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斯文
(1).指礼乐教化、典章制度。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汉书·叙传下:“武功既抗,亦迪斯文,宪章六学,统壹圣真。” 唐 韩愈 《故江南西道观察使中大夫洪州刺史王公神道碑铭》:“生人之治,本乎斯文。” 清 黄遵宪 《石川鸿斋偕僧来谒》诗:“斯文一脉比传灯,亦赖儒僧延不坠。”
(2).特指文学。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序》:“降及 建安 , 曹公 父子篤好斯文。”
(3).儒士;文人。后汉书·应劭传:“夫覩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 唐 杜甫 《壮游》诗:“斯文 崔 魏 徒,以我似 班 扬 。”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既然如此,必是斯文,请来相见何碍。” 钱钟书 《猫》:“经过几番盘算,他想先动手著作,一来表示自己并非假充斯文,再者著作也可以做官。”
(4).此文;此诗。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於斯文。” 宋 苏轼 《石鼓歌》:“何人作颂比《嵩高》,万古斯文齐《岣嶁》。”
(5).文雅。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三折:“一生村鲁,不尚斯文。”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相公説得,老汉就説不得;今日偏要假斯文,説他一回。” 梁斌 《红旗谱》四一:“她斯文礼貌地倒了两杯茶,一杯放在 江涛 面前,一杯放在 嘉庆 面前。”
《漢語大詞典》:雅文
(1).犹文雅。荀子·富国:“所以説之者,必将雅文辩慧之君子也。” 王先谦 集解引 郝懿行 曰:“《荀》书雅字,多对鄙雅而言。此云雅文,即文雅耳。”
(2).雅正的文辞,。汉书·王嘉传:“ 谭 颇知雅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斯并鸿裁之寰域,雅文之枢辖也。”
《漢語大詞典》:娴都
文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若夫 青琴 宓妃 之徒,絶殊离俗,姣冶嫺都。” 司马贞 索隐:“ 郭璞 云:‘都,雅也。’説文曰:‘嫺,雅也。’或作‘闲’。”
分類:文雅
《漢語大詞典》:僩雅
文雅。僩,通“ 嫺 ”。 汉 贾谊 新书·傅职:“明慈爱以道之仁,明僩雅以道之文。” 卢文弨 注:“僩与‘嫻’同。”
分類:文雅
《漢語大詞典》:斑斑
(1).斑点众多貌。 唐 李益 《寄赠衡州杨使君》诗:“湘竹斑斑 湘 水春, 衡阳 太守虎符新。” 宋 黄机 《乳燕飞·次徐斯远韵寄稼轩》词:“满袖斑斑功名泪,百岁风吹急雨。”《红楼梦》第三四回:“枕上袖边难拂拭,任他点点与斑斑。” 王汶石 《风雪之夜》:“他们在掐指头,拨算盘,商量一阵,争辩一阵,那份计划书被涂改得墨迹斑斑了。”
(2).形容为数众多。 宋 王庭圭 《春日山行》诗:“迸林新笋斑斑出,隔水幽禽欵欵飞。”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季兰:“是有昔贤妇人,散情文墨,斑斑简牘,概而论之。” 郭沫若 《再谈中苏文化交流》:“我们 中国 文化影响到 苏联 的,在历史上也斑斑可考。”
(3).色彩鲜明貌。 唐 白居易 《利仁北街作》诗:“草色斑斑春雨晴, 利仁坊 北面西行。” 元 柳贯 《浦阳十咏·东岭秋阴》:“断雁残鸿飞杳杳,緑芜红叶映斑斑。”
(4).犹彬彬,文雅貌。 宋 苏轼 《伏波将军庙碑》:“自 汉 末至 五代 ,中原避乱之人,多家於此,今衣冠礼乐,盖斑斑然矣,其可復言弃乎?”
《漢語大詞典》:尔雅(爾雅)
(1).书名。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由 秦 汉 间学者缀辑 周 汉 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为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
(2).雅正,文雅。史记·儒林列传:“文章尔雅,训辞深厚。” 司马贞 索隐:“谓詔书文章雅正。”汉书·王莽传中:“其文尔雅依託。” 颜师古 注:“尔雅,近正也。” 宋 苏轼 《贺蒋发运启》:“蔚然 西汉 之文,深厚尔雅。” 马其昶 《濂亭集序》:“ 汉 隆儒术,其文辞彬彬尔雅,冠绝后代。”川剧《柳荫记》第七场:“想当初,弟本是白面书生,尔雅温文。”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三:“他从对山的树梢,雍容尔雅的上来。”
《漢語大詞典》:文雅
(1).温文尔雅,讲礼仪而不粗鄙。大戴礼记·保傅:“答远方诸侯,不知文雅之辞。”东观汉记·蒋迭传:“久在臺阁,文雅通达,明故事。”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杜子美 《九日》诗云:‘羞将短髮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其文雅旷达,不减昔人。” 清 侯方域 《谢安论》:“顾其数十年以来,熟见夫 江 东之门地声名,以文雅为高,以风流为美。”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章:“她穿着有花边的葱绿色的裙子,态度十分文雅。”
(2).犹文教。 汉 贾谊 新语·道基:“乃调之以管絃丝竹之音,设鐘鼓歌舞之乐,以节奢侈,正风俗,通文雅。” 汉 扬雄 《剧秦美新》:“是以发祕府,览书林,遥集乎文雅之囿,翱翔乎礼乐之场。”北齐书·邢邵传:“自 孝明 之后,文雅大盛, 邵 彫虫之美,独步当时。”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五:“太上留心文雅,在 大观 中,命 广东 漕臣督採 端溪 石研上焉。”
(3).文才;文士。周书·元伟传:“ 伟 少好学,有文雅,弱冠,授员外散骑侍郎。”北史·唐永传:“﹝ 周文 ﹞乃貽 永 书曰:‘闻公有二子,曰 陵 、曰 瑾 , 陵 从横多武略, 瑾 雍容富文雅,并可遣入朝,孤欲委以文武之任。’”新唐书·戴胄传:“然好抑文雅,奬法吏,时以寡学为訾。”
《漢語大詞典》:彬彬
(1).文质兼备貌。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彬彬,文质相半之貌。” 姚华 《论文后编·源流》:“故一家一书,輒数千万言,文质间出,而不能相融也,史野参半,而不能互调也。彬彬之选,惟当之,下此则失。”
(2).美盛貌;萃集貌。汉书·司马迁传:“ 汉 兴, 萧何 次律令, 韩信 申军法, 张苍 为章程, 叔孙通 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往往间出。”晋书·江统孙绰等传赞:“彬彬藻思, 绰 冠羣英。” 明 方孝孺 《题济宁张氏墓铭后》:“当中原文献盛时,荐绅大儒彬彬多 齐 鲁 之士。”
(3).文雅貌。见“ 彬彬有礼 ”。
《漢語大詞典》:彬彬有礼(彬彬有禮)
文雅而有礼貌。 邹韬奋 《患难馀生记》第一章:“ 陈氏 闻报,亲至车旁迎接,身穿灰蓝色绸衫,彬彬有礼,看上去却好象乡间来的一位财主士绅。”
《漢語大詞典》:雅俗
(1).文雅和粗俗。 汉 王充 论衡·四讳:“雅俗异材,举措殊操。”南史·张欣泰传:“ 欣泰 通涉雅俗,交结多是名素,下直輒著鹿皮冠,衲衣锡杖,挟素琴。”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七:“今人诗且未论雅俗,但开卷看其题目,即可望而辨之。” 鲁迅 《且介亭杂文·答〈戏〉周刊编者信》:“这也并非全为了用这来区别人的上下,雅俗,好坏。”
(2).雅人和俗人。晋书·段灼传:“ 艾 ( 邓艾 )性刚急,矜功伐善,而不能协同朋类,轻犯雅俗,失君子之心。”文选·任昉〈百辟劝进今上笺〉:“且明公本自诸生,取乐名教,道风素论,坐镇雅俗。” 李善 注:“ 王隐 《晋书》, 刘琨 表曰: 李术 以素论门望,不可与樵采同日也。《孙绰子》曰:或问雅俗,曰: 涇 渭 分流,《雅》《郑》异调。” 宋 柳永 《一寸金》词:“雅俗多游赏,轻裘俊、靚妆艷冶。” 清 李渔 《风筝误·请兵》:“故此在兵部乞恩,补了这边的缺,原只説来坐镇雅俗的,不想一到地方,就多事起来。”
(3).指雅正的风气。 唐 杨巨源 《薛司空自青州归朝》诗:“已变畏途成雅俗,仍过旧里揖清风。”
《漢語大詞典》:文体(文體)
(1).文雅有节的体态。 汉 贾谊 新书·道术:“动有文体谓之礼,反礼为滥。” 唐 李嘉祐 《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诗:“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
(2).指身体。用为敬词。 宋 苏轼 《与范梦得书》之五:“今日謁告,不克往见,辱教,伏承文体佳胜。”
(3).文章的风格或结构、体裁。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卷中:“ 宋 徵士 陶潜 诗,其源出於 应璩 ,又协 左思 风力,文体省静,殆无长语。”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爰洎中叶,文体大变。”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 晦庵 载一 李氏 者之説,曰此章及六言、六蔽、五美、四恶之类,皆与前后文体大不相似。” 清 龚自珍 《秦汉石刻文录序》:“文体五百岁一变,书体五百岁一变。”
(4).字体。太平广记卷二三○引 唐 陈翰 《异闻集·王度》:“文体似隶,点画无缺。”
(5).文娱体育的简称。如:努力开展文体活动。
《漢語大詞典》:雅化
(1).谓趋于文雅、高雅。史记·李斯列传:“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説耳目者,必出於 秦 然后可,则是 宛 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锦绣之饰不进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 赵 女不立於侧也。” 司马贞 索隐:“谓闲雅变化而能通俗也。” 朱自清 《论雅俗共赏》:“词后来虽然渐渐雅化或文人化,可是始终不能雅到诗的地位,它怎么着也只是‘诗馀’。”
(2).纯正的教化。晋书·华谭传:“刑罚悬而不用,律令存而无施,适足以隆太平之雅化,飞仁风於无外矣。” 明 汪廷讷 《狮吼记·摄对》:“你司晨伤雅化,长舌犯良规。”
《漢語大詞典》:闲雅(閒雅)
亦作“闲雅”。
(1).閒,通“ 嫺 ”。形容举止情趣娴静文雅。吕氏春秋·士容:“客有见 田駢 者,被服中法,进退中度,趋翔闲雅,辞令逊敏。” 陈奇猷 校释:“闲雅即嫺雅。后汉书·马援传注:‘嫺雅犹沉静也。’”隋书·高祖纪上:“此间人物,衣服鲜丽,容止闲雅,良由仕宦之乡,陶染成俗也。” 戴望舒 《秋》诗:“但是,独身汉的心地我是很清楚的,今天,我没有这闲雅的兴致。”
(2).閒,通“ 嫺 ”。指文辞或言辞优雅。 晋 陆机 《文赋》:“奏平彻以闲雅,説煒曄而譎誑。”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八:“有诗集数十篇,闲雅清淡,不作晚 唐 体,自成一家。”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银雁:“ 杜 喜,与閒话,辞均闲雅,无俚语。”
《漢語大詞典》:和韵(和韻)
(1).谓文雅而有风度。南史·王训传:“眉目疎朗,举动和韵。”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有道之器:“ 彦回 风流和韵,施之燕閒,故是佳士。”
(2).指句中音调和谐,句末韵脚相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声律:“吟咏滋味,流於字句。气力穷於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 范文澜 注:“异音相从谓之和,指句内双声叠韵及平仄之和调;同声相应谓之韵,指句末所用之韵。”
谓依照别人诗作的原韵作诗。 宋 张表臣 珊瑚钩诗话卷一:“前人作诗,未始和韵。自 唐 白乐天 为 杭州 刺史, 元微之 为 浙东 观察,往来置邮筒倡和,始依韵,而多至千言,少或百数十言,篇章甚富。”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余作诗,雅不喜叠韵,和韵,及用古人韵。” 清 梅曾亮 《〈柏枧山房诗集〉自序》:“叠韵之巧,盛于 苏 黄 ;和韵之风,流于 元 白 。”
《漢語大詞典》:文气(文氣)
(1).文风;文章的气势。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墓志铭:“然西京杂记所记制度,多 班固 书所无,又其文气嫵媚,不能古劲,疑即 葛洪 为之。”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六·越绝当作越纽跋:“其云 更始 之元,当是 西京 之末,而此书文气,全不类其时。” 清 方东树 《书〈望溪先生集〉后》:“先生则袭於 程 朱 道学已明之后,力求充其知,而务周防焉不敢肆,故议论愈密,而措语矜慎,文气转拘束,不能宏放也。”
(2).指文脉。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古书传述亦有异同例:“此文‘是殆见吾衡几也’,下乃罗列九渊,不特全无意义,且於文气亦隔絶矣。”
(3).写文章的风气。 鲁迅 《书信集·致王冶秋》:“ 上海 不但天气不佳,文气也不像样。”
(4).文雅安静,不粗暴。如:这孩子很文气。
《漢語大詞典》:俊雅
(1).古乐曲名。 南朝 梁 沈约 《梁三朝雅乐歌·俊雅序》:“众官出入, 宋 元徽 仪注奏《肃咸乐》,至是改为《俊雅》,取礼记‘司徒论选士之秀者升之学曰俊士’也。”
(2).秀美文雅。 元 季子安 《粉蝶儿·题情》套曲:“想当初,倚翠偎红。我风流,他俊雅,恩深情重。” 明 高明 《琵琶记·察宅祝寿》:“仪容俊雅,也休夸桃李之姿;德性幽闲,尽可寄苹蘩之托。”《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他出口落笔,吟诗作赋,清新俊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