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修 → 脩修”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邪魔  拼音:xié mó
1.妖魔。《西游记》第一八回:「也不晓得有甚么鬼祟魍魉,邪魔作耗。」《文明小史》第四○回:「你莫非遇见了什么邪魔?不然为什么一个人在这里发呆?」也作「邪魅」。
2.恶人。如:「他是个坏事做尽的大邪魔,你可不要接近他。」
《漢語大詞典》:解化
(1).解脱转化。指舍弃肉身,修行成道。 宋 黄庭坚 《书问政先生诰后》:“ 杨氏 ( 杨行密 )之未解化而去,弟子葬之。举棺,唯衣履存焉。”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吕岩论:“虽解化一事,似或玄微,正非假房中黄白之小端,从而服食颐养,能尽其道者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玉壶遐览三:“ 王子乔 事,旧説 浮丘公 携与乘鹤,共登 嵩山 ,此事又不同,解化时年正十五六云云。”
(2).分解;变化。《西游记》第二二回:“又只见那骷髏一时解化作九股阴风,寂然不同。” 郭沫若 《北伐途次》十八:“ 土耳其 近年的国权运动的成功也有同样的意义,便是近东问题已经解化成远东问题了。”
(3).理解;领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漢語大詞典》:提瓮(提甕)
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 勃海 鲍宣 妻者, 桓氏 之女也,字 少君 。 宣 尝就 少君 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 宣 不悦……妻乃悉归侍御服饰,更著短布裳,与 宣 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毕,提瓮出汲,脩行妇道,乡邦称之。”后遂用为修行妇道、甘于贫苦的典故。 明单本《蕉帕记·闹婚》:“如梦。幸配 梁鸿 。喜齐眉燕尔,自甘提瓮。”
《漢語大詞典》:六藏
六腑。庄子·齐物论:“百骸,九窍,六藏,賅而存焉。” 成玄英 疏:“六藏,六腑也,谓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也。”或以心、肝、脾、肺、肾、命门为“六藏”。《难经·三十九难》:“然五藏亦有六藏者,谓肾有两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繫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藏有六也。”列子·仲尼:“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佛教语。原以龟藏其头尾四足避害,比喻修行者藏其六识。后泛指退避忍让。参阅《杂阿含经》四三。 金 李澥 《漫书》诗:“胸怀平日窗八达,伎俩只今龟六藏。”
《國語辭典》:圣果(聖果)  拼音:shèng guǒ
佛教用语:(1)指證得阿罗汉的境界。《大集法门经。卷上》:「诸苾刍,汝今当知,我等诸声闻大众,皆是离尘清净心者,现證诸法,善能了知诸出离道要,各各已得所證圣果。」(2)指證得见道位以上的境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七一:「有圣道,有修圣道,由斯得有圣果差别。」
《漢語大詞典》:二学(二學)
(1).指国学与太学。南齐书·礼志上:“今学非惟不宜废而已,乃宜更崇尚其道,望古作规,使郡县有学,乡閭立教。请付尚书及二学详议。”《魏书·李谐传》:“栖闲虚以筑馆,背城闕而为家。带二学之高宇,远三市之狭邪。”
(2).佛教语。指读诵、禅思两种修行方式。即读诵大乘经典,一心如理思维。释氏要览·志学·二学:“毘奈耶云,佛説有二种学业:一读诵,二禪思。”
《漢語大詞典》:树蕙(樹蕙)
种植香草。喻修行仁义。《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朱熹 集注:“言已种蒔众香,修行仁义,以自洁饰,朝夕不倦也。” 元 杨载 《次韵引浚仪公题兰竹卷子》:“树蕙连丛竹,秪应族类同。” 明 徐世溥 《怀芳草赋》:“彼采萧兮一日三秋,况树蕙兮百畮千头。”
《漢語大詞典》:禅病(禪病)
(1).佛教语。指妨害禅定修行的一切妄念。《圆觉经》:“ 大悲世尊 快説禪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稳。”
(2).借指文笔雕琢、工巧。 明 李贽 《杂说》:“种种禪病皆所以语文,而皆不可以语於天下之至文也。”
(3).指禅定修行不当所引起的诸疾病。 南朝 宋 沮渠京声 译治禅病秘要法列有“治阿练若乱心病七十二种法”等发病防治内容十二章。 清 曹寅 《七月十日天池柳下纳凉分韵》之二:“欲除内热生禪病,乍茹新凉胜蔗甘。”
《國語辭典》:粥饭僧(粥飯僧)  拼音:zhōu fàn sēng
只会吃饭而不用心修行的僧人。比喻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新五代史。卷五四。杂传。李愚》:「废帝亦谓愚等无所事,常目宰相曰:『此粥饭僧尔!』以谓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也。」清。徐珂《清稗类钞。迷信类。蒋退庵梦罗汉》:「佛前两罗汉侍,拜其左。右以手招之曰:『彼粥饭僧耳,何足为汝师!』」
《國語辭典》:正果  拼音:zhèng guǒ
修行者證道,获得成就,称为「正果」。后比喻美好的结局。《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谁知是老大一段姻缘,几乎把女子一生断送了!还亏得后来成了正果。」
《漢語大詞典》:佛陇(佛隴)
隋 高僧 智顗 的别名。因其栖居修行之 五台山 西南有一峰名 佛陇 ,故称。 唐 无可 《禅林寺》诗:“ 台山 朝 佛陇 ,胜地絶埃氛。”
《漢語大詞典》:露饮(露飲)
(1).在露天饮食。表示刻苦修行。 南朝 梁简文帝 《六根忏文》:“灰心灭智,行拔於三乘;风禪露饮,道高於六度。”
(2).指露天饮酒、饮茶。 宋 周邦彦 《瑞龙吟·大石》词:“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閒步。” 宋 吴文英 《绕佛阁·与沉野逸东皋天街卢楼追凉小饮》词:“又露饮风前,凉堕轻帽。酒杯空、数星横晓。”
《漢語大詞典》:四病
佛教语。指修行中的四种弊病。 宋 苏轼 《送寿圣聪长老偈》序:“佛説:作、止、任、灭,是谓四病。”
《漢語大詞典》:欲障(慾障)
亦作“ 慾鄣 ”。 色欲,嗜欲。以其为修行的障碍,故云。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 罗什 忽下高坐,谓 兴 曰:‘有二小儿登吾肩,慾鄣须妇人。’ 兴 乃召宫女进之,一交而生二子焉。” 清 赵翼 《习静》诗:“慾障邪魔絶外缘,祗将习静养衰年。”
《國語辭典》:證果  拼音:zhèng guǒ
佛教谓修行者證悟真理,成为圣者,即佛教四果、十地、佛中的任一种境界都属之。《大唐西域记》卷四:「时證果人悯而叹曰:『枉杀无辜,毁灭佛法,随无间狱,流转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