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含蓄  拼音:hán xù
1.藏于内而不表露于外。唐。杜甫〈课伐木〉诗:「雷雨蔚含蓄,墙宇资屡修。」也作「涵蓄」。
2.词意未尽,耐人寻味。常用来形容创作的技巧。宋。韩琦〈观胡九龄员外画牛〉诗:「采摭诸家百馀状,毫端古意多含蓄。」也作「涵蓄」。
《国语辞典》:含蓄浑厚(含蓄浑厚)  拼音:hán xù hún hòu
形容诗、画的风格婉约朴实。《红楼梦》第三七回:「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
《国语辞典》:吞吐含蓄  拼音:tūn tǔ hán xù
作文时辞意的表达能包蕴深远的意境。《儒林外史》第一五回:「将文章按在桌上,拿笔点著,从头至尾,讲了许多虚实反正,吞吐含蓄之法与他。」
《国语辞典》:蕴藉含蓄(蕴藉含蓄)  拼音:yùn jiè hán xù
言语、文字含蓄文雅。《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些蕴藉含蓄者。」
《國語辭典》:蕴藉(蘊藉)  拼音:yùn jiè
含蓄不外露。南朝梁。沈约 伤庾杲之诗:「蕴藉含文雅,散朗溢风飙。」唐。薛用弱〈王维〉:「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所钦瞩。」也作「酝藉」、「韫藉」。
《國語辭典》:内含(內含)  拼音:nèi hán
内部蕴含、内在涵养。《南史。卷三九。刘勔传》:「内含玉润,外表澜清。」
《國語辭典》:浑涵(渾涵)  拼音:hún hán
1.广博深沉。《新唐书。卷二○一。文艺传上。杜审言传。赞曰》:「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
2.包容。《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
《漢語大詞典》:渟蓄
(1).犹含蓄。 唐 司空图 《与李生论诗书》:“诗贯六义,则讽諭抑扬,渟蓄渊雅,皆在其间矣。”
(2).指储积于胸中的才识。 宋 陆游 《答刘主簿书》:“足下亦宜尽发所渟蓄,以与朋友共之。”
《漢語大詞典》:蕴酿(藴釀)
(1).蓄积;酝酿。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官政》:“少不耐烦,则蠹孔弊竇,藴酿于兹矣,故耐烦是为令要领也。”《平山冷燕》第四回:“粤自 女媧氏 炼五色石以补天,而青黄赤白黑之气遂藴酿於太虚中。”
(2).含蓄。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 东坡 近体诗,少藴酿烹炼之功,故言尽而意亦止。” 王闿运 《湘绮楼论唐诗》:“ 少陵 气势较博,而藴酿匀飭不及也。”
《漢語大詞典》:包蓄
含蓄;包含。 宋 范晞文 对床夜语卷五:“《铜雀臺》尾句云:‘春风不逐君王去,草色年年旧宫路,宫中歌舞已浮云,空指行人来往处。’皆反覆包蓄,得古风体。”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五:“此人气虽壮,然包蓄不深,发必暴,且不中节,当以此败。”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作赋之法,已尽 长卿 数语。大抵须包蓄千古之材,牢笼宇宙之态。” 李大钊 《平民主义》:“这所包蓄的强力,不是一君专制的强力,不是少数暴恣的强力,乃是多数人合致的强力。”
分類:含蓄包含
《漢語大詞典》:浑含(渾含)
含蓄。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崔涂王维诗:“ 崔涂 《旅中》诗:‘渐与骨肉远,转於僮僕亲’,诗话亟称之;然 王维 《郑州》诗:‘他乡絶儔侣,孤客亲僮僕’,已先道之矣。但 王 语浑含胜 崔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七:“人不能在此处分 唐 宋 ,而徒在浑含、刻露处分 唐 宋 ,则不知《三百篇》中,浑含固多,刻露者亦復不少。” 郭沫若 《战声集·诗歌国防》:“诗歌本来是艺术的精华,他有音乐的浑含,造形美术的刻画,任何艺术的成分--他都可以包括它。”
分類:含蓄
《國語辭典》:宛转(宛轉)  拼音:wǎn zhuǎn
1.随顺变化。《庄子。天下》:「椎拍輐断,与物宛转。」
2.身体转动,翻来覆去。《楚辞。严忌。哀时命》:「愁脩夜而宛转兮,气涫𩰾其若波。」
3.含蓄委婉。《晋书。卷五一。皇甫谧传》:「宛转万情之形表,排托虚寂以寄身。」也作「婉转」。
4.态度和蔼、柔顺。如:「发言时措辞宛转些,别冲撞他人,引起争执。」
5.调停、斡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县宰道:『此纤芥之事,不必介怀!下官自当宛转。』」《儿女英雄传》第二○回:「邓九公费了无限的调停,无限的宛转,才得到了青云峰见著了这位隐姓埋名,昨是今非的十三妹。」也作「婉转」。
6.形容缠绵委曲。唐。白居易〈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7.形容声音悦耳动人。如:「莺声宛转。」也作「婉转」。
《國語辭典》:委曲  拼音:wěi qū
1.委婉曲折。《史记。卷二七。天官书》:「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二:「待学生寻个便,到那里替兄委曲通知,周全其事,决不有误。」
2.屈身折节,意不得伸。
3.事情的原委。《文选。繁钦。与魏文帝笺》:「窃惟圣体,兼爱好奇,是以因笺先白委曲。」
《國語辭典》:婉娈(婉孌)  拼音:wǎn luǎn
1.年轻美好。晋。陶渊明〈杂诗〉一二首之一二:「袅袅松标崖,婉娈柔童子。」唐。陈子昂 唐故袁州参军李府君妻张氏墓志铭:「夫其窈窕之秀、婉娈之姿,贞节峻于寒松,韶仪丽于温玉。」
2.柔媚、柔顺。唐。陈鸿《长恨传》:「繇是冶其容,敏其词,婉娈万态,以中上意。」
3.缠绵。晋。陆机〈于承明作与弟士龙〉诗:「婉娈居人思,纡郁游子情。」唐。蒋防《霍小玉传》:「自尔婉娈相得,若翡翠之在云路也。」
4.依恋。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卢绾自微,婉娈我皇。」南朝梁。江淹 待罪江南思北归赋:「夫以雄才不世之主,犹储精于沛乡;奇略独出之君,尚婉娈于樊阳。」
5.亲爱。《后汉书。卷二二。朱祐等传。赞曰》:「婉娈龙姿,俪景同翻。」
《漢語大詞典》:隐显(隱顯)
(1).隐没与显现。荀子·天论:“故道无不明,外内异表,隐显有常,民陷乃去。”京氏易传卷下:“仰观俯察在乎人,隐显灾祥在乎天。”南史·隐逸传上·渔父:“落日逍遥渚际,见一轻舟陵波隐显。”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今虽未见其画,读诸跋,常觉依稀隐显,都在目中。” 王西彦 《乡下朋友》:“眺望四下碧绿的田野,弯曲如画的溪流,屏障似的远山和散落隐显的村屋。”
(2).特指文义的含蓄和显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徵圣:“故知繁略殊形,隐显异术。” 清 龚自珍 《春秋决事比自序》:“考之孤文隻义之仅存,而得之乎出没隐显之间。”
(3).偏指含蓄不露。 清 包世臣 《文谱》:“回互激射之法备,而后隐显之义见矣。”
(4).默默无闻和名扬远近。指失意和得意。北史·儒林传下·刘炫:“隐显人间,沉浮世俗。” 明 张三光 《蒋石原先生传》:“且先生布素终身,隐显一致,非独令后世师吾俭也。”如:我眼见他们的升沉隐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