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忌讳(忌諱)
(1).指先王的死日和名字。周礼·春官·小史:“若有事,则詔王之忌讳。”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先王死日为忌,名为讳。”
(2).避忌;顾忌。老子:“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唐 白居易 《初授拾遗》诗:“天子方从諫,朝廷无忌讳。”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九:“ 沈约 在 萧齐 修宋书, 永光 以后,皆其笔也。故於 宋 齐 革易之际,不得不多所忌讳。” 李准 《两代人》:“只要是党要我作的工作,我就去作,谁也阻拦不住我。我才不忌讳他哩!”
(3).因风俗习惯或迷信,禁忌某些认为不吉利的话和事。 汉 王充 论衡·四讳:“夫忌讳非一,必託之神怪。”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三:“今人不达,畏死畏祸,百种忌讳。”红楼梦第二八回:“ 黛玉 啐道:‘大清早起“死”呀“活”的,也不忌讳。’” 鲁迅 《徬徨·祝福》:“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的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
(4).醋的别称。《恨海》第四回:“ 五姐儿 又端了一个碗进来道:‘小姐胃口不好,加上点忌讳吧!’”
《漢語大詞典》:避讳(避諱)
(1).回避;避忌。《淮南子·要略》:“故言道而不明终始,则不知所倣依;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 唐 张鷟 游仙窟:“下官起,諮请曰:‘ 十娘 有一思事,亦拟申论,犹自不敢即道,请五嫂处分。’五嫂曰:‘但道不须避讳。’”《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 小鸦儿 也不消查考, 晁大舍 也不消掩藏, 唐氏 也不用避讳。”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三二章:“既然是朋友,说话也就没有啥的避讳。”
(2).谓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 桓公 名 白 ,博有五皓之称; 厉王 名 长 ,琴有修短之目。”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而 唐 冯宿 父名 子华 ,及出为 华州 刺史,乃以避讳不拜。” 郭沫若 《蒲剑集·屈原考》:“ 始皇 名 政 ,别人一定要避讳。”
(3).修辞学上辞格之一。说话时遇有触犯忌讳的事物,不直说该事该物,而用旁的话来委婉地表述。
《漢語大詞典》:避诎(避詘)
犹避忌。 宋 苏舜钦 《内园使连州刺史知代州刘公墓志》:“性忠鯁嫉邪,喜评刺,无所避詘,当涂忌之,故官不大进。”
分類:避忌
《漢語大詞典》:回避(迴避)
(1).避忌,顾忌。汉书·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南史·颜竣传:“ 竣 諫争恳切,并无所回避。”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逸文:“ 景祐 中 范文正公 知 开封府 ,忠亮讜直,言无回避,左右不便。”
(2).躲避;避让。 唐 韩偓 《即目》诗:“宦途弃掷须甘分,回避红尘是所长。” 宋 苏轼 《行香子·秋兴》词:“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水浒传》第三四回:“城上弩箭如雨点般射将下来。 秦明 只得回避。”
(3). 清 代科举考试时为防考场内官员作弊而设的制度。如 顺治 时规定,凡乡、会试主考、总裁、同考官的子弟,不许入场,谓之回避。
(4).旧时防止官吏徇情的制度。例如一般文官不得任本籍或原籍职务,亲属在同一地区或同一机构任职者,则较低级之人员应回避,予以改调。
(5).法律用语。指司法人员由于对本案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而不参加该案的侦察、审判等活动。
(1).顾忌。东观汉记·桓典传:“﹝ 桓典 ﹞为御史,是时宦者执政, 典 无所迴避。”北史·安颉传:“﹝ 安頡 ﹞为内侍长,令察举百僚,纠刺姦慝,无所廻避。”旧唐书·薛登传:“ 谦光 将加弹奏,或请寝之, 谦光 曰:‘宪臺理冤滞,何所迴避,朝弹暮黜,亦可矣。’”
(2).避让;躲开。《敦煌变文集·难佗出家缘起》:“便即将身且迴避,心中不愿见如来。” 明 沈璟 《义侠记·除凶》:“正是路狭难迴避,官差不自由。” 李準 《不能走那条路》:“ 张拴 好像故意回避的样子,急忙拐到高粱地里。”
(3).特指避离尘世。文选·范晔〈逸民传论〉:“或隐居以求其志,或迴避以全其道。” 李善 注引论语:“贤者避世,其次避地。”
(4).特指封建礼教规定:非至亲男女避不见面。《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忽报故人 叶涛 特来问疾,夫人迴避。”红楼梦第一一七回:“小婶子也是旧亲,不用迴避了。”
(5).特指封建等级制度规定:遇尊长,须避开以示恭敬。 明 刘元卿 《贤奕编·方正》:“ 魏文靖公 驥 ,直道自持, 正统 初任吏部侍郎。时 王振 怙宠,每出,虽部堂尊官亦歛舆迴避。”《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将军﹞喝问:‘西边坐着的是谁?怎么不迴避我?’”
(6).避讳。 宋 岳珂 愧郯录·旧讳训名:“ 太宗 旧讳自 大中祥符 二年六月二十四日詔中外文字有与二字相连及音同者,并令迴避。”续资治通鉴·宋宁宗嘉定六年:“ 金 主旧名 珣 , 泰和 中,改赐名 从嘉 ,庚午,復旧名。詔:‘前所更名二字,自今不须迴避。’”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避孔子讳:“ 雍正 三年,奉上諭, 孔子 圣讳,理应迴避。”
(7).古代防止官员徇私的制度。一般规定文官不得任本籍或原籍职务,亲属在同一地区任职者,则职位低者应予改调。 清 赵翼 陔馀丛考·亲族回避:“亲族迴避,起於 后汉 ,已见《蔡邕传》。”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南史·傅隆传:‘迁尚书左丞,以族弟 亮 为僕射,緦服不得相临,徙太子率更令。’按此即今之迴避。”
(8). 清 代科举考试时为防止主考官作弊的制度。凡乡试、会试,主考官亲属弟子,不许入试。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 道光 丁未会试, 山东 孔庆瑚 为同考官, 孔氏 宗族应迴避者数十人。”参阅 清 赵翼 簷曝杂记·辛巳殿试
(9).法律用语。指司法人员由于对某案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而不参加该案的侦察、检察、审判等活动。
《漢語大詞典》:无忌(無忌)
(1).不猜忌。左传·定公二年:“ 桐 叛 楚 。 吴子 使 舒鳩氏 诱 楚 人曰:‘以师临我,我伐 桐 ,为我使之无忌。’” 孔颖达 疏:“为我之畏 楚 形状,使 楚 人无復防忌於我也。”三国志·蜀志·吕凯传:“今 诸葛丞相 英才挺出,深覩未萌,受遗託孤,翊赞季兴,与众无忌,録功忘瑕。”
(2).无所忌惮。 晋 左思 《魏都赋》:“樵苏往而无忌,即鹿纵而匪禁。” 清 孙枝蔚 《邗上酬赠施尚白督学二十韵》:“对酒吾无忌,论文愧见知。” 邹韬奋 《大刀吓敌声中的空军幻影》:“何以一遇‘对外’,便只有敌人的飞机在天空横行无忌呢?”
(3).不必避忌;没有忌讳。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渍麴法﹞其糠瀋杂用,一切无忌。”如:童言无忌。
《漢語大詞典》:直笔(直筆)
指史官据事直书,无所避忌。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若苟讳国恶,纤芥不贬,则 董狐 无贵於直笔, 贾谊 将受讥於《过秦》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奸慝惩戒,实良史之直笔。” 唐 刘知几 史通·曲笔:“古来唯闻以直笔见诛,不闻以曲词获罪。” 宋 秦观 《司马迁》诗:“高辞振幽光,直笔诛隐恶,驰骋数千载,贯穿百家作。” 清 赵翼 《廿二史札记》卷二九:“按 宋濂 等修史时, 刘基 等方同在朝,而其先仕於 元 之处,直书不讳,此亦为直笔。” 柳亚子 《为微光出版社题壁》诗:“直笔自应存正义,谦辞何意托微光。”
《漢語大詞典》:回护(迴護)
(1).袒护、庇护。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古人是则曰是,非则曰非,明白正直,曾何回护。”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非民风:“上下不相回护,甲第不相朋党。”《西湖佳话·南屏醉迹》:“长老道:‘ 济公 应承了,必有个主意,他怎好骗我?今睡不起,想是多吃几杯,且待他醒来,再作道理。’监寺见长老回护,不敢再言。” 叶圣陶 《这也是一个人》:“隔几天,她父亲来了,是她公公叫他来的……但是她仗着主母的回护,没有跟她父亲同走。”
(2).指辩护。 元 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你倒来替他回护。触恼我心。”《金瓶梅词话》第五八回:“你进去对她妈説,教他快收拾一答儿来,俺就与你,替他回护两句言语儿,爹就罢了。” 清 龚自珍 《最录禅源诸诠》:“有议之者乎? 有明 天台 宗 藕益大师 於所著閲藏知津中,摘其名句而致詰之,所詰良是,无可回护者。”
(3).回避,避忌。明史·刘翊传:“ 翊 性疎直,自以宫僚旧臣,遇事无所回护。”
(1).匡护,救助保护。 唐 无名氏 《炀帝开河记》:“既达 睢阳 界,有濠寨使 陈伯恭 言:此河道若取直路,径穿透 睢阳 城,如要迴护,即取令旨。 叔谋 怒其言迴护,令推出腰斩。”
(2).回环保护。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闽游日记前:“抵其麓,一尾横曳,迴护洞门。”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厅之前面、右翼、背面右三分之二,均有广廊回护。”
(3).庇护;袒护。《英烈传》第四八回:“那人叫声:‘多谢迴护,明日店中相谢。’”《官场现形记》第四八回:“倘若大人再要迴护他三人,将来一定两败俱伤,於大人反为无益。” 叶圣陶 《一个小浪花》:“老太太下不来判断,只是依照老习惯回护她的儿子。”
《漢語大詞典》:生冷
(1).生的或冷的食物。 晋 王献之 《杂帖》:“妄近生冷,体气顿至此,令人絶叹。”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孙太仆:“ 彭 谓家人曰:‘尔曹谨识之,是年勿进吾生冷。’”
(2).散发出冷气。 唐 崔损 《秋霜赋》:“沾翠幕而生冷,冻朱旗而自脆。”
(3).喻指本该避忌的人与事。《新华文摘》1981年第9期:“这几天,一些人高兴得出了圈,这话也不忌生冷了,到处议论纷纷。”
《漢語大詞典》:避忌
(1).顾忌和回避。后汉书·马武传:“ 武 为人嗜酒,阔达敢言,时醉在御前面折同列,言其短长,无所避忌。”《初刻拍案惊奇》卷五:“ 刘生 想着 李老 之言,广取财贿,毫无避忌。”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九章:“她们也不认得 周祺 ,却知道他是工作队的,说话还有些避忌。”
(2).指禁忌。 鲁迅 《花边文学·奇怪》:“ 非洲 有一种土人,男女的避忌严得很,连女婿遇见丈母娘,也得伏在地上,而且还不够,必须将脸埋进土里去。”
(3).迷信谓避开凶忌之日。 汉 王充 论衡·讥日:“如鬼神审有知,与人无异,则祭不宜择日;如无知也,不能饮食,虽择日避忌,其何补益?” 汉 王充 论衡·讥日:“櫛用木,沐用水,水与木俱五行也,用木不避忌,用水独择日;如以水尊於木,则诸用水者宜皆择日。”
《漢語大詞典》:宣淫
亦作“ 宣婬 ”。 公然淫乱,毫无避忌。左传·宣公九年:“ 洩冶 諫曰:‘公卿宣淫,民无效焉。’” 杜预 注:“宣,示也。” 汉 仲长统 《昌言·理乱》:“君臣宣淫,上下同恶。”《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陈灵公 宣婬於朝, 泄冶 正諫而杀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不敢瞒大人,这事有个委曲。非孟浪男女宣淫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习技》:“是何异于入狐狸之空,舍宣淫而外,一无事事者乎?”
《漢語大詞典》:禁忌
(1).忌讳;避忌的事物。 汉 王符 潜夫论·忠贵:“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令名,惧门之不坚而为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尔。”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后汉书·郎顗传:“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 唐 苏拯 《明禁忌》诗:“阴阳家有书,卜筑多禁忌。” 鲁迅 《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看一本旧历本,写着‘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梁’,就知道先前是有这么多的禁忌。”
(2).谓因摄养而避免食用某种食品或药物。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养生:“若其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气息,均适寒暄,禁忌食饮,将饵药物,遂其所稟,不为夭折者,吾无间然。” 唐 李翱 《韩吏部行状》:“某疎愚,食不择禁忌,位为侍郎,年出伯兄十五岁矣。”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一》:“无信庸医谬方,妄以异功木香等散投之,守禁忌,节起居,慎调护,谨饮食,即凶亦有变为吉者。”
(3).指禁令戒条。后汉书·蔡邕传:“至是復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后汉书·杨终传:“ 汉 兴,诸侯王不力教诲,多触禁忌。”
(4).谓禁止。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这一月来,我的投稿已被封锁,即无聊之文字,亦在禁忌中。”
《漢語大詞典》:避回(避迴)
亦作“ 避迴 ”。 回避;避忌。汉书·酷吏传·王温舒:“稍迁至 广平 都尉,择郡中豪敢往吏十餘人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此人虽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回,夷之,亦灭宗。” 颜师古 注:“避回,谓不尽意捕击也。” 三国 蜀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斩断》:“期会不到,闻鼓不行,乘宽自留,避迴自止,初近后远,唤名不应,车甲不具,兵器不备,此为轻军,轻军者斩。” 章炳麟 《致袁世凯书》:“曩者 孙公 草创 金陵 ,纲纪未具,政事小有凌乱;其於 炳麟 ,又有同义肺府之亲,然犹奋笔弹射,无所避回。”
分類:回避避忌
《漢語大詞典》:八病
谓作诗在声律上应当避忌的八种弊病。 南 齐 永明 中 沈约 等倡声病说,至 唐 始有八病的名目, 宋 人更加以发挥。八病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一说,句首二字不得并是平声。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间细,有似蜂腰。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间粗,有似鹤膝(近人从 宋 蔡宽夫 说,以为五字中首尾皆浊音而中一字清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者为鹤膝)。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著“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中有“月”字,不得更著“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纽的字。正纽一名小纽,即以“壬”、“衽”、“任”、“入”为一纽,五言一句中已有“壬”字,不得更著“衽”、“任”、“入”字,致犯四声相纽之病,八病说原为研讨声韵和协变化,对律诗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其弊病在于刻意追求形式,雕琢繁琐,反而束缚了诗歌内容的表达。参阅 宋 梅尧臣 《续金针诗格》、 清 纪昀 《沈氏四声考》下。
《漢語大詞典》:避隐(避隱)
(1).遮蔽;隐蔽。史记·大宛列传论:“《禹本纪》言: 河 出 崑崙 。 崑崙 其高二千五百餘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 宋 叶适 《宿觉庵记》:“稍种竹树,有所避隐出没,以为风雨晦明之地。”
(2).避世隐居。后汉书·陈寔传:“后令復召为吏,乃避隐 阳城山 中。” 三国 魏 曹植 《夏禹赞》:“避隐 商山 ,示不敢莅,诸侯向己,乃奉天秩。” 元 袁桷 《安先生墓表》:“素多疾,尝避隐 封龙山 ,然卒不得年。”
(3).回避躲藏。 宋 洪迈 《夷坚支志景·黄陂丞》:“县宰 建昌 李德叟 率主簿尉偕视之,二妇了不避隐。”
(4).避忌隐瞒。 明 卢象升 《特举俸深贤能道臣疏》:“臣所言所行,有费商榷者,本官无不直披心胸,未尝瞻顾避隐。”
《漢語大詞典》:四离(四離)
(1).作诗的四种避忌。 唐 皎然 诗式·诗有四离:“虽期道情而离深僻;虽用经史而离书生;虽尚高逸而离迂远;虽欲飞动而离轻浮。”
(2).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前一天的合称。详“ 四离四絶 ”。
《漢語大詞典》:四离四绝(四離四絶)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前一天合称“四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合称“四絶”。旧时星相术士以为忌日。 清 允禄 等《协纪辨方书·义例四·四离四绝》:“《玉门经》曰:‘离者,阴阳分至前一辰也。谓建卯之月阳气出阴气入,建子之月阴气降阳气升,建酉之月阴气出阳气入,建午之月阳气降阴气升。故先一日为四离辰也。’ 李鼎祚 曰:‘此日忌出行征伐。’ 曹震圭 曰:‘四离者,冬至前一日水离,夏至前一日火离,春分前一日阳体分而木亦离也,秋分前一日阴体分而金亦离也。故名曰四离。’《玉门经》曰:‘四絶者,四立前一辰也。’ 李鼎祚 曰:‘此日忌出军远行。’ 曹震圭 曰:‘立春木旺水絶,立夏火旺木絶,立秋金旺土絶,立冬水旺金絶。故先一日为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