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理会(理會)  拼音:lǐ huì
1.道理相合,见解一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时人以谓山涛不学孙、吴,而闇与之理会。」唐。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2.评理、理论。《水浒传》第四九回:「两个便拔步出门,指著庄上骂道:『你赖我大虫,和你官司里去理会。』」《醒世恒言。卷二七。李玉英狱中讼冤》:「那焦氏也不起身,反骂道:『这贱人!你把死来诈我么?且到明日与你理会。』」
3.料理、处置。《水浒传》第二回:「如若强人自来,都是我来理会。」《元曲选。盆儿鬼。第一折》:「你且睡去,有人来投宿,我自理会。」
4.办法、主意。《水浒传》第一三回:「夫人不必挂心,世杰自有理会。」《醒世恒言。卷三六。蔡瑞虹忍辱报仇》:「瑞虹又不则声,朱源到没个理会,只得自斟自饮。」
5.理解、领会。宋。苏轼〈答张嘉父〉:「此书自有妙用,学者罕能理会。」《大宋宣和遗事。亨集》:「天子是甚般聪俊,何事不理会?」
6.关心、在意。《三国演义》第五七回:「统到耒阳县,不理政事,终日饮酒为乐;一应钱粮词讼,并不理会。」《红楼梦》第六七回:「这些东西,我们小时候倒不理会,如今看见,真是新鲜物儿了。」
7.理睬、答理。《西游记》第二三回:「师父!这娘子告诵你话,你怎么佯佯不睬?好道也做个理会是。」《初刻拍案惊奇》卷二:「那乌龟分毫不知一个情由,劈地价来,没做理会,口里乱嚷。」
8.知道。《红楼梦》第七一回:「鸳鸯又不曾有个作伴的,也不曾提灯笼,独自一个,脚步又轻,所以该班的人皆不理会。」
《漢語大詞典》:讼理(訟理)
(1).谓断案公平,无冤案。汉书·循吏传序:“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 颜师古 注:“讼理,言所讼见理而无冤滞也。”
(2).控诉,诉讼。魏书·恩倖传·茹皓:“其父因 皓 讼理旧勋,先除 兖州 阳平 太守,赐以子爵。” 唐 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或传 嵩 有田在 亳 宋 间,武人夺而有之, 嵩 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成仙:“辰后, 成 往访 周 ,始知入城讼理。”
《國語辭典》:泣诉(泣訴)  拼音:qì sù
哭著诉说、控诉。如:「箫声悠扬,彷佛在泣诉一段凄美的故事。」「受害者泣诉著凶手的罪行。」宋。沈作哲《寓简》卷一○:「明皇时,番胡入见,伶人讥其貌,不能堪,相与泣诉于上前。」
《漢語大詞典》:申控
谓向上申述、控诉。魏书·夏侯道迁传:“比在 寿春 ,遭 韦纘 之酷,申控无所,致此猖狂。”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款犯》:“地方果有元憝豪棍,聚结党羽,肆行骗害,小民畏怯,不敢申控。”
《漢語大詞典》:亲告(親告)
(1).天子亲自祭告。孔丛子·巡守:“天子将廵守,必先告於祖禰,命史告羣庙及社稷、圻内名山大川。告者七日而徧。亲告用牲,史告用币。”
(2).被害人亲自提出控诉。《清律·户律·户役》“凡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原注:“须祖父母、父母亲告乃坐。”
《國語辭典》:叫头(叫頭)  拼音:jiào tou
一种传统戏曲的锣经。多用于剧中人物情绪悲伤、愤怒,高声呼号或控诉时。分为单叫头、双叫头和三叫头。一般使用单叫头,情绪特别激昂时则用双叫头或三叫头。
《國語辭典》:哭诉(哭訴)  拼音:kū sù
哭著诉说。《三国演义》第一三回:「那人来见天子,乃国戚董承也。帝哭诉前事。」《文明小史》第二回:「不料店小二因他父亲被打,奔到地保家中哭诉。」
《漢語大詞典》:诉列(訴列)
诉说,控诉。旧唐书·李杰传:“ 开元 初,为 河南 尹。 杰 既勤於听理,每有诉列,虽衢路当食,无废处断。由是官无留事,人吏爱之。”
分類:诉说控诉
《国语辞典》:击鼓申冤(击鼓申冤)  拼音:jí gǔ shēn yuān
古时上衙门控诉冤情。如同今日上法院的「按铃申告」。如:「古时百姓受到重大冤屈,往往会上衙门击鼓申冤,以求公平裁决。」
《国语辞典》:大肠告小肠(大肠告小肠)  拼音:dà cháng gào xiǎo cháng
大小肠子一起咕噜咕噜叫,像在互相控诉一样。比喻非常饥饿。如:「你再不买餐点回来,我已经大肠告小肠,支持不下去。」
《國語辭典》:反咬  拼音:fǎn yǎo
1.还被咬一口。如:「他原想拿棒子打那只大狼狗,没想到却被它反咬了一口。」
2.被控告的人反而诬赖检举人或控告人。《老残游记》第一九回:「『拿奸拿双』,拿不住双,反咬一口,就受不得了。」
《漢語大詞典》:口诉
口头控诉。例如:代录口诉。
分類:口头控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