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文雅  拼音:wén yǎ
优美、不粗俗。《汉书。卷七六。张敞传》:「敞孙竦,王莽时至郡守,封侯,博学文雅过于敞,然政事不及也。」《文明小史》第三四回:「只是字句做得太文雅了,各书铺里收稿的总校看不懂。」
《漢語大詞典》:文明
(1).文采光明。易·乾:“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孔颖达 疏:“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南朝 宋 鲍照 《河清颂》:“泰阶既平,洪水既清,大人在上,区宇文明。” 唐 李白 《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以文明鸿业,授之元良。”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陶埏:“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 清 钮琇 觚賸·石言:“予既喜身亲古人未言之见闻,復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藴,山川元气,渐至竭耗。”
(2).指文采。与“质朴”相对。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青囊,所以盛印也。奏劾者,则以青布囊盛印於前,示奉王法而行也。非奏劾日,则以青繒为囊,盛印於后也。谓奏劾尚质直,故用布,非奏劾日尚文明,故用繒。”
(3).谓文德辉耀。书·舜典:“濬哲文明,温恭允塞。” 孔颖达 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宋书·律历志上:“是以君子反情以和志,广乐以成教,故能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主上文明,吾辈苟以观书得罪,不犹愈他咎乎?” 元 耶律楚材 《继宋德懋韵》之一:“圣人开运亿斯年,睿智文明禀自天。”
(4).谓文治教化。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柔远俗以文明,慑凶奴以武略。” 宋 司马光 《呈范景仁》诗:“朝家文明所及远,於今臺阁尤蝉联。”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二:“想见先朝文明之盛,为之慨然。”
(5).文教昌明。 汉 焦赣 《易林·节之颐》:“文明之世,销锋铸鏑。” 前蜀 贯休 《寄怀楚和尚》诗:“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 明 高明 《琵琶记·高堂称寿》:“抱经济之奇才,当文明之盛世。” 鲁迅 《准风月谈·抄靶子》:“ 中国 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
(6).犹明察。《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 文王 以之。”后汉书·邓禹传:“ 禹 内文明,篤行淳备,事母至孝。”新唐书·陆亘传:“ 亘 文明严重,所到以善政称。”
(7).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有文化的状态。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若因好句不来,遂以俚词塞责,则走入荒芜一路,求闢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矣。” 清 秋瑾 《愤时迭前韵》:“文明种子已萌芽,好振精神爱岁华。” 老舍 《茶馆》第二幕:“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
(8).新的,现代的。《老残游记》第一回:“这等人……只是用几句文明的辞头骗几个钱用用罢了。”
(9).合于人道。 郭孝威 《福建光复记》:“所有俘虏,我军仍以文明对待,拘留数时,即遣归家。”
《国语辞典》:齐鲁(齐鲁)  拼音:qí lǔ
1.山东省的别称。参见「山东省」条。
2.比喻文教兴盛的地方。《晋书。卷九一。儒林传。范宣传》:「宣虽闲居屡空,常以讲诵为业,……讽诵之声,有若齐鲁。」
《國語辭典》:文治  拼音:wén zhì
文教上的施政。《礼记。祭法》:「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菑,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国语辞典》:范文(范文)  拼音:fàn wén
语文教学中作为学习榜样的文章。
《國語辭典》:行文  拼音:xíng wén
1.推行文治教化。《史记。五五。留侯世家》:「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汉书。卷八一。匡衡传》:「偃武行文,将欲度唐虞之隆,绝殷周之衰也。」
2.作文。清。李渔《閒情偶寄。卷三。词曲部。格局》:「绳墨不改,斧斤自若,而工师之奇巧出焉,行文之道,亦若是也。」
3.官厅的公文往来。《儒林外史》第一回:「时常有人传说,朝廷行文到浙江布政司,要徵聘王冕出来做官。」《文明小史》第一回:「齐巧这年春天,正逢岁试,行文下去,各学教官传齐廪生,携带门斗,知会了文武童生,齐向府中进发。」
《漢語大詞典》:行文书(行文書)
发布公文。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 贞元 ﹞末年,不復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於两市并要闹坊,閲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歛手付与。”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陈御史 ﹞便行文书,仰 石城 县提 梁尚宾 妻严审,仍追餘赃回报。”亦省作“ 行文 ”。 明 张居正 《请谕戒边臣疏》:“臣愚伏望特勅兵部,令其行文各边总督镇巡等官,秋防在邇,比常务要倍加儆备,庶可永保无虞。”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姊名 宛玉 ,嫁 淮北 程 家,与夫不协,私行脱逃, 山阳 令行文关提。”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那消几日,早问出许多赃款来,钦差一面行文,仍用名帖去请河道过来説话。”
分類:发布公文
《漢語大詞典》:司文
(1).官署名。犹今之礼宾司。通典·职官八:“ 大唐 龙朔 二年,改鸿臚为司文, 咸亨 初復旧, 光宅 初改为司宾, 神龙 初復旧。”
(2).司文郎的省称。 唐 元稹 《观兵部马射赋》:“司文者闻之而惊曰:‘尔其自礪于尔躬,吾将献尔于王所。’”参见“ 司文郎 ”。
(3).掌管文教。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 宣圣 命作《性道论》,视之色喜,谓可司文。”
《漢語大詞典》:司文郎
(1). 唐 代职官名。司文局的副职。新唐书·百官志二:“ 武德 四年,改著作曹曰局。 龙朔 二年,曰司文局;郎曰郎中,佐郎曰司文郎。”
(2).借指地方掌管文教的官员。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 梓潼 府中缺一司文郎,暂令聋僮署篆,文运所以颠倒。万一倖得此秩,当使圣教昌明。”
《漢語大詞典》:文备(文備)
文教礼乐方面的措施。史记·孔子世家:“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國語辭典》:通志  拼音:tōng zhì
1.各省的志书称为「通志」。如《江苏通志》、《湖南通志》等,以别于县志而言。
2.通达其意。《晋书。卷五一。皇甫谧传》:「其后乡亲劝令应命,谧为释劝论以通志焉。」
3.书名。宋郑樵撰,二百卷。仿通史的体例,起自三皇,终于隋代,以详述历代的文物制度著称。采摭浩博,议论亦多警辟,至今资为考镜。后人以此书与《通典》、《文献通考》合称为「三通」。
《漢語大詞典》:脩辞(脩辭)
易·乾:“脩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本谓整顿文教,后多指撰文。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毖祀钦明,祝史惟谈。立诚在肃,脩辞必甘。” 清 宋大樽 《茗香诗论》:“诗以寄兴也。有意为诗,復有意为他人之诗,脩辞不立其诚,未或闻之前训矣。”参见“ 脩辞立诚 ”。
《漢語大詞典》:脩辞立诚(脩辭立誠)
语本易·乾:“脩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孔颖达 疏:“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本谓整顿文教,树立诚信,后多用以指撰文要表达作者的真实意图,不可作虚饰浮文。 宋 王禹偁 《送许制归曹南序》:“士君子脩辞立诚,必先之以孝悌,孝悌著而后忠可移矣。”
《國語辭典》:县志(縣志)  拼音:xiàn zhì
记载一县历史、地理、风俗、文物等相关资料的书籍。
《國語辭典》:秉铎(秉鐸)  拼音:bǐng duó
古人执木铎以施教,后称执掌文教的官吏为「秉铎」。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三。新城北录上》:「博综经史,能括其义理之所在,善诗古文词,于赵宋人文集最熟。秉铎扬州,诸生徒执业问道者,日络绎不绝。」也称为「司铎」。
《國語辭典》:司铎(司鐸)  拼音:sī duó
1.古代宣扬教化、颁布政令时击铎警众,故称主持教化的人为「司铎」。《文选。张衡。东京赋》:「次和树表,司铎授钲。」也称为「秉铎」。
2.对天主教东正教神职人员的尊称。
3.鲁国宫殿的名称。《左传。哀公三年》:「夏五月辛卯,司铎火。」
4.复姓。周时有司铎射,为鲁国大夫。
《國語辭典》:复述(複述)  拼音:fù shù
1.重复叙述别人或自己说过的话。如:「警察要求被害人,再次复述被抢的经过。」
2.语文教学上指学生把教材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练习方法之一。
《漢語大詞典》:文制(文製)
(1).亦作“ 文製 ”。作文。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江 南文制,欲人弹射,知有病累,随即改之。” 王利器 集解引 赵曦明 曰:“文制,犹言製文。”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总论》:“余谓文製,本须讽读,不可蹇碍,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
(2).文教礼乐制度。 明 张居正 《杂著》:“ 周 王道之穷也,其势必变而为 秦 ,举前代之文制,一切剗除之,而独持之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