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大义(大義)
(1).正道;大道理。易·家人:“《彖》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旧唐书·李晟传:“ 晟 亦同劳苦,每以大义奋激士心,卒无叛离者。”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八:“你不该因私情而忘大义,你不该阻止她回家去看她那患病的母亲。”
(2).夫妇之义,谓婚姻。 汉 秦嘉 《赠妇诗》之二:“既得结大义,欢乐苦不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直説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太平广记卷三二四引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崔茂伯》:“少闻大人以我配君,不幸丧亡,大义不遂。”
(3).要义;要旨。东观汉记·班固传:“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王莽 天凤 中,乃之 长安 ,受尚书,略通大义。” 唐 韩愈 《送牛堪序》:“以明经举者,诵数十万言,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
《漢語大詞典》:大抵
(1).大都,表示总括一般的情况。史记·太史公自序:“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汉书·杜周传:“其治大抵放 张汤 。” 颜师古 注:“大抵,大归也。” 元 陈栎 勤有堂随录:“大抵自下者人必高之,自高者人必下之。” 丁玲 《奔》:“大家互相交换了一些家乡的苦难……大抵都相差不远。”
(2).大要;要旨。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俗之谤者,大抵有五。”周书·庾信传论:“虽诗赋与奏议异軫,铭誄与书论殊涂,而撮其指要,举其大抵,莫若以气为主,以文传意。”《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此诗大抵説人品有真有伪,须要恶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恶。”
《漢語大詞典》:头面(頭面)
(1).头部和面部。亦单指头或脸。 汉 王充 论衡·初禀:“天无头面,眷顾如何?” 唐 韩愈 《题木居士》诗之一:“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 唐 元稹 《葬安氏志》:“苟视其头面无蓬垢,语言不以饥寒告,斯已矣。”《三国志平话》卷下:“ 周瑜 伏病不起,数日,饮食不能进,头面肿。” 许地山 《危巢坠简·解放者》:“他手拿着的茶杯也摔碎了,满头面都浇湿了。”
(2).指面子,脸面。《水浒传》第七回:“只怕不撞见 高衙内 ,也照管着他头面。”
(3).面貌;外表。 唐 顾况 《梁广画花歌》:“ 上元夫人 最小女,头面端正能言语。” 宋 刘克庄 《浪淘沙》词:“换箇新衔头面改,又似 包公 。” 清 曹寅 《一日休沐歌》:“诸君诸君慎相见, 长安 容易改头面。”
(4).指美貌。 唐 罗虬 《比红儿诗》:“ 崔徽 有底多头面,费得 微之 尔许才。”
(5).比喻要旨。朱子语类卷六七:“缘是一件无头面底物,故人人各以其意思去解説得。”朱子语类卷八十:“《诗传》今日方看得纲领。要之,紧要是要识得六义头面分明,则亦无难看者。”
(6).指方面。朱子语类卷六一:“道理只是一,但随许多头面去説,又不可不逐头面理会也。”朱子语类卷一二○:“治家有治家道理,居官有居官道理,虽然头面不同,然又只是一箇道理。”
(7).犹世面。《金瓶梅词话》第五二回:“他曾见过甚么大头面?且比哥那咱的勾当,题起来,把他諕杀了罢了!”
(8).首饰,头部装饰品。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正月:“及州南一带,皆结綵棚,铺陈冠梳、珠翠、头面、衣着、花朵、领抹、靴鞋、玩好之类。” 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是我不许他再穿衣服,重戴头面。”《官场现形记》第八回:“身价不要,只要一副珍珠头面。” 田汉 《名优之死》第二幕:“我们先到园子里去吧。头面和衣裳都在那儿呢。”
《漢語大詞典》:头脑(頭腦)
(1).脑袋。后汉书·酷吏传序:“若其揣挫彊埶,摧勒公卿,碎裂头脑而不顾,亦为壮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我方纔在外面走动,很作了几个噁心,头脑子生疼,到了屋里,暖和多了。” 叶圣陶 《隔膜·潜隐的爱》:“二奶奶听到这句话,头脑如突受打击,岑岑地发胀。”
(2).指思考、记忆等能力。 唐 杜牧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诗:“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釤利筋骨轻。”《水浒后传》第六回:“我遁跡多年,未尝下山,并不接见一人,那里有甚么 虎峪寨 ,杀甚 冯指挥 ?好没头脑!”红楼梦第一一○回:“他头里作事,何等爽利周到,如今怎么掣肘了这个样儿!我看这两三天连一点头脑都没有,不是老太太白疼了他吗?” 老舍 《赵子曰》第四:“新青年有三畏:畏不强硬,畏不合逻辑,畏没头脑!”
(3).指合适的对象、人才。《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我这里也几次问人来,却没这般头脑。”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待我去世后,多则一年,少则半载,尽你心中拣择个好头脑,自去图下半世受用。”《水浒传》第八回:“有好头脑,自行招嫁,莫为 林冲 误了贤妻。”参见“ 头路 ”。
(4).为首的人。《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这 黄帝 做着个廝杀的头脑,教天下后世习用干戈。”红楼梦第五六回:“单你们,有一百也不成个体统。难道没有两个管事的头脑儿带进大夫来?”《黄绣球》第四回:“却説那 张先生 是衙门里的刑书头脑,最有声势。” 叶圣陶 《四三集·多收了三五斗》:“谁出来当头脑?他们逃荒的有几个头脑,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听头脑的话?”
(5).指物体顶端。 清 俞作梅 《潮州竹枝词》:“根鬚着处成连理,只是怪他头脑多。”
(6).要旨。朱子语类卷六二:“《中庸》工夫,只在‘戒慎恐惧’与‘慎独’。但二者工夫,其头脑又在道不可离处。” 明 唐顺之 《与王体仁书》:“吾数年来日用操鍊中颇见古人学问头脑,四十年散乱精神儘从收拾。”
(7).底细,内情。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押番不知头脑,出走房门看时, 周三 让他过一步,劈脑后便剁。”二刻拍案惊奇卷五:“ 南陔 出车来,大家惊喜,只是不知头脑。”
(8).借口;由头。二刻拍案惊奇卷十:“果然 莫翁 在 莫妈 面前,寻个头脑,故意説丫头不好,要卖他出去。”
(9).方言。指零碎物品。《何典》第七回:“无如那个痴囡,已於半月前偷了些衣裳头脑,逃走得不知去向。” 刘半农 注:“头脑犹言零碎。”
(10).见“ 头脑酒 ”。
《漢語大詞典》:头路(頭路)
(1).门路,能达到个人目的的途径。《西游记》第四十回:“趁早散了,各寻头路,多少是好。”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公子不揣,各处央人寻头路。” 鲁迅 《书信集·致宫竹心》:“现在的学校只有减人,毫不能说到荐人的事,所以已没有什么头路。”
(2).指合适的对象。《醒世恒言·金海陵纵欲亡身》:“我如今另寻一个头路去做新媳妇……你这妮子做个从嫁罢。”参见“ 头脑 ”。
(3).复杂纷乱的事情中的条理;头绪。《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况且是个娇养的女儿,新来的媳妇,摸头路不着,没个是处,终日闷闷过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我看见他面色改常,突然説出这么一句话,连一些头路也摸不着。” 茅盾 《子夜》十六:“ 周仲伟 一看情形不对,却又摸不着头路。”
(4).头发朝不同方向梳理后露出的纹路。《再生缘》第十九回:“头路分开齐似线,青丝巧挽髻时新。”
(5).谓等级最高。 老舍 《四世同堂》六四:“你要时常广播,你就会也到大茶楼和大书场去作生意,你就成了头路角儿。”
《漢語大詞典》:头脑酒(頭腦酒)
一种用肉和杂味配制的酒。 明 朱国桢 涌幢小品·头脑酒:“凡冬月客到,以肉及杂味置大碗中,注热酒递客,名曰头脑酒,盖以避寒风也。考旧制,自冬至后至立春,殿前将军甲士皆赐头脑酒。”《金瓶梅词话》第七六回:“到次日, 西门庆 起早,约会 何千户 来到,喫了头脑酒,起身同往郊外送 侯巡抚 去了。”亦省称“ 头脑 ”。《水浒传》第五一回:“那 李小二 人丛里撇了 雷横 ,自出外面赶碗头脑去了。”《醒世姻缘传》第三五回:“叫他婆子看小菜,留那送利钱的人喫酒。有留他不坐的,便是两杯头脑。”
《漢語大詞典》:明义(明義)
(1).显示忠义。书·武成:“惇信明义,崇德报功。”
(2).圣明的道义。 汉 贾谊 新书·匈奴:“宜以厚德怀服四夷,举明义博示远方。”
(3).犹要旨。三国志·魏志·崔琰传:“盖闻盘于游田,之所戒, 鲁隐 观鱼,春秋讥之,此 周 孔 之格言,二经之明义。”
(4).阐明义理。 明 何镗 《重刻〈诚意伯刘公文集〉序》:“一曰穷经以明义,二曰寓言以徵用。”
《漢語大詞典》:要归(要歸)
(1).要点所在;要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虽多虚辞滥説,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之风諫何异。”汉书·艺文志:“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 宋 张载 《正蒙·乾称下》:“彼语虽似是,观其发本要归,与吾儒二本殊归矣。”
(2).总归。 明 臧懋循 《〈元曲选〉序二》:“曲本词而不尽取材焉,如六经语、子史语、二藏语、稗官野乘语,无所不供其採掇,而要归断章取义,雅俗兼收,串合无痕,乃悦人耳,此则情词稳称之难。”
《漢語大詞典》:奥旨
奥义;要旨。 唐 王勃 《续书序》:“爰考众籍,共参奥旨。” 宋 沈作哲 寓简卷一:“此意恐是圣人千载不传之奥旨。” 明 宋濂 《日损斋笔记原序》:“凡经史奥旨,昧者显之,譌者订之。” 刘师培 文说:“ 屈 宋 继兴,爰创赋体,擷六艺之精英,括九流之奥旨,信夫駢体之先声,文章之极则矣。”
《漢語大詞典》:头尾(頭尾)
(1).脑袋和尾巴。 汉 孔融 《圣人优劣论》:“騏驥与韩卢竝是,寧能头尾相当,八脚如一,无有先后之觉矣。” 三国 魏 曹植 《献文帝马表》:“形法应图,善持头尾。”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一:“我们杀活猪,真的,一个大,大整猪,不是头尾。”
(2).犹言从头至尾。 五代 齐己 《庚午岁九日作》诗:“乱离偷过九月九,头尾算来三月三。”《水浒传》第七回:“便去房内取出浑铁禪杖,头尾长五尺,重六十二斤。”
(3).谓全过程。红楼梦第八五回:“此时事情头尾尚未明白,就只听见説我哥哥在外头打死了人,被县里拿了去了。”
(4).指开端和结尾。 林志钧 《〈黄远生遗著〉序》:“其托人抄来头尾不全的,也只好不要。”
(5).头绪。 赵树理 《孟祥英翻身》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想来想去,没有个头尾。” 杨朔 《红花草》:“ 严豪明 见问不出头尾,意思不大,日子一久,把我忘了,丢进女牢里永不过问。”
(6).谓要旨。
《漢語大詞典》:要会(要會)
(1).会计;簿书。周礼·天官·小宰:“听出入以要会。”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要会,谓计最之。簿书月计曰要,岁计曰会。” 孙诒让 正义:“一月之计少,举凡其要而已,故谓之要;一岁之计多,则总聚攷校,故谓之会也。”
(2).指管理核计财经事宜。旧唐书·夏侯孜传:“洎掌于经费,备歷重难,居然要会之权,颇得均平之道。”
(1).通都要道。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 大梁 ,天下之要会也。”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十年:“近废 荆门军 为 长林县 ,屯兵减少,不足以控制要会。”
(2).主旨;要旨。 唐 张九龄 《敕岁初处分》:“盖不体仁无以为长,不知道无以用心。故道者众妙之门,而心者万物之统。得其要会,义可以兼济於人;失其指归,生不能自全於己。” 明 归有光 《洪范传》:“前四畴责之於己,治天下之根本要会;后四畴取之於外,治天下之枝叶绪餘。”
《漢語大詞典》:大要
(1).要旨;概要。尹文子·大道上:“人君有术……大要在乎先正名分。”汉书·陈万年传:“具晓所言,大要教 咸 讇也。” 宋 司马光 《上殿谢官札子》:“臣窃以为方今国家之得失,生民之利病,大要不过择人、赏罚、丰财、练兵数事而已。” 清 周亮工 《〈南昌先生四部稿〉序》:“虽诗文异辙,揆其大要,均之不出乎此也。”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序言》:“三年前,偶当讲述此史,自虑不善言谈……则疏其大要,写印以赋同人。”
(2).大致,大约。明史·梁梦龙传:“由 淮安 至 天津 ,大要两旬可达。”
《漢語大詞典》:要义(要義)
要旨;重要的意义。 宋 曾巩 《与王深甫书》:“此吾徒所学之要义,以相去远,故略及之。”《老残游记》第十八回:“不必惜费,总要破案为第一要义。” 鲁迅 《彷徨·伤逝》:“待到孤身枯坐,回忆从前,这才觉得大半年来,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漢語大詞典》:归要(歸要)
犹要旨。 唐 柳宗元 《答刘禹锡天论书》:“求其所以异吾説,卒不可得,其归要曰:非天预乎人也。”
分類:要旨
《漢語大詞典》:大谊(大誼)
(1).正道;大原则。汉书·董仲舒传:“ 武王 行大谊,平残贼, 周公 作礼乐以文之。”新唐书·柏耆传:“既至,以大谊动 承宗 ,至泣下。” 宋 王安石 《上田正言书二》:“草鄙之人,不达大谊,辱奬训之厚,敢不尽愚。”
(2).要旨。汉书·儒林传·丁宽:“ 景帝 时, 宽 为 梁孝王 将军距 吴 楚 ,号 丁将军 ,作易説三万言,训詁举大谊而已,今小章句是也。”
《漢語大詞典》:指要
要旨;要义。晋书·王承传:“言理辩物,但明其指要而不饰文辞,有识者服其约而能通。”周书·庾信传论:“虽诗赋与奏议异軫,铭誄与书论殊涂,而撮其指要,举其大抵,莫若以气为主,以文传意。” 宋 叶适 《司农卿詹公墓志铭》:“公少从 建安 朱公 学,得其指要。”
《漢語大詞典》:要本
要旨;根本。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庄子 ﹞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於 老子 之言。” 明 何景明 《策术篇》:“夫仁义者,策国之术也。天下之通理,百家之要本,而长久之道也。”
分類:要旨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