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详谳(詳讞)
审判。元史·世祖纪二:“己未,犯罪应死者五十三人,詔重加详讞。”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庆历三年:“庚子, 辽 詔诸路上重囚,遣官详讞。”
分類:审判
《國語辭典》:审断(審斷)  拼音:shěn duàn
审判并加以裁决。《儒林外史》第五回:「但大老爷审断明白了,这几个为头的人,还求大老爷发下卑县发落。」
《漢語大詞典》:判审(判審)
犹审判。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尝有一臣僚判审刑院,因进呈一官员犯赃罪案。”
分類:审判
《國語辭典》:回避  拼音:huí bì
1.躲避。《汉书。卷七六。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宋。苏轼 行香子。昨夜霜风词:「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也作「回避」。
2.因有所顾忌而退让。《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相如听得廉颇有这言语,不肯与廉颇相会,每出,才望见廉颇,辄引车回避。」也作「回避」。
《國語辭典》:回避(迴避)  拼音:huí bì
1.因有所顾忌而离开、躲避。《红楼梦》第五三回:「一时,贾珍进来吃饭,贾容之妻回避了。」《文明小史》第一○回:「等到他身走进房间,众秀才只得起身回避。」也作「回避」。
2.因避嫌而不参预其事。如:「青青到法院告黄华,如果黄华的妻子在法院当法官,她就必须回避,不能接办这件案子。」也作「回避」。
《國語辭典》:司法  拼音:sī fǎ
1.职官名。掌理刑法。唐代于府置法曹参军,州置司法参军,县置司法,宋沿置。元代始废。
2.一般泛指检察机关或法院依照法律对民事、刑事与行政等案件之审理。
《漢語大詞典》:看得
旧时审判案件公文的开头用语。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释看语》:“看得 王可习 父子亘古奇兇也。”
《漢語大詞典》:决遣(決遣)
亦作“决遣”。 审判发落。 晋 陆机 《晋平西将军周处碑》:“ 处 转 广汉 太守。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而不决。 处 详其枉直,一朝决遣。”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六日:“ 西朶楼 下, 开封 尹弹压,幕次罗列罪人满前,时復决遣,以警愚民。”宋史·刑法志一:“贫不能自存者给饮食,病者给医药,轻繫者即时决遣,毋淹滞。” 清 曾国藩 《户部员外郎彭君墓表》:“﹝ 彭永思 ﹞就逆旅操笔定讞,且判且詰,决遣如神。”
分類:审判发落
《國語辭典》:定罪  拼音:dìng zuì
判定罪名。《水浒传》第八回:「他做下这般罪,高太尉批仰定罪。定要问他手执利刃,故入节堂,杀害本官,怎周全得他?」《文明小史》第五回:「金委员又告诉他,现在拿到几个人,已经打了,收在监里,等到审问明白,就好定罪。」
《國語辭典》:淑问(淑問)  拼音:shú wèn
1.美名。晋。孙绰〈聘士徐君墓铭〉:「高蹈域表,淑问显融。」
2.善于听讼。《诗经。鲁颂。泮水》:「淑问如皋陶,在泮献囚。」
分類:美名审判
《国语辞典》:故出  拼音:gù chū
指审判者在审判案件的过程中,虚构或增减事实,故意地将有罪判无罪或重罪轻判。相对于「故入」而言。《唐律。卷三〇。断狱下。官司出入人罪》:「其出罪者,谓增减情状之徒足以动事之类。或从重出轻,依所减之罪科断,从死出至徒、流,从徒、流出至笞、杖,各同出全罪之法。」
《國語辭典》:日报(日報)  拼音:rì bào
1.逐日呈报。如:「日报表」。
2.每日论罪审判。《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下》:「虽黥罪日报,其势不止。」
3.每天出版的新闻报纸。如:「中央日报」、「国语日报」。
《國語辭典》:断案(斷案)  拼音:duàn àn
1.判决案件。元。李直夫《虎头牌》第四折:「今日个将断案从头说破,方知道忠和孝元自相成。」
2.由前提引出的推断。也称为「结论」。
《国语辞典》:故入  拼音:gù rù
指审判者在审判案件的过程中,虚构或增减事实,故意地将无罪判为有罪或轻罪重判。相对于「故出」而言。
《漢語大詞典》:定刑
审判机关认定犯人应判处某种刑罚:~过重。
《漢語大詞典》:悬处(懸處)
对不到案的罪犯判罪。犹今言缺席审判。魏书·宋弁传:“ 文殊 父子惧而逃遁。鞫无反状。以 文殊 亡走,悬处大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