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急迫
(1).犹紧急。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 袁釰 者, 羌 豪也。 秦 时,拘执为奴隶,后得亡去。 秦 人追之急迫,藏於穴中。” 宋 苏轼 《上韩魏公论场务书》:“窃以为古人之所以大过於人者,惟能於扰攘急迫之中,行宽大闲暇之政,此天下所以不测而大服也。” 茅盾 《喜剧二》:“肚子里早就咕咕地叫,这是比什么都急迫。”
(2).匆促;急促。 宋 张载 《经学理窟·学大原下》:“人欲得正己而物正,大抵道义虽不可缓,又不欲急迫,在人固须求之有渐,於己亦然。”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寺僧闻棺中急迫有声。”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三一章:“事情很多,时间急迫,不可能多过细的考虑。”
(3).迫切。 明 李贽 《答刘晋川书》:“弟年近古稀矣……且生世之苦目击又已如此,使我学道之念转转急迫也。”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七章:“来援的敌人,既然是 贾立义 带队,他不同于 石黑 ,很可能没有那种急迫的心情。”
(4).焦急。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及 武王 既丧, 商 人不靖,观《鴟鶚》《小毖》之诗,悲哀急迫,岌岌然若不可以一朝居。” 柔石 《二月》十八:“ 萧 一时非常急迫,他眼盯住看这妇人,他只从她脸上看出憔悴悲伤。”
《漢語大詞典》:着紧(着緊)
(1).紧要;重要。朱子语类卷二二:“‘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须是见得自家心里常有一箇合当著紧底道理。” 孙中山 《〈民报〉周年纪念演说词》:“文明越发达,社会问题越著紧。”
(2).抓紧;赶紧。朱子语类卷二一:“大率人情处自己事时,甚著紧。把他人便全不相干,大段缓了,所以为不忠。”
(1).紧要;重要。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他着紧处将人慢。” 王季思 校注:“是説在紧要关头怠慢人。”儿女英雄传第二七回:“先讲那会吃醋的……不是自已久不生育,便是生育不存,把宗祧家业看得着紧,给丈夫置几房姬妾。”
(2).抓紧;赶紧。《金瓶梅词话》第六七回:“出月初二日准起身,定不的年岁,还到 荆州 买纸, 川 广 贩香蜡,着紧一二年也不止。”儒林外史第六回:“方纔若不如是着紧的问 严老爷 要喜钱、酒钱, 严老爷 已经上轿去了。”
(3).犹焦急。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诸僧众各逃生,众家眷谁瞅问,这生不相识横枝儿着紧。” 王季思 校注引 王伯良 曰:“非亲非故,乃曰我能退兵,是所谓横枝儿着紧也。”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杜十娘 连日不见公子进院,十分着紧,就教小廝 四儿 街上去寻。”
(4).着意;留意。《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元来世上妇人,除了那十分贞烈的,説着那话儿无不着紧。” 清 李渔 《凰求凤·先醋》:“説亲的时节,不要上门去讲,只在路上候他,要在有意无意之间,使他听见了,自然会着紧。”
《漢語大詞典》:灼热(灼熱)
(1).炽热。 鲁迅 《野草·死后》:“那芦席就被掀去了,又立刻感到了日光的灼热。” 邹韬奋 《大众生活社致北平全体学生的一封信》:“每一颗灼热的心,在现在都爆射出要求御侮救亡的愤火。”
(2).犹激烈。 峻青 《黎明的河边》七:“灼热的枪声停止了,风吹散了飘在堤上的硝烟。”
(3).焦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嫦娥:“﹝ 宗子美 ﹞意翁必媒定之,而翁归若忘,心灼热,隐以白母。”
(4).犹煎迫。法苑珠林卷四四:“夫与人言,常以宽详,无灼热之。”
《漢語大詞典》:焦迫
焦急。 南朝 宋 鲍照 《谢假启》之二:“心计焦迫,进退罔躓。”
分類:焦急
《漢語大詞典》:急灼
犹焦急。 梁斌 《播火记》一:“从这个车窗望望,又从那个车窗望望,心情很是急灼。”
分類:焦急
《漢語大詞典》:忙热(忙熱)
焦急。刘知远诸宫调·君臣弟兄子母夫妇团圆:“两将军权时歇,姓 郭 排军争奈心忙热。”
分類:焦急
《漢語大詞典》:煎憹
焦急。忧虑。 南朝 宋 谢庄 《与江夏王义恭笺》:“疾患如此,当復几时见圣世,就其中煎憹若此,实在可矜。”
分類:焦急忧虑
《漢語大詞典》:慌迫
(1).急迫。《三国演义》第二七回:“﹝ 孔秀 ﹞曰:‘ 河北 袁绍 ,正是丞相对头。将军此去,必有丞相文凭?’公曰:‘因行期慌迫,不曾讨得。’”
(2).犹焦急。《水浒传》第一○九回:“ 王庆 正在慌迫,又听得一声炮响。”
分類:急迫焦急
《漢語大詞典》:灼急
焦急。 邹韬奋 《热血沸腾的时候》:“我希望 张女士 只须密切加以注意和考虑,不可过于灼急。”
分類:焦急
《漢語大詞典》:热燥(熱燥)
(1).焦躁;焦急。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为姐姐受了 张郎 的定约,那畜生心头热燥。对甫成这一段儿虚脾,望姐姐肯从前约。”
(2).犹燥热。 元 岳伯川《铁拐李》第二折:“怪道这等热燥,快脱了者,我身上衣服儘勾了也。”参见“ 燥热 ”。
《漢語大詞典》:燥热(燥熱)
(1).犹炎热。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六:“太阳燥热。柳树有些发黄了。” 康濯 《东方红》第一章:“春末夏初,天气多变。忽然一阵燥热,忽然一阵阴凉。” 姜树茂 《小会计》:“太阳渐渐往西方转去,但闷人的燥热仍未减轻。”
(2).形容热得难受。 瞿秋白 《文艺杂著续辑·“矛盾”的继续》:“那对过的屋顶上,似乎是点点滴滴的雪珠在那里跳罢。可是,身上的确是觉得燥热。” 孟左恭 《草原的儿子》:“他两眼开始冒金星,头也发胀,浑身像酷暑在沙漠里行走那样燥热。” 黄裳 《新婚夫妇》:“行车的时刻全打乱了,每过十分钟就有一部车子开出,旅客晒着依旧使人燥热的秋天的太阳都有些不耐了。”
(3).形容心情烦躁。 熊正国 《高炉边的彝家》:“他一路往前走去,心里越发燥热起来。”
(4).指燥气。中医谓燥乃乾金之气,热是太阳之火。《素问·五运行大论》:“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溼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也。” 王冰 注:“地体之中,凡有六入:一曰燥,二曰暑,三曰风,四曰湿,五曰寒,六曰火。”
(5).指热症。 清 计六奇 明季北略·马懋才〈备陈大饥疏〉:“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
(6).指药性燥烈干热。 宋 朱熹 《答周纯仁书》之一:“又如多服燥热药,亦使人血气偏胜,不得和平。”
《漢語大詞典》:搔首
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诗·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唐 高适 《九日酬颜少府》诗:“纵使登高只断肠,不如独坐空搔首。” 清 纳兰性德 《霜天晓角》词:“休为西风瘦,痛饮频搔首。” 欧阳予倩 《关王庙》:“看起来绝了望生机已断,对苍天我这里搔首无言!”
《漢語大詞典》:搔头(搔頭)
(1).以指甲或他物爬搔头部。西京杂记卷二:“ 武帝 过 李夫人 ,就取玉簪搔头。”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唤起搔头急,扶行几屐穿。”亦以形容焦急的神态。《黑籍冤魂》第七回:“只急得他乱跳,搔头摸脑,没有了法子。” 赵树理 《老定额》:“他看见桌上的表已经到十点四十分了,急得他一边搔头,一边拔开笔赶紧在表上填那些算好了的数字。”
(2).簪的别称。 汉 繁钦《定情诗》:“何以结相於?金薄画搔头。” 唐 韩愈 《短灯檠歌》:“裁衣寄远泪眼暗,搔头频挑移近牀。” 元 张雨 《东风第一枝·玉簪》词:“蜻蜓飞上搔头,依前艷香未歇。”
《漢語大詞典》:蚁旋(蟻旋)
亦作“螘旋”。 像蚂蚁一样回旋。形容焦急之状。 明 袁宏道 《游记·荷花荡》:“远方游客,至有持数万钱,无所得舟,螘旋岸上者。”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妆域:“气渴犹蚁旋,局残屡鹤啄。”
《漢語大詞典》:心急
心里焦急;心情急迫。 元 关汉卿 《双赴梦》第一折:“果然道心急马行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七回:“你此刻不要心急,不要在路上自己急出个病来!” 茅盾 《子夜》十五:“ 苏伦 慌忙说,就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纸来,但是 蔡真 心急得很,劈手抢过那纸来,望了一眼,就又掷还给 苏伦 。”
《漢語大詞典》:灼然
(1).明显貌。 汉 徐干 中论·审大臣:“ 文王 之识也,灼然若披云而见日,霍然若开雾而观天。” 宋 苏轼 《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今若泄江湖之水,则二堰尤宜先復,不復则运河将见涸而粮运不可行,此灼然之利害也。” 明 方孝孺 《上胡先生书》之一:“人之垂令名於当世者,岂易得哉?盖其才灼然有过於人。” 鲁迅 《书信集·致蒋抑卮》:“形状歷久,犹灼然陈於目前。”
(2).焦急貌。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二:“ 章丞相 作惭,灼然而语公曰:‘是必以衣服故得罪矣,然愿少留。’”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春秋书贼:“ 盾 知跡不可掩,灼然使 穿 逆 成公 。”
(3).嚣张貌。明史·西域传三·大慈法王:“ 绰吉我些儿 辈出入豹房,与权倖杂处,气焰灼然。”
(4). 晋 代举试科目名,为九品中正的第二品。晋书·温峤传:“后举秀才、灼然。”晋书·良吏传·邓攸:“举灼然二品,为 吴王 文学,歷太子洗马、 东海王 越 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