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律法
(1).法律。新唐书·百官志一:“刑部郎中、员外郎,掌律法。” 清 毛祥麟 《对山馀墨·某公子》:“伊父为官,当知律法,敢强夺民间女子耶?” 茅盾 《耶稣之死》六:“ 摩西 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
(2).律吕的法则。通典·乐三:“ 伏牺氏 作,纪阳气之初,以为律法。”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乐舞声歌·律法
(3).指格律。 明 胡应麟 诗薮·近体中:“即此推之,七言律法,思过半矣。”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音律》:“字字在声音律法之中,言言无资格拘挛之苦。”
(4).规律。 郭沫若 《惠施的性格与思想》:“当时学者墨非儒,儒非墨,道又非儒、墨……然而终不能跳出大自然的律法中。”
《漢語大詞典》:音格
指诗歌的格律。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绿窗遗稿:“﹝故妻 孙氏 蕙兰 ﹞因其弟受 唐 诗家法於庭,取而读之,得其音格,輒能为近体五七言,语皆閒雅可诵。”
分類:诗歌格律
《漢語大詞典》:律格
(1).指戒律。 五代 齐己 《寄蜀国广济大师》诗:“冰压霜坛律格清,三千传授尽门生;禪心尽入空无跡,诗句閒搜寂有声。”
(2).格律。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经籍艺文·律格:“则律格之始,原於 约信 ,而成於 沉 宋 也。”
分類:格律戒律
《漢語大詞典》:程律
(1).格律。 宋 叶适 《沈元诚墓志铭》:“博书瓌传,皆究端极;曲文短句,亦中程律。”
(2).法律。 明 王世贞 《于太傅公传》:“虽宿旧勛臣,小不中程律,即请旨切责究治不贷。”
分類:法律格律
《漢語大詞典》:诗律(詩律)
(1).诗歌与刑律。后汉书·锺皓传:“ 钟皓 字 季明 , 潁川 长社 人也。为郡著姓,世善刑律。 皓 少以篤行称,公府连辟,为二兄未仕,避隐 密 山,以诗律教授门徒千餘人。”
(2).诗的格律。 唐 杜甫 《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郎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诗律羣公问,儒门旧史长。”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关氏伯仲诗深妙:“ 关氏 诗律,精深妍妙,世守家法。” 清 赵翼 《题周松霭杜诗双声迭韵谱》诗:“‘老去诗律细’,此亦细之一。” 郑振铎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二六章四:“变体是一天天的多了;诗律是一天天的细了。”
《漢語大詞典》:一律
(1).同一音律。《淮南子·说林训》:“异音者不可听以一律,异形者不可合於一体。”宋书·律历志上:“其为音也,一律而生五音,十二律而为六十音。”
(2).一种刑律。汉书·冯野王传:“窃见令曰:吏二千石告,过 长安 謁,不分别予赐。今有司以为予告得归,赐告不得,是一律两科,失省刑之意。”
(3).一个样子;没有例外。 唐 韩愈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后皆指前公相袭,从 汉 迄今用一律。” 宋 梅尧臣 《别后寄永叔》诗:“而於 韩 公门,取之不一律,乃欲存此心,欲使名誉溢。”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其皱擦勾斫、分披纠合之法,无一不备神至之笔。岂可以一律论耶?” 鲁迅 《书信集·致郑伯奇》:“格式由书店酌定,但以一律为宜。”
(4).一种格律。金史·赵秉文传:“七言长诗笔势纵放不拘一律。”
(5).指律诗一首。红楼梦第一回:“今又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
《漢語大詞典》:风光好(風光好)
(1).词牌名。 宋 陶穀 使 南唐 ,自恃为上国使者,辞色毅然不可犯。 韩熙载 乃命妓 秦弱兰 佯为驿卒女, 穀 与相昵,并作《风光好》词赠之。后 穀 于 后主 席上辞色如前,乃命 弱兰 歌此词, 穀 即日窘归。见 宋 郑文宝 南唐近事。参阅 宋 沈辽 云巢编。 穀 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2).曲牌名。属南曲羽调。字句格律与词牌同。用作引子。
《漢語大詞典》:格调(格調)
(1).品格;风范。 唐 蒋防 《霍小玉传》:“故 霍王 小女名 小玉 ……昨遣某求一好儿郎格调相称者。”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四章:“她那特殊的细心、机敏与果断……都流露着指挥员英武的格调。”
(2).风貌,景象。 唐 张乔 《宿刘温书斋》诗:“不掩盈窗月,天然格调高。” 宋 陈亮 《点绛唇·咏梅月》词:“君知否?雨僝云僽,格调还依旧。” 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山势和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和谐。”
(3).诗歌的格律声调。亦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五:“句句言情,篇篇见意。奉劳歌伴,先定格调,后听芜词。”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五:“今详格调句法,甚类生前之作。”《金瓶梅词话》第十一回:“高低紧慢按宫商,轻重疾徐依格调。” 清 戴名世 《〈野香亭诗集〉序》:“即有一二能者,不过指摘声病,讲求格调。”
《漢語大詞典》:格律
(1).法律条令。 唐 刘肃 《大唐新语·孝行》:“復讎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心,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人成復讎之志,赦之亏格律之道。”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三:“自兵兴以来,法制不一,诸道州县常行枷杖,多不依格律,请以旧制晓諭,改而正之。” 宋 王栐 燕翼诒谋录卷三:“郡国断大辟,録案朱书格律断词、收禁月日、官典姓名以闻,取旨行之。”
(2).诗、词、曲、赋等关于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 唐 白居易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诗:“每被老 元 偷格律,苦教短 李 伏歌行。” 宋 许顗 彦周诗话:“ 李邯郸公 作《诗格》,句自三字至九字、十一字,有五句成篇者,尽古今诗之格律,足以资详博,不可不知也。” 清 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 杜 所独擅。”
(3).指格律诗。 宋 梅尧臣 《依韵答吴安勗太祝》:“当时巨公特推许,便将格律追 西京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五·东山李白:“时 太白 齿方少,英气溢发,诸为诗文甚多……今邑人所藏百篇,大抵皆格律也。”
(4).指曲谱。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未知此女几时得偶素愿,因成《商调·醋葫芦》小令十篇……奉劳歌伴,先听格律,后听芜词。”
(5).法度、规格。 唐 窦冀 《怀素上人草书歌》:“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 宋 陈善 扪虱新话·作文须题外之意:“文章须要於题外立意,不可以寻常格律自窘束。”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十:“盖其文虽格律稍疎,然词藻庄严絶俗,因擢为第一人,擢 麻知几 为策论魁。” 赵树理 《套不住的手》:“他一边做一边讲,往往要重复讲十几遍,然后才让大家动手,他跟着看。因为格律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
(6).格调、气韵。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钱国养:“ 钱国养 , 开元 中善写貌,海内推服。 竇 云:衣裳凡鄙,未离贱工;格律自高,足为出众。”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纪艺上:“ 郭乾暉 将军, 北海 人,工画鷙鸟,杂禽、疎篁、槁木,格律老劲,功变锋出,旷古未见其比。”
《漢語大詞典》:流荡(流盪)
亦作“ 流盪 ”。
(1).(心思)不定,无所依托。《楚辞·远游》:“意荒忽而流荡兮,心愁悽而增悲。” 王逸 注:“情思罔两,无据依也。” 三国 魏 阮籍 《清思赋》:“意流盪而改虑兮,心震动而有思。”
(2).放荡,不受拘束。 晋 袁宏 后汉纪·安帝纪一:“恣其嗜慾,而莫之禁御,性气既成,不可变易,情意流荡,不可收復。”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四:“今观列国之风,大抵流荡昏淫,有日趋於亡之势。” 清 吴德旋 《书〈抱朴子〉后》:“ 葛洪 生於衰 晋 之世,閔时俗之流荡,疾贪邪之竞进。”
(3).迷恋,留恋。 明 宋濂 《赠梁建中序》:“乃溺於文辞,流荡忘返,不知老之将至。” 清 周中孚 郑堂札记卷五:“心摹手追,流荡忘反,适成一代之风气。”
(4).漂泊,流浪。玉台新咏·古乐府·艳歌行:“兄弟两三人,流荡在他县。”荡,一本作“ 宕 ” 唐 灵一 《江行寄张舍人》诗:“流荡此心难共説,千峯澄霽隔琼枝。” 沈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 民 六夏我便离开了家乡,在 沅水 流域十三县开始过流荡生活。”
(5).流动;荡漾。 宋 叶适 《东嘉开河记》:“毕事,则天雨两旬,於是洒濯流荡。” 清 唐甄 潜书·性才:“智之真体,流盪充盈,受之方则成方,受之圆则成圆。” 曹禺 《雷雨》第一幕:“然而依然有一种不满的感情的波纹在他心里隐约地流荡着、潜伏着。”
(6).指诗文散漫不合格律。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元和 已后……歌行则学流荡於 张籍 。”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肆而不制,近于流荡。”
(7).流畅跌荡。红楼梦第七三回:“虽 贾政 当日起身,选了百十篇命他读的,不过是后人的时文,偶见其中一二股内,或承起之中,有作的精緻--或流荡,或游戏,或悲感,稍能动性者,偶而一读。”
《漢語大詞典》:协律(協律)
(1).调和音乐律吕,使之和谐。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赞:“协律则 李延年 ,运筹则 桑弘羊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 延年 以曼声协律, 朱 马 以骚体製歌。” 姚华 《曲海一勺·原乐》:“惜乎协律之署已墟,正音之谱不续。”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十节:“ 丘仲 造笛,作为协律的乐器。”
(2).协律都尉、协律校尉、协律郎等乐官的省称。 唐 韩愈 有《赠别元十八协律》诗。 唐 刘禹锡 有《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使幕》诗。 唐 司空图 《成均讽》:“名编协律之籍,妙軼总章之观。”
(3).符合音律或格律。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九:“儒士闻而竞观之,以为协律之词。” 宋 刘克庄 《贺新郎·生日用实之来韵》词:“老去山歌尤协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尝读时髦所撰,惜其惨澹经营,用心良苦,而不得被管絃,副 优孟 者,非审音协律之难,而结搆全部规模之未善也。”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九言诗:“九言诗,最难自然协律。”
(4).配以音乐声律,犹言谱曲。汉书·王褒传:“上颇作歌诗,欲兴协律之事。”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
《漢語大詞典》:声律(聲律)
(1).五声六律。指音乐。汉书·礼乐志:“ 汉 兴,乐家有 制氏 ,以雅乐声律世世在太乐官。”南齐书·临川献王映传:“ 映 善骑射,解声律。”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逸文:“ 周 衰, 郑 卫 之音作,之声律废也。”
(2).指语言文字的声韵格律。 南朝 齐 周颙 《重答张长史书》:“佛教所以义夺情灵,言诡声律,盖谓即色非有,故檀絶於羣家耳。” 五代 王周 《自喻》诗:“七岁辨声律,勤苦会诗赋。” 宋 苏轼 《眉州远景楼记》:“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 天圣 以前学者犹袭 五代 文弊,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 西汉 文词为宗师。” 王力 《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 中国 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
《漢語大詞典》:中律
(1).合于音律。 汉 贾谊 新书·傅职:“号呼歌謡声音不中律,燕乐雅颂逆乐序。”《韩诗外传》卷一:“马鸣中律,驾者有文,御者有数。”
(2).合乎格律。 唐 杜甫 《桥陵诗三十韵》:“遣辞必中律,利物常发鉶。”
(3).合乎法度。文选·左思〈魏都赋〉:“毕出征而中律,执奇正以四伐。” 吕向 注:“军帅师出行,尽中剋胜之法,执奇正之计也。”
《漢語大詞典》:赴节(赴節)
(1).应和着节拍。 汉 王粲 《七释》:“邪睨鼓下,伉音赴节。” 晋 陆机 《文赋》:“舞者赴节以投袂,歌者应弦而遣声。” 唐 刘禹锡 《竹枝词序》:“岁正月,余来 建平 ,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 清 钮琇 觚賸·逍遥居士:“ 蒲衣子 性嗜音,常自度曲, 孝先 倚而和之, 瑶湘 吹洞簫以赴节。”
(2).为保全节操而牺牲。 晋 陆机 《答贾谧》诗:“雄臣腾騖,义夫赴节。”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十四:“贞女要名於没世,烈士赴节於当年。”
(3).响应军令,奔赴战场。节,指符节,兵符。 晋 张华 《劳还师歌》:“积势如鞹弩,赴节如发机。”
(4).指作诗填词合乎格律。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往往独到之处,能以中锋达意,以中声赴节。”
《漢語大詞典》:杜韦娘(杜韋娘)
(1). 唐 歌女名。 唐 教坊用为曲名。 唐 刘禹锡 《赠李司空妓》诗:“高髻云鬟宫样粧,春风一曲《杜韦娘》。”
(2).借指名妓。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 杜韦娘 不似旧时,带围宽清减了瘦腰肢。”
(3).词牌名。 宋 人借 唐 旧曲另翻慢词,双调,一百零九字,仄韵。
(4).曲牌名。属南曲仙吕宫。字句格律与词牌不同。用作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