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52,分111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体量
体道
同体
有体
体物
解体
形体
体元
道体
无体
本体
体仁
玉体
体要
具体
《漢語大詞典》:体量(體量)
体察衡量;实地考察。宋史·仁宗纪四:“﹝ 嘉祐 六年﹞七月乙酉, 泗州 淮水 溢。丙戌,詔 淮南 、 江 、 浙 水灾,差官体量蠲税。”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五年:“辛卯,詔提点 京东路 刑狱司体量 石介 存亡以闻。”
《漢語大詞典》:体道(體道)
躬行正道。韩非子·解老:“夫能有其国保其身者,必且体道。” 陈奇猷 集释:“体亦履也。” 唐 韩愈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具官 崔羣 ,体道履仁,外和内敏。” 宋 李纲 《上渊圣皇帝实封言事奏状》:“ 道君皇帝 体道法古,应天顺人,不贰不疑,传付大器。”参见“ 履道 ”。
《漢語大詞典》:履道
(1).躬行正道。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汉 班昭 《东征赋》:“正身履道,以俟时兮。” 晋 陆云 《与戴季甫书》:“居德履道,秉心真实。” 明 唐顺之 《答洪方洲主事》:“惟慎独二字是千古正法眼藏,若於此参透,则终日履道只是家常茶饭。”
(2).谓所行的路。《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民报·告非难民生主义者》:“故 英国 为革命之性质,有浴血淋漓之现象,而 美 则为履道坦坦之一进化而已。”
(3).见“ 履道里 ”。
《漢語大詞典》:同体(同體)
(1).同一形体;共一形体。庄子·大宗师:“假於异物,託於同体。” 银雀山 汉 墓竹简《孙膑兵法·奇正》:“故一节痛,百节不用,同体也。” 汉 王充 论衡·物势:“目与头同形,手与足同体。”
(2).指同胞兄弟。晋书·陶瞻传:“ 夏 至,杀 斌 。 庾亮 上疏曰:‘ 斌 虽丑恶,罪在难忍,然王宪有制;骨肉至亲,亲运刀锯以刑同体,伤父母之恩,无惻隐之心,应加放黜,以惩暴虐。’”
(3).比喻无区别;一致。吕氏春秋·诬徒:“善教者则不然,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则得教之情也。所加於人,必可行於己,若此,则师徒同体。” 南朝 梁 萧统 《令旨解二谛义》:“有无相殊,何得同体。” 康有为 《答南北美洲诸华商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昔戊戌在京时,有问政体者,吾輒以八字言之,曰:‘ 满 汉 不分,君民同体。’”
(4).犹同伙、同党。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七缪:“夫誉同体,毁对反,所以证彼非而著己是也。”
(5).谓结为一体,地位相当。后汉书·皇后纪序:“后正位后宫,同体天王。”
《漢語大詞典》:有体(有體)
(1).谓有一定的形体。易·繫辞下:“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 孔颖达 疏:“若阴阳不合则刚柔之体无从而生。以阴阳相合,乃生万物,或刚或柔,各有其体。” 南朝 梁 江淹 《效阮公诗》之五:“同情沦异物,有体入无形。”
(2).犹得体。 宋 苏轼 《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詔曰:‘宽严有体,边人安焉。’公因作堂,以‘安边’名之。”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六年:“帝谓大臣曰:‘ 梅挚 言事有体。’以为户部副使。”
《國語辭典》:体物(體物)  拼音:tǐ wù
摹状事物、体察事物。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丽,赋体物而浏亮。」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三。韩昌黎诗》:「近时朱竹垞、查初白有水碓及观造竹纸联句,层次清澈,而体物之工,抒词之雅,丝丝入扣,几无一字虚设。」
《國語辭典》:解体(解體)  拼音:jiě tǐ
1.把整体拆卸成零碎。如:「这些都是等待解体的废船。」
2.比喻人心离散或组织瓦解。《左传。成公八年》:「四方诸侯,其谁不解体?」《墨子。尚贤下》:「其所赏者已无故矣;其所罚者亦无罪,是以使百姓皆攸心解体。」
《國語辭典》:形体(形體)  拼音:xíng tǐ
1.形状,身体外貌。《汉书。卷三○。艺文志》:「便辞巧说,破坏形体。」《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
2.分界。《周礼。地官司徒。遂人》:「以土地之图经田野,造县鄙形体之法。」汉。郑玄。注:「经形体皆谓制分界也。」
《漢語大詞典》:体元(體元)
谓以天地之元气为本。 汉 班固 《东都赋》:“体元立制,继天而作。”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体元则大,悵望 姑射 之阿。” 唐 王维 《门下起赦书表》:“体元作则,惟圣裁成。”参见“ 体元居正 ”。
《漢語大詞典》:体元居正(體元居正)
谓人君以天地之元气为本,常居正道以施政教。多指帝王即位。语出《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 晋 杜预 注:“ 隐公 之始年, 周王 之正月也。凡人君即位,欲其体元以居正,故不言一年一月也。” 孔颖达 疏:“元正实是始长之义,但因名以广之。元者,气之本也,善之长也。人君执大本,长庶物,欲其与元同体,故称元年。正者,直方之间语也。直其行,方其义,人君当执直心,杖大义,欲其常居正道,故月称正也。”新唐书·刘蕡传:“人君之道,在体元以居正。”
《國語辭典》:道体(道體)  拼音:dào tǐ
1.道的本体。《朱子语类。卷一○二。罗仲素》:「罗先生探索本源,洞见道体。」
2.尊称修道人的身体。唐。韩愈〈与大颠师书〉:「孟夏渐热,惟道体安和。」《红楼梦》第一回:「况见二师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
《漢語大詞典》:无体(無體)
(1).谓行礼中没有一定的动作仪式。《礼记·孔子闲居》:“ 孔子 曰:‘无声之乐,无体之礼,无服之丧,此之谓三无。’” 孔颖达 疏:“非有升降揖让之礼,故为无体之礼也。”
(2).没有形体。道家形容道的玄妙抽象,佛教亦以表示教义的玄微。《淮南子·精神训》:“其动无形,其静无体。” 高诱 注:“无形无体,道之容也。”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道生:“道之为物……指之无体,象之无容。” 唐 张说 《陈州龙兴寺碑》:“观夫广大无相者,虚空也,四轮依之而住;精微无体者,佛性也,万法因之以生。”
(3).没有一定的体式或格式。《旧唐书·音乐志三》:“六变有成,三登无体。”
《國語辭典》:本体(本體)  拼音:běn tǐ
1.事物的本身。
2.支持言论、主张的根本思想。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诸子》:「然繁辞虽积,而本体易总,述道言治,枝条五经。」
《漢語大詞典》:体仁(體仁)
躬行仁道。易·乾:“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孔颖达 疏:“言君子之人,体包仁道,汎爱施生,足以尊长於人也。” 宋 曾巩 《到任谢职司诸官员状》:“伏遇某官体仁为任,充美在躬。” 清 戴震 《原善》下:“君子体仁以修身,则行修也。”参见“ 履仁 ”。
分類:躬行仁道
《漢語大詞典》:履仁
躬行仁道。 汉 焦赣 《易林·大畜之需》:“躬体履仁,尚德止讼,宗邑以安,三百无患。” 唐 韩愈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具官 崔群 ,体道履仁,外和内敏。” 元 刘埙 隐居通议·杂录:“我先帝廸畏天显,怀保小民,四十一年躋敬履仁,用能延洪基绪,式克至于今日。”
分類:躬行仁道
《國語辭典》:玉体(玉體)  拼音:yù tǐ
1.尊称别人的身体。《战国策。赵策四》:「恐太后玉体之有郤也,故愿望见太后。」《三国演义》第七八回:「大王善保玉体,不日定当霍然。」
2.美女的身体。《文选。曹植。美女篇》:「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國語辭典》:体要(體要)  拼音:tǐ yào
1.大体、纲要。汉。荀悦 汉纪序:「于是乃作考旧,通连体要,以述汉纪。」宋。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执政乃始奉诏拜翰林学士承旨。问治道体要,公以简易诚明为对。」
2.体统、体制。《宋书。卷七四。列传。沈攸之》:「谓人曰:『州官鞭府职,诚非体要,由小人淩侮士大夫。』」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三一。三辅黄图》:「以长乐未央建章北宫甘泉宫为纲,而以其中宫室台殿为目,甚得体要。」
3.切实而简要。《书经。毕命》:「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序志》:「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
4.谓领悟要旨。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
《國語辭典》:具体(具體)  拼音:jù tǐ
1.大体完备。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三》:「亦能作画,画不过兰竹数竿,具体而已。」
2.有实体存在,不抽象、笼统。如:「解决问题,不要空谈,应提出具体的办法。」
《國語辭典》:具体而微(具體而微)  拼音:jù tǐ ér wéi
事物的总体内容大多具备了,只是形体或规模较小而已。《孟子。公孙丑上》:「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唐。白居易 醉吟先生传:「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榭舟桥,具体而微。」
分類:总体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