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登场(登場)  拼音:dēng cháng
1.登临舞台。引申为上场。《红楼梦》第一回:「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七。臆论。立志》:「有某公子最爱度曲,每登场,必妆束小旦,惊艳绝人,观者赞服。」
2.临考场。唐。柳宗元〈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登场应对、刺缪经旨,不可以言乎学。」
3.当时、当场。《水浒传》第一二回:「差两员相官,带了仵作行人,监押杨志并众邻舍一干人犯,都来天汉州桥边,登场检验了,叠成文案。」
4.五谷成熟。宋。孔平仲 禾熟诗:「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明史。卷六三。乐志三》:「勤树艺,岁年丰穰,九十月禾黍登场。」
《國語辭典》:家门(家門)  拼音:jiā mén
1.家族。《陈书。卷二一。萧允传》:「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
2.古称卿大夫之家。《左传。昭公三年》:「政在家门,民无所依。」
3.称自己的家庭。《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4.住家的大门。《儒林外史》第四十四回:「他家就在余家巷。进了家门,他同胞的兄弟出来接著。」
5.门第、家声。《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捉季布传文》:「本来事主誇忠赤,变为不孝辱家门。」
6.传奇戏的开场白。内容说明戏情大意或戏中人物家世。
《國語辭典》:虚下(虛下)  拼音:xū xià
戏剧中指演员暂时退场,后再次出场表演。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魂旦虚下)(窦天章做醒科云)好是奇怪也。」元。无名氏《符金锭》第二折:「(正旦云)既然这等呵,我去看一看便知分晓也。父亲、母亲你少待。我看兄弟去也。(虚下)」
《漢語大詞典》:傍白
戏剧艺术表演方法之一。角色背着同台其他剧中人而对观众直接说的话。 阿英 《敌后日记摘抄》:“读 刘因 同志四剧本尽,取材很现实,且能有多样性,惟喜用长篇独白与傍白,似受 莫里哀 影响甚深。”
《國語辭典》:笑剧(笑劇)  拼音:xiào jù
这一类戏剧最原始粗糙的型式是Slap-stick,原义是剖开的棍子打起来会响。故戏中大部分是通俗、誇张的滑稽动作,并充满跌打翻滚的动作,是最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戏剧。
《國語辭典》:角色  拼音:jué sè
1.戏剧中演员所扮演的剧中人物。有主角、配角之分。也作「脚色」。
2.一个人在团体中,依其地位所担负的责任或所表现的行为。
《國語辭典》:台词(臺詞)  拼音:tái cí
演戏时演员的说白。包括对白、独白、旁白。如:「他上台后,一紧张,就把台词给忘了。」
《國語辭典》:叫头(叫頭)  拼音:jiào tou
一种传统戏曲的锣经。多用于剧中人物情绪悲伤、愤怒,高声呼号或控诉时。分为单叫头、双叫头和三叫头。一般使用单叫头,情绪特别激昂时则用双叫头或三叫头。
《國語辭典》:戏装(戲裝)  拼音:xì zhuāng
演员表演时所穿戴的衣服和靴、帽等。也称为「戏衣」。
《國語辭典》:圆场(圓場)  拼音:yuán chǎng
1.为打破僵局而居中协调或提出办法。如:「还好他及时出来打圆场,免除了一场纷争。」
2.戏曲表演时剧中人在舞台上按规定的圆形路线绕行,称为「圆场」。一般表示地点的转换,而根据路线的长短和方向,又可分为大圆场、小圆场、正圆场、反圆场等。
《國語辭典》:有声电影(有聲電影)  拼音:yǒu shēng diàn yǐng
能发声的电影。最初的电影是默片,直到西元一九二七年由于光电管的发明,使电影得以利用光电管及辉光管记录音波于电影软片,映演时能放出原来的声音。第一部有声电影是美国的爵士歌王,此后全世界掀起有声电影的狂潮。到了一九二九年,无声电影的时代终于结束。
《國語辭典》:外呈答  拼音:wài chéng dá
戏剧上指角色以外的人对剧中人语加插的答话。元。刘唐卿《降桑椹》第一折:「〔王伴哥拿酒壶科云〕众位长者请酒了。罢罢罢,我嘴对嘴吃罢。〔外呈答云〕不像样!得也么!」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二折:「〔唱〕他道是马前剑扑手有三十解。〔外呈答云〕好唱也!好唱也!」
《漢語大詞典》:下场诗(下場詩)
剧中人物下场时所念的诗, 明 传奇一般用五、七言绝句。内容多概括剧情大要,给人以启发或引人思考。如《琵琶记·蔡宅祝寿》的下场诗为:“逢时对酒合高歌,须信人生能几何?万两黄金未为宝,一家安乐值钱多。”
《國語辭典》:定场诗(定場詩)  拼音:dìng cháng shī
传统戏曲中的表演程式。指剧中主要角色第一次上场念完引子后所念的诗。通常是七言体的四句诗,内容多介绍剧中特定情境。
《國語辭典》:驴皮影(驢皮影)  拼音:lǘ pí yǐng
以纸或皮制成人物剪影,藉灯光投影在布幕上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参见「皮影戏」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