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上面
(1).物体的表面。《水浒传》第六六回:“ 翠云楼 前,也扎起一座鰲山,上面盘着一条白龙,四面灯火不计其数。”红楼梦第三五回:“原来是个小匣子,里面装着四副银模子,都有一尺多长,一寸见方。上面凿着豆子大小,也有菊花的,也有梅花的……打的十分精巧。”
(2).位置较高的地方。
(3).指次序在前的。《朱子全书》卷二:“ 程先生 所以有功於后学者,最是‘敬’之一字有力……但是他只知得那上面一截事,却没下面一截事。” 冰心 《咱们的五个孩子》:“ 周同山 上面一个姐姐,下面一个妹妹,都是因为出疹子,吃不起药,转成肺炎死的。”
(4).上首。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四位走进书房,见上面席间先坐着两个人,方巾白鬚,大模大样。见四位进来,慢慢立起身。”
(5).方面;里面。朱子语类卷七二:“性只是箇物事,情却多般,或起或灭,然而头面却只一般……乃若其情,只是去情上面看。”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牛布衣 ﹞道:‘这两本是我生平所做的诗,虽没有甚么好,却是一生相与的人都在上面。’” 巴金 《家》三五:“他们就这样地把时间花费在兴奋的谈话上面。”
(6).指京师。宋书·武帝纪上:“若此克捷,天下无復事矣。根本既定,不忧上面不平也。”
(7).指官府,上级。朱子语类卷一一一:“所説救荒賑济之意固善,而上面取出之数不节不可。”儒林外史第三二回:“我前日替人管着买了一个秀才……后来他又説出来:‘上面严紧,秀才不敢卖,到是把考等第的开个名字来补了廩罢。’” 张天翼 《最后列车》:“弟兄要打,上面有命令不叫打。”
(8).指家族辈分较高、年龄较大者。如:如今她的婶婶已经亡故,上面再也没有什么亲人照看她了。
《漢語大詞典》:上下
(1).高处和低处;上面和下面。孟子·告子上:“ 孟子 曰:‘水信无分於东西,无分於上下乎?’”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老残游记》第二回:“一片白花映着带水气的斜阳,好似一条粉红绒毯,做了上下两个山的垫子,实在奇絶。”
(2).指天地。《楚辞·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后汉书·陈宠传:“方今圣德充塞,假于上下。” 李贤 注:“上下,天地也。”南史·宋武帝少帝纪论:“ 宋武 地非 齐 晋 ,众无一旅,曾不浹旬,夷凶剪暴,诛内清外,功格上下。” 鲁迅 《坟·人之历史》:“如 中国 古说,谓 盘古 辟地, 女媧 死而遗骸为天地,则上下未形,人类已现,冥昭瞢暗,安所措足乎?”亦指天神和地神。
(3).指天神和地神。书·召诰:“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 孔 传:“为治当慎祀于天地。” 孔颖达 疏:“举天地则百神之祀皆慎之也。” 宋 苏轼 《徐州祈雨青词》:“事神不恭,获戾於上下,臣等实有罪。”
(4).指天神和人物。国语·周语上:“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 韦昭 注:“上谓天神,下谓人物也。” 汉 司马相如 《封禅文》:“披艺观之,天人之际已交,上下相发允答。”
(5).指位分的高低,犹言君臣、尊卑、长幼。易·泰:“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孔颖达 疏:“上,谓君也;下,谓臣也。”书·周官:“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 孔 传:“和上下尊卑等列。”吕氏春秋·论威:“义也者,万事之纪也。君臣上下亲疏之所由起也。” 高诱 注:“上,长;下,幼。”《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你这起人不晓得事体,没上下的!” 张天翼 《儿女们》一:“一批小人,不知上下,不知好歹!”
(6).上等中的下等,即第三等。书·禹贡:“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 孔 传:“田第八,赋第三。”汉书·地理志上:“田上下,赋中上。” 颜师古 注:“田第三,赋第四。” 宋 晁贯之 墨经·松:“可揭而起,视之而明者,曰揭明松,品惟上下。”
(7).高低;优劣;胜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玩具·书画学:“ 宋 制书画二学……人主时出新意校试,以第其上下。”《西游记》第五二回:“这 大圣 捻着拳头,来於洞口,駡道:‘腯泼怪物,快出来与你 孙外公 见个上下!’”
(8).上首和下首。红楼梦第六三回:“掣此籤者,不便饮酒,只令上下两家各饮一杯。”
(9).谓从头到脚。儒林外史第二一回:“ 郭铁笔 接在手内,将眼上下把 浦郎 一看。”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那掌柜的听了,把 安公子 上下一打量。”
(10).犹言古今。汉书·叙传下:“篇章博举,通于上下。” 王先谦 补注:“上下谓古今也。”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纵横九万里,上下五千年,求其儿女英雄,英雄儿女,一身兼备的,也只见得两个。”
(11).犹言前后。 汉 王充 论衡·问孔:“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各诗之始引 杨仲弘 云:“凡作律诗,起处要平直,承处要舂容,转处要变化,结处要渊永,上下要相联,首尾要相应。”
(12).犹左右。用在数量词后,表示约数。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 安公子 纔得二十岁上下的一个美少年,巍然高坐受这班新贵的礼,大家看了,好不替他得意。” 老舍 《赵子曰》第一:“天台公寓住着有三十上下位客人,虽然只有二十间客房。”
(13).犹仰俯。周礼·春官·卜师:“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詔相之。” 郑玄 注:“上,仰者也,下,俯者也。” 贾公彦 疏:“龟俯者灵,行头低;仰者谢,行头仰。”
(14).犹言丰欠。周礼·地官·廪人:“以岁之上下数邦用,以知足否。” 贾公彦 疏:“上下即丰凶。”
(15).犹言匹敌,差不多。 唐 韩愈 《与冯宿论文书》:“近 李翱 从僕学文,颇有所得……有 张籍 者,年长於 翱 ,而亦学於僕,其文与 翱 相上下。” 清 管同 《读〈晏子春秋〉》:“且 刘向 、 歆 、 班彪 、 固 父子,其识与 太史公 相上下,苟所见如今书多 墨氏 説,彼校书胡为入之 儒家 哉?”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若其文化昭明,诚足以相上下者,盖未之有也。”
(16).犹言周旋。左传·定公四年:“﹝ 楚 ﹞左司马 戌 谓 子常 曰:‘子沿 汉 而与之上下,我悉 方城 外以毁其舟。’” 唐 韩愈 《刘统军碑》:“公为陈方,应变为械,与之上下,寇无所赖,遂至遁败。”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 九帅 乃分兵守 东梁山 ,而遣 南桂 与 朱洪章 、 罗洪元 辈力扼此关,夹河而与之上下。”
(17). 六朝 及 隋 唐 时代对父母的尊称。宋书·孝义传·郭原平:“今岁过寒,而 建安 緜好,以此奉尊上下耳。”南史·刘瓛传:“又上下年尊,益不愿居官次,废晨昏也。” 唐 颜师古 匡谬正俗·上下:“凡言上下者,犹称尊卑,惣论也……而 江 南士俗近相承,与人言议及书翰往復者,皆指父母为上下,深不达其意耳。”
(18). 宋 元 以后对公差的尊称。《水浒传》第三九回:“ 戴宗 坐下,只见个酒保来问道:‘上下打几角酒?要甚么肉食下酒?’”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只见点茶的老子,手把粥椀出来道:‘众上下少坐, 宋四公 教我买粥,喫了便来。’”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众僧见住持被缚,大家走将拢来,説道:‘上下不必粗鲁,本寺是 山塘 王 相府门徒,等閒也不受人欺侮。’”
(19).旧时请问尊长名字,也称“上下”。犹言上一字,下一字。 田汉 京剧《白蛇传》第九场:“ 许 :‘请问老师父上下?’ 法 :‘老僧 法海 。’”
(1).升降。《楚辞·卜居》:“将氾氾若水中之鳧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 王逸 注:“随众卑高。”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赤松子 者, 神农 时雨师也……至 崑崙山 ,常入 西王母 石室中,随风雨上下。” 唐 杜甫 《卜居》诗:“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2).增减;变更。周礼·秋官·司仪:“凡四方之宾客,礼仪辞命餼牢赐献,以二等从其爵而上下之。” 贾公彦 疏:“爵尊者礼丰,爵卑者礼杀。”国语·齐语:“索讼者三禁而不可上下,坐成以束矢。” 韦昭 注:“不可上下者,辞定不可移也。”南史·恩倖传序:“夫鲍鱼芳兰,在於所习,中人之性,可以上下。” 唐 韩愈 《圬者王承福传》:“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
《漢語大詞典》:席上
(1).筵席之上首。礼记·燕义:“诸侯燕礼之义,君立阼阶之东南……君独升,立席上,西面特立。”
(2).指筵席上。 唐 方干 《江南闻新曲》诗:“席上新声花下杯,一声声被拍声催。”《西游补》第五回:“ 行者 恐怕席上久了,有误路程,便详醉欲呕。”参见“ 席下 ”。
(3).指儒学。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贵清静者,以席上为腐议;束名实者,以柱下为诞辞。” 李贤 注:“清静,谓道家也;席上,谓儒也。”南史·隐逸传下·马枢:“束名实则芻芥柱下之言,翫清虚则糠粃席上之説。” 宋 俞琰 有《席上腐谈》一书。详“ 席珍 ”。
《漢語大詞典》:席下
(1).筵席西首。仪礼·燕礼:“所赐者兴,受爵,降席下,奠爵,再拜稽首。” 郑玄 注:“席下,席西也。” 贾公彦 疏:“宾与卿大夫,席皆南面统於君,皆以东为上,故知席下为席西也。”
(2).对他人的敬称。 宋 王观国 学林·朕:“今自高而侮人则曰足下,而称尊者为座下、几下、席下、阁下。” 清 颜光敏 《颜氏家藏尺牍·致桂学博馥》:“足下、坐下、几下、席下、閤下……其义本同,而世有尊卑吉凶之别,然则拘俗不踰,在昔然矣。”
(3).卧席之下。尔雅翼·释草三:“芸,类豌豆作小丛生,其叶极芳香,秋后叶间微白如粉汗, 江 南人採寘席下,能去蚤虱。”
《漢語大詞典》:席珍
亦称“ 席上珍 ”。 礼记·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坐席上的珍宝。比喻儒者美善的才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木鐸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 南朝 梁 何逊 《赠族人秣陵兄弟》:“方成天下士,岂伊席上珍。” 唐 杜甫 《赠王侍御》诗:“出入并鞍马,光辉参席珍。” 清 钱谦益 《酬德水见赠》诗:“惭无席上珍,视彼櫝中毁。” 程善之 《革命后感事》诗:“三品席珍虚鹿币,千金市骨上 燕 臺。”
《漢語大詞典》:长老(長老)
(1).老年人。管子·五辅:“养长老,慈幼孤。”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近世之事,语尚在於长老之耳。” 唐 陈子昂 《谏用刑书》:“臣闻长老言: 隋 之末代,天下犹平。” 清 唐甄 潜书·除党:“ 清 之有天下也,党人之长老犹有存者。”
(2).佛教对 释迦 上首弟子的尊称。如:长老 舍利弗 ;长老 须菩提 。
(3).住持僧的尊称。 宋 善卿 祖庭事苑·释名谶辨·长老:“今禪宗住持之者,必呼长老。”《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逕来 灵隐寺 投奔 印铁牛长老 出家,做了行者。”《水浒传》第四回:“寺里有五七百僧人,为头 智真长老 ,是我弟兄。”
(4).用为僧人的尊称。 唐 白居易 《闲意》诗:“北省朋僚音信断,东林长老往还频。”《西游记》第十三回:“长老休怕,我不是歹人。” 明 顾元庆 夷白斋诗话:“南方谚语有:‘长老种芝麻--未见得。’……﹝芝麻﹞种时必得夫妇两手同种,其麻倍收。长老,言僧也。若独种必无可得之理,故云。”
《漢語大詞典》:上首
(1).首位,魁首。 唐 白居易 《三教论衡·问道士》:“道门 扬弘元 法师,道心精微,真学奥祕,为仙列上首。” 宋 叶适 《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 孝宗 亲策,将为上首。”《水浒传》第五三回:“ 清道人 他是 罗真人 上首徒弟,他本师如何放他离左右。”
(2).谓位次较尊的一边,通常指左手一边。 元 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一折:“今日圣天子设一宴,乃是功臣筵宴。有功者上首而坐,簪花饮酒。”《金瓶梅词话》第二回:“ 武松 让哥嫂上首坐了,他便掇杌子打横。” 茅盾 《多角关系》七:“二老板让 朱润身 坐在上首。”
(3).佛家语。指一座大众中的主位。《观无量寿佛经》:“佛在 王舍城 耆闍崛山 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俱,菩萨三万二千, 文殊师利 法王子而为上首。”后亦用指寺院中的首座。 南朝 梁武帝 《十喻诗·梦》:“出家为上首,入寺作梁栋。”景德传灯录·灵祐禅师:“ 华林 闻之,曰:‘某甲忝居上首, 祐公 何得住持?’” 章炳麟 《大乘佛教缘起考》:“综观佛在世时,有佛与外道上首对谈者,有外道上首为佛弟子説法者。”
《漢語大詞典》:东庑(東廡)
正房东边的廊屋。古代以东为上首,位尊。 清 戴名世 《孔庙从祀议》:“ 昭 穆 定位,不以南北互迁,於是东廡之缺不以西廡之主补之。”
《漢語大詞典》:大边(大邊)
上首,位置较尊的一侧。儒林外史第五回:“两位舅爷叫丫环在房里请出两位舅奶奶来,夫妻四个,齐铺铺请妹夫、妹妹转在大边,磕下头去,以叙姊妹之礼。”
《漢語大詞典》:摘头(摘頭)
谓摘去头上首饰。《金瓶梅词话》第七五回:“良久, 月娘 进里间内,脱衣裳,摘头。”
即搔头。 清 方以智 通雅·衣服:“搔头,一名擿头……仪礼‘櫛笄’注:‘榛笄有首者。’若今时刻鏤摘头矣。”参见“ 搔头 ”。
《漢語大詞典》:搔头(搔頭)
(1).以指甲或他物爬搔头部。西京杂记卷二:“ 武帝 过 李夫人 ,就取玉簪搔头。”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唤起搔头急,扶行几屐穿。”亦以形容焦急的神态。《黑籍冤魂》第七回:“只急得他乱跳,搔头摸脑,没有了法子。” 赵树理 《老定额》:“他看见桌上的表已经到十点四十分了,急得他一边搔头,一边拔开笔赶紧在表上填那些算好了的数字。”
(2).簪的别称。 汉 繁钦《定情诗》:“何以结相於?金薄画搔头。” 唐 韩愈 《短灯檠歌》:“裁衣寄远泪眼暗,搔头频挑移近牀。” 元 张雨 《东风第一枝·玉簪》词:“蜻蜓飞上搔头,依前艷香未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