在套曲中。京剧亦有《六幺令》,系吹打曲牌,无唱词,多用于官员上朝、回府时。
《漢語大詞典》:瑞鹤仙(瑞鶴仙)
(1).词牌名。又名《一捻红》。双调,仄韵。有一○二字、一○三字、一百字、九十字等多种,常见为一○二字,上阙五十二字,下阙五十字。
(2).曲牌名。南曲正宫、北曲仙吕宫都有同名曲牌。南曲较常见,字数与词牌前半阙略异,用作引子。
《漢語大詞典》:前腔
南曲中连续使用同一曲牌时,只在第一支曲前标明曲牌名,其后各曲前都标作“前腔”。与北曲中的“幺篇”或“幺”同。意谓曲名同前。参阅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
《漢語大詞典》:江城子
(1).词牌名。又名《江神子》《水晶帘》《村意远》。 唐 、 五代 词多为单调,自三十五字至三十七字不等,平声韵。至 宋 人始作双调七十字,有平韵、仄韵两体。
(2).曲牌名。属南曲中吕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双调体半阕同。用作引子。另南曲越调有《江神子》曲牌,亦名《江城子》,与中吕宫《江城子》不同。
《國語辭典》:烛影摇红(燭影搖紅)  拼音:zhú yǐng yáo hóng
1.烛光明亮晃动的样子。宋。王诜〈忆故人。烛影摇红向夜阑〉词:「烛影摇红向夜阑,乍酒醒,心情懒。」明。贾仲名《金安寿》第一折:「花遮翠拥,香霭飘霞,烛影摇红,月梁云栋,上金钩十二帘栊。」
2.词牌名。属双调。本名忆故人,乃王诜因忆故人所作。周邦彦增益其词,以首句「烛影摇红」为名。也称为「归去曲」。
3.曲牌名。南曲入大石调引。管色配小工调或尺字调。
《漢語大詞典》:祝英台近(祝英臺近)
(1).词牌名。又名《宝钗分》《月底修箫谱》《燕莺语》《寒食词》。双调七十七字,有平韵、仄韵两体。
(2).曲牌名。属南曲越调。字数与同名词调前半阙同。用作引子。
《漢語大詞典》:醉太师(醉太師)
曲牌名。为南曲南吕宫过曲,取《醉太平》《太师引》两曲词句创制而成。全曲十二句,五十七字,十韵。
《國語辭典》:犯调(犯調)  拼音:fàn diào
词曲在歌唱时,假借别调作腔,称为「犯调」。可分为二种:一、犯别调的音律,如姜夔的凄凉犯。二、犯别调的句子,如刘过的四犯剪梅花。
《漢語大詞典》:画眉序(畫眉序)
曲牌名。亦名《京兆序》。属南曲黄钟宫。字数定格据《九宫大成谱》正格是五、七、九、七、七、六(七句)。古格第一句三字,馀同。用作过曲。
《國語辭典》:急三枪(急三槍)  拼音:jí sān qiāng
1.对性急的人的戏称。如:「这个急三枪,做起事来总是莽莽撞撞。」
2.曲牌名。属南曲仙吕入双调。在昆曲中多与风入松交替使用,在平剧里成为伴奏乐曲,如饮酒、寒暄、看信等交代事件的场合使用。通常由唢呐吹奏,以锣鼓配合,演员只作手势,为一种精简舞台语言的方法。
《國語辭典》:南杂剧(南雜劇)  拼音:nán zá jù
一种戏曲形式。明代时,南曲盛行,某些剧作家以南曲或兼用南北曲编写杂剧,篇幅较短,一至十馀折不等。有分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剧本数量较少,著名的戏剧有《中山狼》、《四声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