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中都
(1).京都。史记·平准书:“漕转 山东 粟,以给中都官。” 司马贞 索隐:“中都,犹都内也。”宋书·索虏传:“使中都有鸣鸞之响,荒餘怀来苏之德。” 宋 王安石 《乞制置三司条例》:“远方有倍蓰之输,中都有半价之鬻。”
(2).指一般城市。 五代 陈陶 《泉州刺桐花咏》之三:“只是红芳移不得,刺桐屏障满中都。”
《漢語大詞典》:北京
(1).指 建康 。即今 南京市 。 南朝 宋 都 建康 ,位在当时疆土之北,因谓之北京。《文选·谢瞻〈王抚军庾西阳集别时为豫章太守庾被徵还东〉诗》:“祗召旋北京,守官反南服。” 李善 注:“言 庾 被召而旋帝京,己守官而莅南服也。”
(2).指 京口 。在今 江苏 镇江市 。 京口 是 南朝 宋 的发祥地, 文帝 又生于其地,因称之为北京。宋书·文帝纪:“朕违北京,二十餘载,虽云密邇,瞻途莫从。”
(3).指 平城 。在今 山西 大同市 东北。 北魏 于 太和 十九年自 平城 南迁都 洛阳 ,因称旧都 平城 为北京。《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北魏〈郑道忠墓志〉》:“奄就北京,遂同南面。”魏书·袁翻传:“又北京制置,未皆允帖,缮俢草创,以意良多。事移化变,存者无几,理苟宜革,何必仍旧。”
(4).指 太原府 。在今 山西 太原市 西南 晋源镇 。 唐 和 五代 的 唐 、 晋 、 汉 都发祥于此,因谓之 北京 。 唐 钱起 《送鲍中丞赴太原军营》诗:“将略过 南仲 ,天心寄 北京 。”旧五代史·汉书·高祖纪下:“﹝ 天福 十二年夏﹞甲午,以判 太原府 事 刘崇 为 北京 留守。”
(5).指 大名府 。今 河北 大名县 。因 宋真宗 曾经驻跸于此。宋史·仁宗纪三:“﹝ 庆历 二年五月﹞戊午,建 大名府 为 北京 。”
(6). 金 天眷 元年改 辽 上京 临潢府 为 北京 。故址在今 内蒙古 巴林左旗 波罗城 。见金史·熙宗纪
(7). 金 贞元 元年迁新都于 中都 大兴府 (今 北京市 ),以旧都 中京 大定府 在新都之北,改称 北京 。故址即今 内蒙古 宁城县 西北 大明城 。见金史·海陵纪
(8). 明 初指 开封府 。即今 河南 开封市 。明史·太祖纪一:“﹝ 洪武 元年﹞八月己巳,以 应天 为 南京 , 开封 为 北京 。”
(9). 明 永乐元年 , 成祖 将他做 燕王 时的封地 北平府 改为 顺天府 ,建 北京 ,即今 北京市 。 永乐 十九年,自 应天 (今 江苏 南京市 )迁都 顺天 ,改 北京 为 京师 。 洪熙 元年,拟还都 应天 ,复改 京师 为 北京 。 正统 六年,定 北京 为国都,又改称 京师 。历 清 直至辛亥革命后,相沿不改。但习惯上自 明 永乐 以后都称 北京 。参见“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北京市
简称 京 。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首都,中央直辖市。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和古都之一。在 华北平原 北端,当 东北 和 华北 等地区联系的枢纽。古代称 蓟 , 春秋 、 战国 时为 燕 国都。 秦 汉 为 右北平郡 地, 晋 隋 为 北平郡 地, 唐 属 河北道 。 辽 以为陪都,改称 南京 ,亦称 燕京 。 金 正式建都于此,称 中都 。 元 称 大都 。 明 清 称 京师 ,通称 北京 。 民国 初年亦都于此,1928年改为 北平市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建为首都,改设 北京市 。
《漢語大詞典》:阴极(陰極)
(1).阴气盛极。 北齐 刘昼 新论·诫盈:“阳极而降,阴极而昇,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此天之常道也。”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唐祭太社乐章:“神通发生敷九稼,阴极乘仁畅八埏。”
(2).电池、蓄电池等直流电源放出电子带负电的电极。干电池的锌皮就是阴极,也称负极。
(3).电子器件中,放射电子的一极。电子管和各种阴极射线管中都有阴极,这一极在电路中一定跟电源的负极相接。有的电子管中灯丝就是阴极。
《漢語大詞典》:中洛
中都 洛阳 。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 成周 之隆,乃即中 洛 。” 李贤 注:“ 周成王 就土中都 洛阳 也。”
分類:中都洛阳
《漢語大詞典》:刮地风(刮地風)
(1).曲牌名。在南曲和北曲中都属黄钟宫,北曲用之较多。一般用在黄钟套曲内。如昆剧《麒麟阁·三挡》中 秦琼 见 贺方 时所唱“这马儿一声声不住嘶”即是。
(2).掠地大风。 赖济煌 《“半边天”小传》三:“好生生吹起一阵阴冷的刮地风。风乍起,刮得黄尘滚。”
《漢語大詞典》:一团漆黑(一團漆黑)
(1).形容非常黑暗。如:别把那里的形势看成一团漆黑。
(2).喻一无所知。 丁易 《择婿》:“老实说,什么‘合作’事业, 危小姐 完全是一团漆黑。”如:许多实际情况在他心目中都是一团漆黑,这怎么能做好领导工作呢?
《漢語大詞典》:滑稽戏(滑稽戲)
(1). 唐 代参军戏和 宋 杂剧中都有以滑稽调笑为内容的表演形式,某些戏剧史著作称为滑稽戏。 游国恩 王起 等《中国文学史》第八章三:“ 宋 代滑稽戏直接由 唐 代参军戏发展而来,狭义的 宋 杂剧即指此。其内容主要以滑稽讽刺为主,到 南宋 时才杂以歌舞等成分。”
(2).主要以滑稽手段来表现人物的地方剧种。流行于 上海 和 江苏 、 浙江 部分地区。抗 日 战争时期由 江 南的滑稽曲艺“独角戏”发展而成。特点是运用主要流行于 江 浙 地区的各种戏曲曲调和各地方言,以高度夸张的手法使观众发笑。擅长表现现代生活。
(3).犹闹剧。亦以喻荒谬可笑的事物。 瞿秋白 《乱弹·财神还是反财神》:“虽然还没有动刀动枪,这出滑稽戏也就够好看的了。”《袁世凯演义》第四三回:“ 陕西 独立是反 袁 战争中的一幕滑稽戏。”
《漢語大詞典》:开气袍(開氣袍)
清 代官吏、贵族男子礼服的俗称。一种前后身当中都开衩的长袍。《官场现形记》第四四回:“不知怎样会把茶碗跌在地下,砸得粉碎,把茶泼了一地,连制臺的开气袍子上都溅潮了。” 清 邹容 《革命军》第二章:“辫髮乎,胡服乎,开气袍乎,花翎乎,红顶乎,朝珠乎,为我 中国 文物之冠裳乎?”
《漢語大詞典》:降龙伏虎(降龍伏虎)
使龙虎降服驯顺。佛教和道教中都有降龙伏虎的故事。后汉书·方术传下·徐登“又 赵炳 ,字 公阿 , 东阳 人,能为 越 方” 李贤 注引抱朴子:“道士 赵炳 ,以气禁人,人不能起。禁虎,虎伏地,低头闭目,便可执缚。”又引异苑:“ 赵侯 以盆盛水,吹气作禁,鱼龙立见。”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神异下·涉公:“能以祕呪呪下神龙。” 唐 道宣 续高僧传·习禅一·僧稠:“闻两虎交鬭,咆响振巖,乃以锡杖中解,各散而去。”后常以“降龙伏虎”比喻战胜重大困难。《西游记》第十四回:“ 悟空 道:‘不瞒师父説:莫道是隻虎,就是一条龙,见了我也不敢无礼。我 老孙 ,颇有降龙伏虎的手段,翻江搅海的神通。’” 明 云梦山人 《集贤宾·寿康对山》套曲:“骑白鹿,访隐居,住清虚,更索甚降龙伏虎。” 艾芜 《鞍钢啊,我回来了》:“但我们的钢铁工人,善于运用近代的科学技术,拥有降龙伏虎的威力。”
《漢語大詞典》:众难群疑(衆難羣疑)
谓众人心中都有疑难。语本 三国 蜀 诸葛亮 《后出师表》:“羣疑满腹,众难塞胸。” 严复 《原强续篇》:“众难羣疑曰:‘是必有强国焉阴助之耳;不然, 倭 乌能如是!’”
《漢語大詞典》:中都城
明 中都 皇城。在今 安徽省 凤阳县 , 明太祖 朱元璋 洪武 九年下诏营建。现遗存部分城门、门楼等,残存石雕精细、优美,琉璃制品形象生动。城南有 朱元璋 父母陵墓,陵前尚存精美的石人、石兽雕像和 朱元璋 亲自撰写的《大明皇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