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囊括
(1).包罗;包含。 汉 扬雄 《羽猎赋》:“野尽山穷,囊括其雌雄。”北史·王轨传论:“弥纶三极、囊括百代。” 清 黄遵宪 《感怀》诗:“大哉圣人道,百家尽囊括。” 闻一多 《一个白日梦》:“看,它不但囊括了全部的空间‘顶天立地’,还垄断了整个的时间‘继往开来’!”
(2).括囊。喻闭口不言。资治通鉴·汉灵帝建宁二年:“天下有道,君子扬于王庭以正小人之罪,而莫敢不服。天下无道,君子囊括不言以避小人之祸,而犹或不免。”
《漢語大詞典》:包藏
(1).隐藏;包含。南史·萧正德传:“岂谓汝狼心不改,包藏祸胎,志欲覆败国计,以快汝心。” 唐 元稹 《度门寺》诗:“剪凿基阶正,包藏景气浓。” 元 无名氏 《博望烧屯》第四折:“你手掿着黑白二子,乾坤事一掌包藏。” 巴金 《关于〈海的梦〉》:“海是那么大,那么深,它包藏了那么多的没有人知道过的秘密。”
(2).指包含隐藏的祸心。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于时 李重进 凶狡无厌,跋扈有状。公明惟先见,志在夺谋,飞章述其包藏,密旨委以经略,故有 通州 巡警之役焉。” 宋 岳飞 《奏乞出师札子》:“ 粘罕 因得休养兵马,观衅乘隙,包藏不浅。”
(3).包裹收藏。 宋 苏轼 《寄周安孺茶》诗:“地僻谁我从,包藏置厨簏。”
(4).犹包涵;宽容。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一章:“便是平日谁跟谁有什么过不去的事儿,也得包藏包藏,犯不着对外人说。”
《漢語大詞典》:海涵
(1).敬辞。谓大度宽容。艺文类聚卷四六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为临川王让太尉表》:“陛下海涵春育,日镜云伸,追大道之无私。” 宋 苏轼 《湖州谢上表》:“此盖伏遇皇帝陛下,天覆羣生,海涵万族。”
(2).多用为请人原谅之辞。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晚生才疎识浅,全仗太师海涵。”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得罪,得罪!望乞海涵。”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三四》:“尚希曲予海涵,免施贵駡。”
(3).包含。 宋 苏轼 《小儿致语》:“大乐九成,固海涵於杂技。”
《漢語大詞典》:函盖(函蓋)
包含;概括。 清 梁章钜 浪迹续谈·东西:“世俗通行之语但举东西,而不言南北者,东谓我儒之教,即 孔子 之东家某;西即彼教,谓西方之圣人;举此二端,足以函盖一切矣。” 郭沫若 《文艺论集·论诗三札》:“《虞书》文还是古诗言语的艺术之孑遗,不足以函盖近代文字的艺术。”
分類:包含概括
《漢語大詞典》:浑涵(渾涵)
(1).博大深沉。新唐书·文艺传上·杜审言杜甫传赞:“至 甫 ,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 明 高攀龙 《讲义·仁者人也》:“夫子语意浑涵,原无所不该。” 清 陈梦雷 《送官子之盖州序》:“海之为德坎而能下,窈乎深以有容,其源远流长,浑涵洋溢而无溪涧湍激漂瀑之态。”
(2).包含;包藏。宋史·苏轼传:“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鼎甲》:“子文元气浑涵,如玉在璞中,其光必发。”
(3).含蓄;含混。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三:“ 孟浩然 诗云:‘江清月近人’, 杜陵 云:‘江月去人只数尺’…… 浩然 之句浑涵, 子美 之句精工。” 明 袁宗道 《答汪提学静峰》:“今復得手教,名言满纸,益修密行,不被人覷破,尤是妙语,正与弟前答书相合;但只説得浑涵,而弟发洩太尽。” 清 林则徐 《会谕广州府转饬吐那查复买受空趸并遵式具结》:“查本年收缴烟土之后,各国货船本皆飭照新例,具结写明‘如有夹带鸦片,人即正法,船货没官’字样,旋因花旗货船於五月初一日首先进口,彼时新例条款尚未颁到,结内字样,稍近浑涵,续到各船,遂尔相沿未改。”
《漢語大詞典》:包孕
包含;容纳。 清 戴名世 《方逸巢先生诗序》:“而后举笔为文,有以牢笼万物而包孕古今,诗之为道,亦若是而已矣。” 清 恽敬 《舟经丹霞山记》:“夫圣人之心,华邃鸿远,包孕天地,岂若拘儒之规规者哉!” 茅盾 《萧伯纳来游中国》:“资本主义文明下所包孕的矛盾,在‘五四’当时曾经引起青年们如何热烈的注意。”
分類:包含容纳
《漢語大詞典》:含藏
包含;蕴藏。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貍沉祭山林川泽” 汉 郑玄 注:“祭山林曰埋、川泽曰沉,顺其性之含藏。” 贾公彦 疏:“以其山林无水,故埋之;川泽有水,故沉之:是其顺性之含藏也。” 唐 元稹 《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又安知夫六万九千之文,刻石永永,因众性合成,独不能为千万劫含藏之不朽耶?”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三:“眼前的一切东西都含藏着多方面的内容,待他去发掘。”
《漢語大詞典》:含蕴
(1).含蓄蕴藉。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声无含韞,谓之‘叫曲’。”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四·意殊句同:“三诗句意相似而工拙自异:首诗婉转含藴,着题説到不怨处;第二诗婉转亦工,似无藴藉矣;第三诗直致,全无 唐 人气味。”
(2).蕴藏;包含。 冰心 《寄小读者》二五:“你--樱唇上含蕴着天下的温柔,眼波中凝聚着人间的智慧。”
《漢語大詞典》:包蓄
含蓄;包含。 宋 范晞文 对床夜语卷五:“《铜雀臺》尾句云:‘春风不逐君王去,草色年年旧宫路,宫中歌舞已浮云,空指行人来往处。’皆反覆包蓄,得古风体。”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五:“此人气虽壮,然包蓄不深,发必暴,且不中节,当以此败。”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一:“作赋之法,已尽 长卿 数语。大抵须包蓄千古之材,牢笼宇宙之态。” 李大钊 《平民主义》:“这所包蓄的强力,不是一君专制的强力,不是少数暴恣的强力,乃是多数人合致的强力。”
分類:含蓄包含
《漢語大詞典》:韬涵(韜涵)
包含;蕴蓄。 唐 柳宗元 《陪永州崔使君游宴南池序》:“韜涵太虚,澹灧里閭。” 清 刘大櫆 《郑山子诗序》:“其胸中之所有,韜涵侵渍,既无以窥其涯涘,独其文章可传於世。”
分類:包含蕴蓄
《漢語大詞典》:含孕
(1).怀胎。借指怀胎的人或动物。北史·魏纪四·世宗宣武帝:“十一月甲申,詔禁屠杀含孕,以为永制。”
(2).犹孕育。喻于既存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瞿秋白 《关于高尔基的书》:“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次伟大的反对‘思想上的僵尸化’的战斗,都含孕着新的文化和文艺的胚胎。”
(3).包含;蕴藏。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申述一下关于殷代殉人的问题》:“文字和内容都表现着已有充分高度的文化,尤其生产情况,决不是所谓原始公社制所能含孕的了。”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南冠草》《夏完淳》下:“诗文中所含孕的情趣和事实,我在大体上是把它们形象化了。”
《漢語大詞典》:蕴涵
(1).包含。 清 方苞 《〈余东木时文〉序》:“故择义遣辞,不敢过为艰深怪特,而中所藴涵,则非顺时取誉者所能貌似。” 袁鹰 《悲欢》:“在短短二十四字中蕴涵了丰富的内容。”
(2).逻辑名词。判断中前后两个命题互为条件的关系叫“蕴涵”。表现形式是“如果……则……”。
《漢語大詞典》:包吞
包含。 唐 刘知几 史通·自叙:“夫其书虽以史为主,而餘波所及,上穷王道,下掞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
分類:包含
《漢語大詞典》:四大
(1).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大。老子:“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按,王,当作“人”。说见 朱谦之 《老子校释》及 任继愈 《老子新译》
(2).佛教以地、水、火、风为四大。认为四者分别包含坚、湿、暖、动四种性能,人身即由此构成。因亦用作人身的代称。 晋 慧远 《明报应论》:“夫四大之体,即地、水、火、风耳,结而成身,以为神宅。”《圆觉经》:“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髮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於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於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 罗什 未终少日,觉四大不悆……死於 长安 。”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六十年来一梦醒,飘然四大御风轻。”
(3).古称大功、大名、大德、大权为四大。晋书·忠义传·王豹:“明公挟大功,抱大名,怀大德,执大权,此四大者,域中所不能容。”
(4). 北周 时 冀州 人戏称四种大物为四大。北史·儒林传下·熊安生:“ 道暉 好着高翅帽、大屐…… 冀州 人为之语曰:‘ 显公 鐘, 宋公 鼓, 宗道暉 屐, 李洛姬 肚’谓之四大。 显公 ,沙门也; 宋公 , 安德 太守也; 洛姬 ,妇人也。”
《漢語大詞典》:信息
(1).音信消息。 南唐 李中 《暮春怀故人》诗:“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臺。” 宋 陈亮 《梅花》诗:“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水浒传》第四四回:“ 宋江 大喜,说道:‘只有贤弟去得快,旬日便知信息。’” 巴金 《家》三一:“二表哥的事情怎样了?为什么连信息也不给我一个?”
(2).现代科学指事物发出的消息、指令、数据、符号等所包含的内容。人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讯和控制系统中,信息是一种普遍联系的形式。 陈原 《社会语言学》4.1:“按物理学的观念,信息只不过是被一定方式排列起来的信号序列。在社会交际活动中,这个定义还不够:信息还必须有一定的意义,或者说信息必须是‘意义的载体’。”《科学画报》1983年第1期:“整个地铁的运行靠一台中心电子计算机控制,它赖以控制的信息,来自装在车站以及车站之间线路上的高灵敏度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