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京兆人。少出家,礼华严法藏为师。深达法义,遂为上首门人。该通内外,尤精于华严宗说。曾依《宝性论》立四种教。著有《华严经音义》二卷,为世所重。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慧苑。京兆人。华严藏法师上首弟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京兆人。少师事贤首法藏。禀受华严宗指。乃依宝藏论。丘四种教。一迷真异执教则凡夫也。二真一分半教则二乘也。三真一分满教则初心菩萨也。四真具满教则初地菩萨也。夫如来藏在众生。未尝不有而能识之者。盖寡如生盲人之未尝识其父母妻子也。诸师处判。或依或违。且集诂训二卷。专以音释一家文义云。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慧苑。京兆人也。少而秀异蔚有茂才。厌彼尘寰投于净域。礼华严法藏为师。陶神练性。未几深达法义。号上首门人也。有勤无惰内外该通。华严一宗尤成精博。苑依宝性论立四种教。为有四类不识如来藏。如生盲人。则凡夫声闻辟支初心菩萨也。一迷真异执教当凡夫。二真一分半教当二乘。三真一分满教当初心菩萨。四真具满教当识如来藏者也。诸师处判或依或违。然其纲领教乘一家之说。次以新译之经未有音释披读之者取决无从。遂博览经书恢张诂训。撰成二卷。俾初学之流不远求师览无滞句旋晓字源。然禀从贤首之门。不负庭训之美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善昭,太原(今属山西)人,俗姓俞。为首山念禅师法嗣,南岳下九世,住汾州太子院。仁宗天圣初卒,年七十八(《禅林僧宝传》卷三,《佛祖通载》作天圣二年甲子卒,《五灯全书》作真宗乾兴元年壬戌卒)。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一、《补续高僧传》卷六。今录颂、偈、诀六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5—1022 【介绍】: 宋僧。太原人,俗姓俞。师事首山,悟性极高。云游襄、沔间,名刹力致,八请坚卧不起。太宗淳化四年首山殁,始出住汾州太平寺,三十年说法不倦,为天下道俗仰慕。
禅林僧宝传·卷第三
禅师讳善昭。生俞氏。太原人也。器识沉邃。少缘饰。有大智。于一切文字。不由师训。自然通晓。年十四。父母相继而亡。孤苦厌世相。剃发受具。杖策游方。所至少留。不喜观览。或讥其不韵。昭叹之曰。是何言之陋哉。从上先德行脚。正以圣心未通。驱驰决择耳。不缘山水也。昭历诸方。见老宿者。七十有一人。皆妙得其家风。尤喜论曹洞。石门彻禅师者。盖其派之魁奇者。昭作五位偈。示之曰。五位参寻切要知。纤毫才动即差违。金刚透匣谁能晓。唯有那吒第一机。举目便令三界静。振铃还使九天归。正中妙挟通回互。拟议锋铓失却威。彻拊手称善。然昭终疑。临济儿孙。别有奇处。最后至首山问。百丈卷簟意旨如何。曰。龙袖拂开全体现。昭曰。师意如何。曰象王行处绝狐踪。于是大悟。言下拜起。而曰。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始应知。有问者曰。见何道理。便尔自肯。曰。正是我放身命处。服勤甚久。辞去。游湘衡间。长沙太守张公茂宗。以四名刹请昭。择之而居。昭笑。一夕遁去。北抵襄沔。寓止白马。太守刘公昌言。闻之造谒。以见晚为叹。时洞山公隐皆虚席。众议归昭。太守请择之。昭以手耶揄曰。我长行粥饭僧。传佛心宗。非细职也。前后八请。坚卧不答。淳化四年。首山殁。西河道俗千馀人。恊心削牍。遣沙门契聪。迎请住持汾州太平寺太子院。昭闭关高枕。聪排闼而入。让之曰。佛法大事。静退小节。风穴惧应谶。忧宗旨坠灭。幸而有先师。先师已弃世。汝有力荷担。如来大法者。今何时而欲安眠哉。昭矍起握聪手曰。非公不闻此语。趋办严吾行矣。既至。宴坐一榻。足不越阃者三十年。天下道俗。慕仰不敢名。同曰汾州。并汾地苦寒。昭罢夜参。有异比丘。振锡而至。谓昭曰。会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说法。言讫升空而去。昭密记以偈曰。胡僧金锡光。请法到汾阳。六人成大器。劝请为敷扬。时楚圆守芝号上首。丛林知名。龙德府尹李侯。与昭有旧。虚承天寺致之。使三反不赴。使者受罚。复至曰。必欲得师俱往。不然有死而已。昭笑曰。老病业已不出院。借往当先后之。何必俱耶。使者曰。师诺。则先后唯所择。昭令馔设。且俶装曰。吾先行矣。停箸而化。阅世七十有八。坐六十五夏。 赞曰。风穴倦游。见草屋单丁。止住者七年。首山精严。不出山者二十年。汾州俨临人天。不越阃者三十年。是皆哲人。事业之见于微细者也。然犹卓绝如此。况其大者乎。吾何足以知之。然观其死生之际。如贾胡传吏。留即留。去即去。呜呼是其所以起临济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汾州太子院。善昭禅师。生太原俞氏。器识沈邃。少缘饰。具大智。少失恃怙。既孤苦。雅不喜世俗。遂祝发受具。杖策飘然。所至不稍停览。乃曰。从上先德行脚。正以圣心未通。驱驰决择耳。不缘山水也。历参七十一员知识。最后至首山。问百丈卷席意旨如何。山曰。龙袖拂开全体现。进曰。师意如何。曰。象王行处绝狐踪。于是大悟。拜起曰。万古碧潭空界月。再三捞摝始应知。有问者曰。见何道理。便尔自肯。曰。正是我放身命处。自是陆沈襄沔间。每为郡守。以名刹力致。前后八请。坚卧不起。及首山殁。西河道俗。协心削牍。遣沙门契聪。请师住汾州太子院。师时方闭关。聪排闼入。让以大义曰。佛法大事。靖退小节。风穴惧应谶。忧宗旨坠灭。幸有先师。先师弃世。汝有力荷担如来大法者。今何时。欲安眠哉。师起握聪手曰。非公不闻此语。趋办严吾行矣。既至。燕坐一榻。足不越阃者三十年。天下仰曰汾阳。而不敢名。一日上堂谓众曰。汾阳门下有西河。师子当门踞坐。但有来者即便咬杀。有何方便。入得此门。见得此人。若见此人者。堪与祖佛为师。不见此人。尽是立地死汉。如今还有人入得么。快须入取免负平生。不是龙门客。切忌遭点额。那个是龙门客。一齐点下。举起拄杖曰。速退速退。珍重。并汾地苦寒。师罢夜参。有异僧振锡至。谒师曰。会中有大士六人。奈何不说法。言讫升空而去。师密记以偈曰。胡僧金锡光。请法到汾阳。六人成大器。劝请为敷扬。时楚圆守芝。号上首。丛林知名。龙德府尹李侯。与师有旧。虚承天致之。使三反不赴。使者受罚。复至曰。必欲得师俱往。不然有死而已。师笑曰。老病业已不出院。借往当先后之。何必俱耶。使者曰。师诺则先后唯所择。昭令设馔。且俶装曰。吾先行矣。停箸而化。有侍者出众曰。和尚到处。某甲即到。亦立化归。
《國語辭典》:上首  拼音:shàng shǒu
1.佛说法时,于听众中推居首位者,称为「上首」。后泛指寺院首座。南朝梁。武帝〈梦〉诗:「出家为上首,入仕作梁栋。」
2.上座,位次较尊的一边。元。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一折:「有功者上首而坐,簪花饮酒。」《金瓶梅》第二回:「武松让哥嫂上首坐了,他便掇杌子打横。」
《漢語大詞典》:上首功
谓崇尚战功。上,通“ 尚 ”。战国策·赵策三:“彼 秦 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鲍彪 注:“战获首级者,计功受爵,时所尊上也。”
分類:崇尚战功
《国语辞典》:上首徒弟  拼音:shàng shǒu tú dì
杰出或得意的弟子。《水浒传》第五三回:「清道人,他是罗真人上首徒弟,他本师如何放他离左右?」也作「上色徒弟」。
《國語辭典》:上面  拼音:shàng mian
1.物体的表面。《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每人读书的桌子上写一纸条贴著,上面写道:『不可学天长杜仪!』」《红楼梦》第五回:「宝玉抬头,先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画的人物甚好。」
2.前头。《朱子全书。卷二。学二。持敬》:「程先生所以有功于后学者,最是敬之一字有力,……但是他只知得那上面一截事,却没下面一截事。」《儒林外史》第一八回:「四位走进书房,见上面席间先坐著两个人,方巾白须,大模大样。」
3.上级、上司。《朱子语类。卷一一一。论民》:「所说救荒赈济之意固善,而上面取出之数不节不可。」《儒林外史》第三二回:「上面严紧,秀才不敢卖,到是把考等第的开个名字来补了禀罢。」
4.方面。《文明小史》第三九回:「儿子出去之后,文章上面倒也学得有限。」
5.里面。《儒林外史》第二○回:「这两本是我生平所做的诗,虽没有甚么好,却是一生相与的人都在上面。」
《國語辭典》:上下  拼音:shàng xià
1.上升下降。《楚辞。屈原。卜居》:「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唐。杜甫 卜居诗:「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2.增减。《周礼。秋官。司仪》:「凡四方之宾客,礼仪辞命饩牢赐献,以二等从其爵而上下之。」《国语。齐语》:「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
3.泛指相对的两个方向。如高低、尊卑、优劣、天地、神人、古今等,随文而异。《书经。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每船两盏明角灯,一来一往,映著河里,上下明亮。」
4.左右、相差无几。唐。韩愈 与冯宿论文书:「有张籍者,年长于翱,而亦学于仆,其文与翱相上下。」《老残游记二编》第七回:「点算西首五排,人大概在一百名上下。」
5.公差、衙役。《水浒传》第八回:「前日方才吃棒,棒疮举发,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上下饶恕,随老妇到家中取钱谢你。」
6.问谢世者或释家之名讳。如:「请教令师上下?」
《國語辭典》:席上  拼音:xí shàng
1.筵席之上首。《礼记。燕义》:「君独升,立席上,西面特立。」
2.酒席上,宴会中。唐。方干 江南闻新曲:「席上新声花下杯,一声声被拍声摧。」
3.儒者。《后汉书。卷四九。王充等传。论曰》:「贵清静者,以席上为腐议;束名实者,以柱下为诞辞。」《南史。卷七六。隐逸传下。马枢传》:「束名实则刍芥柱下之言,玩清虚则糠秕席上之说。」
《漢語大詞典》:席下
(1).筵席西首。仪礼·燕礼:“所赐者兴,受爵,降席下,奠爵,再拜稽首。” 郑玄 注:“席下,席西也。” 贾公彦 疏:“宾与卿大夫,席皆南面统於君,皆以东为上,故知席下为席西也。”
(2).对他人的敬称。 宋 王观国 学林·朕:“今自高而侮人则曰足下,而称尊者为座下、几下、席下、阁下。” 清 颜光敏 《颜氏家藏尺牍·致桂学博馥》:“足下、坐下、几下、席下、閤下……其义本同,而世有尊卑吉凶之别,然则拘俗不踰,在昔然矣。”
(3).卧席之下。尔雅翼·释草三:“芸,类豌豆作小丛生,其叶极芳香,秋后叶间微白如粉汗, 江 南人採寘席下,能去蚤虱。”
《國語辭典》:席珍  拼音:xí zhēn
比喻美善的德性或人才。参见「席上之珍」条。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原道》:「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唐。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出入并鞍马,光辉参席珍。」
《國語辭典》:长老(長老)  拼音:zhǎng lǎo
1.年长者的通称。《吕氏春秋。孟秋纪。怀宠》:「求其孤寡而振恤之,见其长老而敬礼之。」
2.佛教用语:(1)对戒腊高的比丘之尊称。也称为「上座」。(2)寺院的住持和尚。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长老在法堂上高叫:『两廊僧俗,但有退兵之策的,倒赔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西游记》第九回:「那金山寺长老叫做法明和尚,修真悟道,已得无生妙诀。」
3.基督教长老会中的执事者。多由较早入教的年高德劭者担任。
《漢語大詞典》:东庑(東廡)
正房东边的廊屋。古代以东为上首,位尊。 清 戴名世 《孔庙从祀议》:“ 昭 穆 定位,不以南北互迁,於是东廡之缺不以西廡之主补之。”
《國語辭典》:大边(大邊)  拼音:dà biān
1.位置较尊的一边。我国传统习惯以左边为大。《儒林外史》第五回:「两位舅爷叫丫鬟在房里请出两位舅奶奶来,夫妻四个,齐铺铺请妹夫、妹妹转在大边,磕下头去,以叙姊妹之礼。」
2.戏曲上指舞台左边,下场门前方的区域。
《漢語大詞典》:摘头(摘頭)
谓摘去头上首饰。《金瓶梅词话》第七五回:“良久, 月娘 进里间内,脱衣裳,摘头。”
即搔头。 清 方以智 通雅·衣服:“搔头,一名擿头……仪礼‘櫛笄’注:‘榛笄有首者。’若今时刻鏤摘头矣。”参见“ 搔头 ”。
《國語辭典》:搔头(搔頭)  拼音:sāo tóu
1.搔抓头部。唐。杜甫〈秋日夔州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诗:「唤起搔头急,扶行几屐穿。」
2.发簪。三国魏。繁钦〈定情〉诗:「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唐。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上首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依经不同也。如无量寿经一万二千比丘众中举三十一比丘为上首,如观无量寿经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如大日经十佛刹微尘数执金刚众中举十九执金刚为上首,而更于执金刚众中举金刚手秘密主(即金刚萨埵),一人为上首,大菩萨众中普贤菩萨一人为上首。白居易文曰:「莫不以为上首。」梁武帝诗曰:「出家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
上首语
【三藏法数】
首,始也。谓佛凡有所说,必以趣向涅槃之道而为首先,故名上首语。(梵语涅槃,华言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