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升堂  拼音:shēng táng
1.登上厅堂。《仪礼。乡射礼》:「皆由其阶,阶下揖,升堂揖。」《三国演义》第四三回:「来日聚文武于帐下,先教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
2.旧称官吏登公堂审讯案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知县升堂,众人把上项事,说了一遍。」
3.比喻学问技艺已稍入门。《文选。孔融。荐祢衡表》:「初涉艺文,升堂睹奥。」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仲尼门徒,升堂者七十有二,颜氏居八人焉。」
《國語辭典》:升堂拜母  拼音:shēng táng bài mǔ
古时友谊深厚的人,相访时,进入后堂拜候对方母亲,表示结为通家之好。《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传》:「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國語辭典》:公庭  拼音:gōng tíng
1.宗庙的庭前。《礼记。曲礼下》:「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
2.法庭。《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郑月娥也到公庭,一个认哥哥,一个认妹子。」
《國語辭典》:法堂  拼音:fǎ táng
1.寺院中集众说法的场所,是仅次于大殿的主要建筑。法堂的布置,除佛像外,主要是在堂中设法座,供宣讲佛法之用。唐。李绅〈忆登栖霞寺峰〉诗:「香印烟火息,法堂钟磬馀。」《西游记》第七回:「汝等在此稳坐法堂,休得乱了禅位。」
2.旧称审案的公堂,即法庭。元。无名氏《盆儿鬼》第四折:「你这老儿,这是法堂上,不是你弄虚头的去处。」
《國語辭典》:见官(見官)  拼音:jiàn guān
告官、打官司。《红楼梦》第六八回:「一面说,一面大哭,拉著尤氏只要去见官。」《文明小史》第一二回:「武昌城里任你是谁,总得让他三分,现在听见当铺里管事的要同他去见官,他便一站就起,一手掸掸衣服,一手拉著那个朝奉的辫子,连说:『很好!很好!我们就一同去回大人!』」
《漢語大詞典》:府庭
衙门,公堂。 汉 王充 论衡·量知:“远而近諫,谓之諂,此则郡县之府庭所以常廓无人者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近代通谓府庭为公衙,公衙即古之公朝也。” 明 宋濂 《方愚庵墓版文》:“府庭之间,不陈杻械,革鞭悬楹间,示不妄罚。”
分類:衙门公堂
《漢語大詞典》:坐衙
谓官长坐在公堂上治事。 唐 白居易 《喜罢郡》诗:“樽前免被催迎使,枕上休闻报坐衙。” 宋 苏轼 《和子由与颜长道同游百步洪相地筑亭种柳》诗:“平明坐衙不暖席,归来闭阁闲终日。”《水浒传》第五五回:“却説 高太尉 正在殿帅坐衙,门人报道:‘ 呼延灼 收捕 梁山泊 得胜,差人报捷。’”
《國語辭典》:过堂(過堂)  拼音:guò táng
1.犯人到公堂上受审。《红楼梦》第九七回:「哥哥的事上司已经准了误杀,一过堂就要题本了,叫咱们预备赎罪的银子。」
2.佛教用语。僧众一起在斋堂用午餐。
《漢語大詞典》:郡庭
郡署的公堂。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蛮人持﹝筇竹杖﹞至 瀘 叙 间卖之……郡中有蛮判官者为之贸易。蛮判官盖郡吏。然蛮人慑服,惟其言是听。太不直则亦能羣讼于郡庭而易之。”
分類:公堂
《國語辭典》:食堂  拼音:shí táng
饭厅、饭馆。唐。柳宗元〈盩厔县新食堂记〉:「新作食堂于县内之右,始会食之也。」
《國語辭典》:当堂(當堂)  拼音:dāng táng
审理案件的公堂。《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乔太守写毕,叫押司当堂朗诵与众人听了。」《红楼梦》第六九回:「察院便批:『张华所欠贾宅之银,令其限内按数交足,其所定之亲,仍令其有力时娶回。』又传了他父亲来,当堂批准。」
《漢語大詞典》:廷辩(廷辯)
亦作“ 廷辨 ”。
(1).在朝廷上辩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魏其 鋭身为救 灌夫 ……窃出上书。立召入,具言 灌夫 醉饱事,不足诛。上然之,赐 魏其 食,曰:‘东朝廷辩之。’”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元年六月:“执政中有论不同者,臣请与之廷辨。”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二年:“既而 準 入对,帝语及 冯拯 事, 準 抗辩,帝曰:‘若廷辩,失执政之体。’”
(2).指在公堂上辩论。新唐书·李义琰传:“ 李勣 为都督,僚吏惮其威, 义琰 独敢廷辨曲直, 勣 甚礼之。”
《國語辭典》:堂事  拼音:táng shì
1.正厅祭祀祖先的事。《礼记。礼器》:「他日祭,子路与。室事交乎户,堂事交乎阶。」
2.旧称公堂的案件审理。《老残游记》第一六回:「进了大门,见出出进进人役甚多,知有堂事。」
《國語辭典》:烘堂  拼音:hōng táng
庆生、迁居等吉事,亲友出钱庆贺饮宴,满堂欢乐。宋。张纲〈西江月。易老方惊岁晚〉词:「为具随宜饾饤,烘堂不用笙箫。」
《漢語大詞典》:烘堂大笑
唐 代御史有台院、殿院、察院之分,由台院一名年资最高者主杂事,谓之“杂端”;凡公堂会食,都不谈笑,如杂端先笑,则三院之人随之大笑,谓之“烘堂”。见 唐 赵璘 因话录·徵。后因以“烘堂大笑”形容满屋的人同时大笑。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冯相 、 和相 同在中书。一日, 和 问 冯 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 冯 举左足示 和 曰:‘九百。’ 和 性褊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詬责久之。 冯 徐举右足曰:‘此亦九百。’於是烘堂大笑。”
《國語辭典》:堂鼓  拼音:táng gǔ
1.古代官衙公堂上所设置的鼓。击鼓以聚散群众,或申报紧急公务。《醒世姻缘传》第一二回:「击了三下堂鼓,那些六房衙役渐渐齐拢来。」
2.乐器名,打击乐器。是指中国传统乐器中的大堂鼓(大鼓)、小堂鼓(小鼓),是使用最频繁的打击乐器,其地位与日本太鼓、韩国太极鼓相当。以木为框,形圆鼓腹,两面蒙牛皮。演奏时置于木架上,以鼓槌敲击。常用于戏曲乐队和一般民间节庆、庙会乐曲的演奏。鼓身外观颜色多为红色,少数是黑色、木材色。古代更被使用在宫廷宴会、升堂、报晨昏、战争。
《漢語大詞典》:理对(理對)
公堂对质。后汉书·文苑传下·郦炎:“妻始产而惊死,妻家讼之,收繫狱。 炎 病不能理对。 熹平 六年,遂死狱中。”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今后两学士人,因事到官,合行理对;或因干连,合行追证。” 宋 洪迈 《夷坚支志甲·舒嫩四》:“﹝ 黄中立 ﹞临病篤,言为黄衣卒来追,理对 九疑 醮事,随语而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