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矛盾  拼音:máo dùn
1.矛、盾,武器名,古代两种功用不同的兵器。相传有一人卖矛和盾,誇他的盾最坚固,任何东西都戳不破。后来又誇他的矛最锐利,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一人问他若拿他的矛来刺他的盾会如何,他却回答不出来。典出《韩非子。难势》。后比喻言语行为自相抵触。如:「自相矛盾」。也作「矛楯」。
2.理则学上指不可同为真,亦不可同为假的概念或命题。
《漢語大詞典》:矛楯
亦作“ 矛盾 ”。 韩非子·难一:“ 楚 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矛楯(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互不相容。魏书·李业兴传:“ 异 曰:‘圆方之説,经典无文,何怪於方?’ 业兴 曰:‘圆方之言,出处甚明,卿自不见。见卿録 梁 主《孝经义》亦云上圆下方,卿言岂非自相矛楯?’” 唐 刘知几 史通·浮词:“今之记事也则不然,或隔卷异篇,遽相矛盾;或连行接句,顿成乖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曹唐:“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矛楯之极,则是非锋起。”
《國語辭典》:断案(斷案)  拼音:duàn àn
1.判决案件。元。李直夫《虎头牌》第四折:「今日个将断案从头说破,方知道忠和孝元自相成。」
2.由前提引出的推断。也称为「结论」。
《漢語大詞典》:同一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
《國語辭典》:矛盾律  拼音:máo dùn lǜ
理则学上指既已肯定一事物,不能同时又否定它,若已否定它,也不得同时又肯定,即不能同时肯定又否定一事物。也称「不矛盾律」。
《漢語大詞典》:形式逻辑(形式邏輯)
关于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要思维形式和研究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思维规律是形式逻辑的内容。
《漢語大詞典》:断按(斷按)
形式逻辑三段论法中的结论。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近人或谓 印度 三支,即是 欧洲 三段。所云宗者,当彼断按;所云因者,当彼小前提;所云同喻之喻体者,当彼大前提。”
《漢語大詞典》:充足理由律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则之一。提出或证明一个命题,都必须有能够表明它何以真实的理由。证明要求论据必须真实,并且从论据可以推出论题,这就是充足理由律的具体运用。
《國語辭典》:传统逻辑(傳統邏輯)  拼音:chuán tǒng luó jí
十九世纪中叶以前的逻辑,以亚里士多德所创的三段论證为主。相对于现代逻辑。也称为「古典逻辑」。
《國語辭典》:排中律  拼音:pái zhōng lǜ
形式逻辑思考三大原理之一,谓一事物在真与假两个判断中,不是真便是假,不是假便是真,不能有中间情况。此律原为西方理则思想之基础。唯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有直观派逻辑及三值多值逻辑兴,均不以此律为是。且證之于量子物理学,则此律不可用,必以三值逻辑方可。
《漢語大詞典》:三段论式(三段論式)
逻辑名词。也叫三段论、三段论法。形式逻辑间接推理的基本形式,由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部分组成,故称。如:“凡金属都能导电”(大前提),“铜是金属”(小前提),“所以铜能导电”(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