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狱讼(獄訟)  拼音:yù sòng
诉讼的案件。《周礼。地官。大司徒》:「凡万民之不服教而有狱讼者,与有地治者,听而断之,其附于刑者归于士。」《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公卿旦入暮出,议论连年不决,不暇省狱讼冤结民之急务。」
《漢語大詞典》:狱刑(獄刑)
犹刑罚;讼案。左传·文公六年:“ 宣子 於是乎始为国政,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一本作“ 刑狱 ”。吕氏春秋·季秋:“﹝季秋之月﹞乃趣狱刑,无留有罪。”汉书·刑法志:“原狱刑所以蕃若此者,礼教不立,刑法不明……狱豻不平之所致也。”
分類:刑罚讼案
《國語辭典》:法堂  拼音:fǎ táng
1.寺院中集众说法的场所,是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法堂的布置,除佛像外,主要是在堂中设法座,供宣讲佛法之用。唐。李绅〈忆登栖霞寺峰〉诗:「香印烟火息,法堂钟磬馀。」《西游记》第七回:「汝等在此稳坐法堂,休得乱了禅位。」
2.旧称审案的公堂,即法庭。元。无名氏《盆儿鬼》第四折:「你这老儿,这是法堂上,不是你弄虚头的去处。」
《國語辭典》:折狱(折獄)  拼音:zhé yù
断狱,审判案件。《论语。颜渊》:「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聊斋志异。卷一○。胭脂》:「人皆服哲人之折狱明,而不知良工之用心苦矣。」
《國語辭典》:狱吏(獄吏)  拼音:yù lì
管理牢狱的官吏。《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传》:「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儒林外史》第一一回:「那时懊恼不如竟到沭阳,也免得与狱吏为伍。」
《國語辭典》:滞讼(滯訟)  拼音:zhì sòng
积压的讼案。晋。陆机〈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郡多滞讼,有经三十年不决者。」也称为「滞狱」。
分類:积压讼案
《國語辭典》:断案(斷案)  拼音:duàn àn
1.判决案件。元。李直夫《虎头牌》第四折:「今日个将断案从头说破,方知道忠和孝元自相成。」
2.由前提引出的推断。也称为「结论」。
《國語辭典》:问官(問官)  拼音:wèn guān
审讯罪人,推问案情的官吏。《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谁想问官糊涂,只图了事,不想捶楚之下,何求不得?」《警世通言。卷三六。皂角林大王假形》:「降了三个圣旨:第一、问开封府问官追官勒停。」
《國語辭典》:人犯  拼音:rén fàn
罪犯及案情的关系人。《三国演义》第一○七回:「亦将桓范等皆下狱,然后押爽兄弟三人并一干人犯,皆斩于市曹。」《初刻拍案惊奇》卷二:「知县拿汪锡,汪锡早已逃了,做个广捕,叠成文卷,连人犯解府。」
《漢語大詞典》:讼堂(訟堂)
旧时审理诉讼案件的场所。 唐 王昌龄 《送欧阳会稽之任》诗:“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 元 王恽 《简寄庞云卿》诗:“讼堂归去早,揔是钓诗钩。” 清 赵翼 簷曝杂记·镇安民俗:“前后在任几两年,仅两坐讼堂,郡人已叹为无留狱,则简僻可知也。”
《國語辭典》:出庭  拼音:chū tíng
凡与某一诉讼案件有关系的人出席法庭,接受审问、询查等,称为「出庭」。
《漢語大詞典》:察狱(察獄)
审理狱讼案件。《孔子家语·刑政》:“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察狱,狱必三讯焉。”书·无逸“则若时,不永念厥辟” 唐 孔颖达 疏:“君人者察狱必审其虚实,然后加罪,不长念其为君之道,谓不审察虚实也。”
《國語辭典》:讼事(訟事)  拼音:sòng shì
诉讼案件。也称为「讼案」。
《漢語大詞典》:典成
亦作“ 典城 ”。 主掌诉讼案件。韩非子·难三:“不任典成之吏,不察参伍之政,不明度量,恃尽聪明,劳智虑,而以知姦,不亦无术乎?” 陈奇猷 集释引 刘师培 曰:“平折争讼谓之成。典成之吏,即主平折狱讼之吏也。”成, 王充 论衡·非韩引作“城”。
《漢語大詞典》:辩讼(辯訟)
(1).辩论,争论。礼记·曲礼上:“分争辩讼,非礼不决。”一本作“ 辨讼 ”。汉书·龚胜传:“疾言辩讼,媠慢亡状,皆不敬。”
(2).判决诉讼案件。南史·何敬容传:“出为 吴郡 太守,为政勤卹人隐,辩讼如神,视事四年,政为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