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倾侧(傾側)
亦作“ 倾仄 ”。
(1).偏斜,倾斜。 汉 严忌 《哀时命》:“肩倾侧而不容兮,固陿腹而不得息。” 唐 杜甫 《虎牙行》:“ 洞庭 扬波 江 、 汉 迴, 虎牙 、 铜柱 皆倾侧。”朱子语类卷六:“人坐久,必倾侧。” 胡鄂公 《北方实录》:“车厢受弹倾仄,伤戈什哈一人, 怀芝 受震昏仆於地。” 沙汀 《淘金记》二:“﹝他﹞把上身倾侧出去,为酒涨红的眼睛泛着热情。”
(2).指偏离。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然方公之狱治臣也,公倾侧法令,先后臣以言,欲臣之免也甚,而臣知之。”
(3).指行为邪僻不正。《荀子·成相》:“谗人罔极,险陂倾侧此之疑。”汉书·萧望之传:“ 恭 、 显 又时倾仄见詘。” 颜师古 注:“言其不能持正,故议论大事见詘於天子也。仄,古侧字。”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焉知倾侧士,一旦不可持。”晋书·王湛传:“ 国寳 少无士操,不修廉隅。妇父 谢安 恶其倾侧,每抑而不用。”
(4).摇摆不定。荀子·议兵:“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焉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覆无日,是亡国之兵也。”
(5).崎岖不平。汉书·晁错传:“上下山陂,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 唐 李德裕 《幽州纪圣功碑铭》:“险道倾仄,且驰且射,胡兵所以无敌也。”
(6).随顺;依附。《淮南子·要略》:“诚喻至意,则有以倾侧偃仰世俗之间,而无伤乎谗贼螫毒者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程器:“ 潘岳 诡譸于 愍 、 怀 , 陆机 倾仄于 贾 、 郭 。”魏书·郑羲传:“子 严祖 ……轻躁薄行,不修士业,倾侧势家,乾没荣利,闺门秽乱,声满天下。”
(7).困顿,颠沛。史记·陈丞相世家赞:“ 陈 丞相 平 ……倾侧扰攘 楚 、 魏 之閒,卒归 高帝 。”后汉书·班彪传论:“ 班彪 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閒,行不踰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 晋 陆机 《豪士赋序》:“倾侧颠沛,仅以自全。” 南朝 宋 颜延之 《还至梁城作》诗:“振策睠东路,倾侧不及羣。”
(8).指社会动荡不安。 元 高士谈 《秋兴》诗:“乾坤尚倾仄,吾敢叹淹留!”
(9).覆灭;败亡。宋书·傅亮传:“祸福之具,内外充斥,陵九折於 邛僰 ,泛衝波於 吕梁 ,倾侧成於俄顷,性命哀而莫救。”魏书·任城王传:“面背不同,事涉欺佞,非所谓论道之德,更失国士之体,或有倾侧,当由公辈佞臣。”
(10).倒塌。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地震:“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
《漢語大詞典》:从顺(從順)
(1).随顺;顺从。汉书·谷永传:“意岂将军忘湛渐之义,委曲从顺。”三国志·魏志·王基传:“凡处事者,多曲相从顺,鲜能确然共尽理实。”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序》:“风雨晦明,无不从顺。”《元典章·户部三·分析》:“若户长与户下俱长,却不从顺,乞定夺。”
(2).谓文字流畅通顺。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三:“律以从顺,未知其何如,而世或称其奇古,至篤嗜而不置,何也?”
《漢語大詞典》:委随(委隨)
(1).随顺。后汉书·窦宪传:“ 宪 以前太尉 邓彪 有义让,先帝所敬,而仁厚委随,故尊崇之。” 李贤 注:“委随,犹顺从也。” 明 归有光 《士立朝以正直忠厚为本》:“欲以委随变化而谓之通,凌誶尽察而谓之能,此则天下之所谓才,而非士之所贵也。”
(2).谓软弱无能。魏书·王嶷传:“ 嶷 性儒缓,委随不断,终日在坐,昏睡而已。”
(3).萎弱。委,通“ 萎 ”。 汉 枚乘 《七发》:“四支委随,筋骨挺解。” 宋 范成大 《问天医赋》:“故有禀生多艰,形枯德腴,委随惰窳,命也何如?”
《漢語大詞典》:贴就(貼就)
犹言随顺。《朱子全书》卷十八:“须是软着心,贴就他去做。 孟子 所谓‘以意逆志’,极好。逆,是推迎他的意思。”
分類:随顺
《漢語大詞典》:宛转(宛轉)
(1).随顺变化。庄子·天下:“椎拍輐断,与物宛转,舍是与非,苟可以免。” 成玄英 疏:“宛转,变化也。復能打拍刑戮,而随顺时代,故能与物变化而不固执之者也。”文子·守无:“屈伸俯仰,抱命不惑而宛转,祸福利害,不足以患心。”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明人押字之式》:“故京师有卖花字者,随人意欲,必有宛转藏顿。”
(2).回旋;盘曲;蜿蜒曲折。《楚辞·刘向〈九叹·逢纷〉》:“揄扬涤盪漂流陨往触崟石兮,龙邛脟圈繚戾宛转阻相薄兮。” 王逸 注:“言水得风则龙邛繚戾与险阻相薄,不得顺其流性也。” 明 袁凯 《杨白花》诗:“杨白花,飞入深宫里,宛转房櫳间,谁能復禁尔?” 清 刘大櫆 《游黄山记》:“及入其中,则重垣复阁,宛转交通。” 冯至 《十四行诗》:“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也有一条条宛转的小路。”
(3).谓含蓄曲折;委婉。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卷中:“ 范 诗清便宛转,如流风迴雪。” 唐 刘禹锡 《〈竹枝词〉序》:“其卒章激訐如 吴 声,虽傖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 淇 濮 之艳。” 清 冯班 钝吟杂录·读古浅说:“凡人作文字,下笔须有轻重,论贤人君子,虽欲纠正其谬误,词宜宛转。若言小人姦贼,不妨直駡。” 鲁迅 《华盖集续编·有趣的消息》:“有时说些宛转的话,是姑且客气客气的,何尝想借此免于下地狱。”
(4).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宋 陈恕可 《齐天乐·蝉》词:“琴丝宛转,弄几曲新声,几番凄惋。” 明 刘易 《吴姬年十五》诗:“当筵歌宛转,閒坐弄参差。”霓裳续谱·黄昏后倚阑干:“把玉笛《梅花》悠扬宛转,一声声吹断深更。” 周立波 《卜春秀》:“今年春天里的一天,歌喉宛转的阳雀子开始啼叫了。”
(5).谓缠绵多情,依依动人。 唐 元稹 《莺莺传》:“天将晓, 红娘 促去, 崔氏 娇啼宛转, 红娘 又捧之而去。”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传歌》:“养成一个假女,温柔纤小,才陪玳瑁之筵;宛转娇羞,未入芙蓉之帐。” 清 葆光子 《物妖志·赤蛇》:“公初不纳,后见丰姿艷冶,宛转依人,不能定情,遂与共枕。”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虽然也有着几分父亲的木讷,而五岁的年纪, 彬彬 已很会宛转作态了。”
(6).谓使身体或物翻来覆去,不断转动。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杂说:“融羊牛脂,灌於蒲臺中,宛转於板上,桵令圆平。” 宋 苏轼 《与吴秀才书》:“留示珠玉,正快如九鼎之珍,徒咀嚼一臠,宛转而不忍下咽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忽舌烂至喉,饮食言语皆不能,宛转数日而死。” 朱自清 《羊群》:“不幸的羊儿宛转钢刀下!羊儿宛转,狼们享乐。”
(7).辗转。指经过许多人的手或许多地方。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下:“ 圣俞 在时,家甚贫,余或至其家,饮酒甚醇,非常人家所有。问其所得,云皇亲家有好学者,宛转致之。” 明 张煌言 《罗子木诗序》:“ 罗生 流离沧溟,宛转岛屿间,欲出奇计以救父。”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修鳞》:“ 梅 或偶供廪给,必力辞不受;即强而后可,亦必宛转报復。”
(8).指周折。二刻拍案惊奇卷三:“翰林道:‘我见师父藏头露尾不肯直説出来,所以也做哑装呆,取笑一回。却又一件,这是家姑从幼许我的,何必今日又要师父多这些宛转?’”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 安老爷 ﹞自从见了 邓九公 ,费了无限的调停,无限的宛转,才得到了 青云峰 见着了这位隐姓埋名昨是今非的 十三妹 。”
(9).犹通融或斡旋。 宋 张九成 《横浦语录》:“一士夫以改官,少一二纸举状,再三恳求宛转当路,其意甚切。因谓之曰:‘某平生不能为人宛转。’”《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县宰道:‘此纤芥之事,不必介怀,下官自当宛转。’”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如今又见他这番深心厚意,宛转成全,又是欢忻,又是感激。”
(10).谓光阴流逝。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一:“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 唐 李德裕 《鸳鸯篇》诗:“春光兮宛转,嬉游兮未反。” 明 张居正 《元夕行》:“年光宛转不相待,过眼繁华空自爱。”
(11).缠弓的绳。尔雅·释器“有缘者谓之弓” 晋 郭璞 注:“缘者,缴缠之,即今宛转也。” 郝懿行 义疏:“宛转,绳也。”
《漢語大詞典》:当世(當世)
(1).当政;执政。左传·昭公七年:“圣人有明德者,莫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 孔颖达 疏:“不当世,谓不得在位为国君也。” 唐 孟浩然 《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 长安 道。”
(2).指当权者;执政者。东观汉记·冯石传:“能取悦当世,为 安帝 所宠。”南史·傅縡传:“ 縡 虽强直有才,而毒恶傲慢,为当世所疾。” 清 侯方域 《贾生传》:“与里中少年伍,间读书为文词,干謁当世,举茂才第一。”
(3).用世;治世。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叔孙通 出,皆以五百斤金赐诸生。诸生迺皆喜曰:‘ 叔孙生 诚圣人也,知当世之要务。’”晋书·桓伊传:“父 景 ,有当世才干。” 宋 叶适 《送卢日新序》:“ 汉东 卢日新 ,资豪举,家故边敌,由是少有当世之志。” 清 侯方域 《书〈吴延仲集〉后》:“其诗出《风》《雅》,如《感秋》《射潮》诸篇,皆深壮,有当世之志。”
(4).谓与当代人相匹敌。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
(1).当代;现世。《楚辞·九辩》:“当世岂无騏驥兮,诚莫之能善御。” 汉 桓宽 盐铁论·结和:“故手足之勤,腹肠之养也;当世之务,后世之利也。” 元 李翀 日闻录:“上世用戮,而民不犯;当世用刑,而民不从。” 郭小川 《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你的功业,早已威震当世。”
(2).指当代人。史记·游侠列传序:“及若 季次 、 原宪 ,閭巷人也,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 金 元好问 《顺天府营建记》:“光大震耀,当世莫及。” 张篁溪 《苏报案实录》:“ 行严 就任第一日,首撰《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一文,以耸动当世观听。”
(3).谓随顺世俗。汉书·韩安国传:“ 安国 为人多大略,知足以当世取舍,而出於忠厚。” 王先谦 补注:“明於趋避,所言所行当世俗意也。当音丁浪反。”
《漢語大詞典》:委蛇
(1).绵延屈曲貌。《楚辞·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二十八字之间,委蛇曲折,含不尽之意。” 清 唐甄 潜书·匪更:“委蛇合度,是谓从旧。”
(2).曲折行进貌。史记·苏秦列传:“嫂委虵蒲服,以面掩地而谢。” 司马贞 索隐:“委虵谓以面掩地而进,若虵行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宅妖:“腻然而倒,委蛇入壁,移时始没。”
(3).迂远貌。文选·嵇康〈琴赋〉:“穆温柔以怡懌,婉顺敍而委蛇。” 吕向 注:“委蛇,长远之貌。” 晋 成公绥 《天地赋》:“河汉委虵而带天,虹蜺偃蹇於昊苍。”
(4).雍容自得貌。《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郑玄 笺:“委蛇,委曲自得之貌。” 陆德明 释文:“《韩诗》作‘逶迤’,云公正貌。”隶释·汉冀州从事张表碑:“委虵公门,謇謇匪躳。” 宋 苏轼 《谢三伏早出院表》:“遽蒙假借之私,得遂委蛇之乐。”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诗:“便便腹高卧,委蛇復委蛇。”
(5).随顺、顺应貌。庄子·应帝王:“吾与之虚而委蛇。” 成玄英 疏:“委蛇,随顺之貌也。”庄子·庚桑楚:“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明史·吴时来传:“晚节不能自坚,委蛇执政间。” 清 恽敬 《博妇》:“虽然二君子者,委虵以适变,坚忍以藏用,期於復 汉 唐 之祚而已。”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吾以为今日革命,不能不与外国委蛇。虽极委蛇,犹不能不使外人干涉。”参见“ 虚与委蛇 ”。
(6).神话传说中的蛇。庄子·达生:“委蛇,其大如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
(7).草名。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葳蕤:“委蛇,此亦似是萎蕤,并俟考访。”
《漢語大詞典》:虚与委蛇(虚與委蛇)
语出庄子·应帝王:“ 壶子 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 成玄英 疏:“委蛇,随顺之貌也。至人应物,虚己忘怀,随顺逗机,不执宗本。”后因谓假意殷勤、敷衍应酬为“虚与委蛇”。 黄远庸 《北京之新年》:“盖禁卫军之愤愤,由来已久, 冯国璋 虚与委蛇,屡加劝解,幸能积薪厝火,得获暂时之安逸。”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章:“老子不得已同你们这班流贼虚与委蛇,其实有狗屁交情!”
《漢語大詞典》:靡靡
(1).犹迟迟。迟缓貌。《诗·王风·黍离》:“行迈靡靡,心中摇摇。” 毛 传:“靡靡,犹迟迟也。”
(2).引申为逐渐,渐渐。 晋 陶潜 《己酉岁九月九日》诗:“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元 郑彝 《续兰亭会补山阴令虞国诗》:“靡靡时运近,期焉抚岏巑。”
(3).草随风倒伏貌。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薄草靡靡,联延夭夭。” 晋 陆机 《拟青青河畔草》诗:“靡靡江离草,熠燿生河侧。”云笈七籤卷八六:“有石蓝之花,轻而坚劲,一枝千花,千年一开,随风靡靡。”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循路登絶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
(4).引申为随顺貌。书·毕命:“ 商 俗靡靡,利口惟贤。” 孔颖达 疏:“靡靡者,相随顺之意。”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今陛下以嗇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靡靡,争为口辩而无其实。” 宋 叶适 《修职郎吴君墓志铭》:“世有能操养士之柄,而恣其衣食之求,则威望自尊,而士靡靡从之,何咎之有?”
(5).纷乱貌。 南朝 齐 谢朓 《杜若赋》:“枝靡靡而叶倾。” 宋 洪迈 《夷坚乙志·海中红旗》:“顾见洪涛间,红旗靡靡,相逐而下。” 明 高启 《九日无酒步至西汀闲眺》诗:“悠悠寒川驶,靡靡晴峦矗。”
(6).柔弱,颓靡。 宋 苏轼 《谢南省主文启·欧阳内翰》:“自昔 五代 之餘,文教衰弱,风俗靡靡,日以涂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凤阳士人:“音声靡靡,风度狎褻。” 梁启超 《读〈陆放翁集〉诗》:“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参见“ 靡靡之音 ”。
(7).华美;明丽。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间徙倚於东厢兮,观夫靡靡而无穷。” 李善 注引《方言》 郭璞 注:“靡靡,细好也。” 元 李序 《嗽金鸟行》:“美人自捣明月珠,赤玉盘中光靡靡。” 清 龚自珍 《与吴虹生书》之十二:“江春靡靡,所至山川景物,好到一分,则忆君一分。”
(8).绵延不绝。 三国 魏 曹植 《节游赋》:“观靡靡而无终,何渺渺而难殊。” 宋 王安石 《留题三祖山谷寺石壁》诗:“水冷冷而北出,山靡靡以旁围。”《剪灯新话·太虚司法传》:“ 大异 回顾,犹闻諠譁之声,靡靡不已。”
(9).娓娓动听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张茂先 论《史》《汉》,靡靡可听。”旧唐书·马周传:“ 马君 论事……一字不可加,一字不可减,听之靡靡,令人忘倦。”
(10).零落稀疏貌。文选·陆机〈叹逝赋〉:“亲落落而日晞,友靡靡而愈索。” 张铣 注:“靡靡,少貌。” 明 高启 《秋怀》诗之十:“靡靡皋兰衰,嗈嗈渚鸿吟。”
《漢語大詞典》:靡靡之音
指柔弱、颓靡的音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马 即起舞,亦效白锦缠头,作靡靡之音。”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九章:“他在一迭唱片里又挑了一阵,‘他妈的,全是 美国 的靡靡之音。来,只好听听 麦克唐娜 的吧!’”
《漢語大詞典》:天随(天隨)
(1).随顺天然;纯任自然。庄子·在宥:“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吾之於五弦也,始则心驱之,中则神遇之,终则天随之。”
(2).见“ 天随子 ”。
《漢語大詞典》:天随子(天隨子)
唐 代诗人 陆龟蒙 的别号。 唐 陆龟蒙 《奉和太湖诗·缥缈峰》:“身为大块客,自号 天随子 。”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 陆龟蒙 字 鲁望 ……时谓 江湖散人 ,或号 天随子 、 甫里先生 。”亦省称“ 天随 ”。 宋 苏轼 《寄周安孺茶》:“ 鹿门 有佳士,博览无不瞩。邂逅 天随 翁,篇章互賡续。” 明 高启 《寄题内弟周思敬野人居》:“野人何处是幽栖,闻在 天随 旧宅西。”
分類:诗人
《漢語大詞典》:同俗
(1).风俗相同。战国策·赵策二:“儒者一师而礼异,中国同俗而教离。”
(2).使风俗同一。礼记·王制:“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
(3).随顺世俗。 宋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人习於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於众为善。” 宋 戴复古 《哭涧泉韩仲止》诗之一:“雅志不同俗,休官二十年。”
《漢語大詞典》:委运(委運)
随顺自然,听凭天命。 晋 陶潜 《形影神·神释》诗:“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唐 王维 《大唐大安国寺故大德净觉禅师碑铭序》:“大师委运,遂广化缘。” 宋 苏轼 《问渊明》诗:“委运忧伤生,忧去生亦迁。” 清 孙枝蔚 《杂诗》之五:“委运復何难,所惜父母身。”
《漢語大詞典》:从欲(從欲)
(1).随顺自己的意愿。书·大禹谟:“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 孔 传:“使我从心所欲而政以治。”荀子·大略:“维予从欲而治。”
(2).服从于自己的私欲。左传·僖公二十年:“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北齐书·幼主纪:“ 后主 则不然,以人从欲,损物益己。”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循理则虽酬酢万变而未尝动也,从欲则虽槁心一念而未尝静也。”
纵欲。左传·昭公十三年:“不藏贿,不从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厌。”《韩诗外传》卷二:“貌美好者不以统朝涖民,而反以蛊女从欲。” 三国 魏 嵇康 《难〈自然好学论〉》:“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 明 刘基 《公围成公至自围成筑蛇渊囿》:“夫佚游从欲已非人君之当为,而况作於患难之时乎!”
《漢語大詞典》:随顺(隨順)
依顺;依从。 唐 韩愈 《答陈生书》:“所谓顺乎在天者,贵贱穷通之来,平吾心而随顺之,不以累乎其初。”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一折:“若不随顺他,依旧要勒死我。”《水浒传》第二六回:“ 武松 拖住便道:‘一杯淡酒,又不长久,便请到家。’那 姚二郎 只得随顺到来。”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 张彬 没奈何,只得随顺。”
《漢語大詞典》:从流(從流)
(1).随着水流;顺着水流。《楚辞·九章·哀郢》:“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 汉 刘向 列女传·阿谷处女:“婢子授 子贡 觴,迎流而挹之,投而弃之,从流而挹之,满而溢之。” 南朝 梁 吴均 《与朱元思书》:“风烟俱浄,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引申为随顺俗流。楚辞·离骚:“固时俗之从流兮,又孰能无变化?” 汉 刘向 《九叹·怨思》:“顾屈节以从流兮,心巩巩而不夷。” 南朝 梁武帝 《游钟山大爱敬寺》诗:“从流既难反,弱丧谓不然。”
(3).见“ 从諫如流 ”。
(4).按流放之罪处理。周书·宣帝纪:“见囚死罪竝降从流,流罪从徒,五岁刑已下悉皆原宥。”
《漢語大詞典》:从谏如流(從諫如流)
谓听从善意的规劝,就象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形容乐意接受别人意见。多用于帝王。 汉 班彪 《王命论》:“见善如不及,用人如由己,从諫如顺流,趣时如响起。”宋书·顾觊之传:“其有见善如不及,从諫如顺流,是则命待教全,运须化立。” 唐 陆贽 《普王荆襄江西道兵马都元帅制》:“从諫如流,改过勿吝。”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 安老爷 ﹞説:‘大哥莫忙,把帽襻儿扣好了。’他从諫如流,连忙伸了一把渍满了泥的长指甲,也想把那扣儿掳上去。”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三章:“咱们既然要齐心打江山,我就应该做到从谏如流,你们就应该做到知无不言。”亦省作“ 从流 ”。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又 楚 人 屈原 ,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
《漢語大詞典》:如志
随顺意愿;实现志愿。左传·僖公十五年:“古者大事,必乘其产,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训,而服习其道,唯所纳之,无不如志。”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城北十里曰 昇僊桥 ,有 送客观 。 司马相如 将入 长安 ,题其门曰:‘不乘高车駟马,不过汝下也。’后入 邛 蜀 ,果如志焉。”新唐书·秦琼传:“跃马挺枪刺於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