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文章
(1).错杂的色彩或花纹。墨子·非乐上:“是故 子墨子 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鏤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后汉书·张衡传:“文章焕以粲烂兮,美纷紜以从风。” 宋 梅尧臣 《赋孔雀送魏生》诗:“一身粲烂文章多,引声笙竽奈远何。” 清 纳兰性德 《五色蝴蝶赋》:“矧綵翼之有斐兮,备文章之自然。” 徐迟 《精神分析》:“可是这匹畜生的身上,金舆错衡,黼黻文章。”
(2).礼乐制度。礼记·大传:“考文章,改正朔。” 郑玄 注:“文章,礼法也。” 孙希旦 集解:“文章,谓礼乐制度。”论语·泰伯:“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朱熹 集注:“文章,礼乐法度也。” 唐 韩愈 《读〈礼仪〉》:“於是 孔子 曰‘吾从 周 ’,谓其文章之盛也。” 严复 《原强》:“其法令文章之事,歷变而愈繁。”
(3).指车服旌旗等。古代于其上加彩饰以区别尊卑贵贱。左传·隐公五年:“昭文章,明贵贱。” 杜预 注:“车服旌旗。”《孔子家语·问礼》:“既有成事,然后治其雕鏤、文章、黼黻,以别尊卑上下之等。”
(4).文字。 汉 崔瑗 《草书势》:“书契之兴,始自 頡皇 ,写彼鸟跡,以定文章。”后汉书·董卓传:“又钱无轮廓文章,不便使用。”
(5).文辞或独立成篇的文字。史记·儒林列传序:“臣谨案詔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后汉书·延笃传:“能著文章,有名京师。” 唐 杜甫 《偶题》诗:“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宋 张元干 《陇头泉》词:“视文章,真成小技,要知吾道称尊。” 郭沫若 《蒲剑集·革命诗人屈原》:“人类最初,只有言语,没有文字,到了有文字的发明,才开始用文字纪录言语,便成为所谓文章。”
(6).特指文学作品。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则确然以文章之事,当具辞义,且有华饰,如文綉矣……然后来不用,但书文章,今通称文学。”
(7).才学。后汉书·韩棱传:“ 肃宗 尝赐诸尚书剑,唯此三人特以寳剑…… 寿 明达有文章,故得汉文。”汉文,宝剑名。 唐 韩愈 《苗氏墓志铭》:“夫人年若干,嫁 河南 法曹 卢府君 ,讳 貽 ,有文章德行。”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少师佯狂》:“时僧 云辨 ,能俗讲,有文章,敏於应对。”
(8).曲折隐晦的含义或情节。红楼梦第十九回:“ 寳玉 听这话里有文章,不觉吃了一惊。”《官场现形记》第三五回:“ 阎二 先生听到‘报效’二字,便晓得其中另有文章。”
(9).指主意或点子。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二回:“ 康顺风 高兴地拍手说:‘哈哈!还是老兄肚子里文章多,就照这办!’”
《漢語大詞典》:主张(主張)
(1).主宰;作主。庄子·天运:“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於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九:“我非天王,南岳神也,主张此地,汝何相侮?”红楼梦第三二回:“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
(2).见解;主意。 唐 韩愈 《送穷文》:“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水浒传》第六四回:“寨中头领主张不定,请兄长军师早早收兵回来,且解山寨之难。” 清 李渔 《玉搔头·讯玉》:“母亲不要多虑,孩儿自有主张。”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五:“这些不消说都是他的主张。”
(3).提倡,扶持。 宋 欧阳修 《跋李翰林昌武书》:“嚮时 苏 梅 二子,以天下两穷人主张斯道,一时士人倾想其风采,奔走不暇。”宋史·隐逸传·徐中行:“富贵易得,名节难守。愿安时处顺,主张世道。” 鲁迅 《二心集·夏娃日记〉小引》:“ 美国 已成了产业主义的社会,个性都得铸在一个模子里,不再能主张自我了。”
(4).引申为接济。 明 高明 《琵琶记·义仓赈济》:“望相公可怜见,主张些粮米,与奴家救济公婆之命。”
(5).筹办。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散序:“其有 何士参 者,为之酋帅,尤善主张筵席。凡今年纔过关宴, 士参 已备来年游宴之费,繇是四海之内,水陆之珍,靡不毕备。”
(6).犹支撑。《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却又不知 李 参军如何便这般惊恐,连身子多主张不住,只是个颤抖抖的。”《三国演义》第三二回:“ 张辽 乘势掩杀, 袁尚 不能主张,急急引军奔回 冀州 。”
《漢語大詞典》:道眼
(1).佛教语。指能洞察一切,辨别真妄的眼力。《敦煌变文汇录·维摩诘经问疾品变文》:“必使天龙开道眼,教伊八部悟深因。” 宋 苏轼 《与王定国书》:“粉白黛緑者,俱是火宅中狐狸射干之流,愿公以道眼照破。”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一:“今此幅得 李唐 法,世人以肉眼观之,则无足取也。若以道眼观之,则形不足而意有餘矣。” 易宗夔 《新世说·巧艺》:“具道眼者,必有以教我。”
(2).旷野中行人踩出来的小路。 刘白羽 《一个温暖的雪夜》:“开头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后来风雪又下得漫天漫地,不知道什么时候一离开道眼,我们就在荒草甸子里转游开了。”
(3).办法;主意。 端木蕻良 《科尔沁旗草原》十八:“你的道眼比我多,快快想个好法子,把 大山 那小子烟消火灭。” 曲波 《林海雪原》十三:“快把你的道眼拿出来呀!留在肚子里叫它生小崽呀!”
(4).指达到目的的途径。 梁斌 《播火记》二一:“你天不怕地不怕,连我也不看在眼里。道眼儿越走越窄,窄到挤不过身子去了。”
(5).言外之意。 管桦 《小英雄雨来》一:“ 雨来 听出 铁头 话里面有道眼,就折转身,朝着河沿跑。”
《漢語大詞典》:理会(理會)
(1).道理相合;见解一致。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识鉴:“时人以谓 山涛 不学 孙 吴 ,而闇与之理会; 王夷甫 亦叹云:‘公闇与道合。’” 南朝 梁 何逊 《穷乌赋》:“虽有知於理会,终失悟於心机。” 唐 韦应物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2).理解;领会。 宋 苏轼 《答张嘉父》:“此书自有妙用,学者罕能理会。” 明 高攀龙 《讲义·颜渊喟然叹》:“此章书向来为註中高坚……一句所疑,更理会不来。” 叶圣陶 《火灾·祖母的心》:“对于祖母的愤愤的话语,他没有听见,即使听见也不能理会。”
(3).评理;理论。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水阳陆医》:“﹝ 陆阳 ﹞煮小茈胡汤以来……﹝妇﹞才下咽,吐泻交作,妇遂委顿,犹呼云:‘ 陆助教 ,与汝地狱下理会!’语罢而絶。”《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 玉英 ﹞兀自呜呜而哭。那 焦氏 也不起身,反駡道:‘这贱人!你把死来诈我么?且到明日与你理会。’”《水浒传》第四九回:“你赖我大虫,和你官司里去理会。”
(4).指控诉,申诉。《剪灯新话·永州野庙记》:“吏曰:‘日间投状,理会何事?’”
(5).料理。 元 无名氏 《盆儿鬼》第一折:“你且睡去,有人来投宿,我自理会。”《三国演义》第四六回:“ 周瑜 正理会进兵之事,忽报…… 蔡和 蔡中 ,特来投降。” 叶紫 《丰收》六:“儿子整天地不在家里,一切都要 云普叔 自己去理会。”
(6).注意;理睬。朱子语类卷一三二:“近世如 汪端明 专理会民,如 辛幼安 却是专理会兵,不管民。”《前汉书平话》卷中:“ 张石庆 见 三大王 大怒,急避之,来告 惠帝 。 惠帝 不理会。”《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他駡藩台两句甚么东西,那藩臺没理会他,他就到处都拿这句话駡人了。”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六:“ 老孙头 眯一眯左眼,并不理会这人的问话,在他看来,这是不必回答的。”
(7).主意;办法。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只等孩儿到来,自有个理会。”《水浒传》第十三回:“夫人不必挂心, 世杰 自有理会。”《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瑞虹 又不则声。 朱源 到没个理会,只得自斟自饮。”
《漢語大詞典》:见识(見識)
(1).见解;知识。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五:“每幸郡国,见父老掾吏,问数十年事,吏民皆惊喜。令自以见识,各尽力命焉。” 宋 张载 张子语录·后录上:“自 孟子 后,儒者无他见识。”《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他是有势力的人,却又醉了,怎与他一般样见识。”
(2).指武艺。 元 无名氏 《千里独行》第一折:“则俺这兄弟 张飞 谁近的,他端的有见识,使一条点钢鎗敢与万人敌。” 元 无名氏 《射柳捶丸》第二折:“则説他有见识,则説他多智谋。”
(3).主意;计策。《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又使见识往邻舍家借宿一夜,却与汉子通同计较,一处逃走。” 元 刘伯亨 《朝元乐》套曲:“针线拘繫,缝半边忘半边,错了见识。”《西游记》第三五回:“那魔不知是个见识,只道是句老实言语,就将根本从头説出。”
(4).认识我。 汉 刘向 列女传·齐宿瘤女:“﹝ 閔王 ﹞使使者加金百鎰,往聘迎之。父母惊惶,欲洗沐,加衣裳。女曰:‘如是见王,则变容更服,不见识也,请死不往。’於是如故随使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二班:“ 殷 狼狈而行,惧无投止。遇一媪来,睹其状,曰:‘ 殷先生 喫苦矣!’ 殷 戚然诉状,问何见识。媪曰:‘余即石室中灸瘤之病嫗也。’”
(5).谓接触事物,扩大见闻。红楼梦第五二回:“ 黛玉 笑道:‘带来了,就给我们见识见识也罢了。’” 朱自清 《〈经典常谈〉序》:“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
《漢語大詞典》:念头(念頭)
(1).心思。 宋 苏轼 《水陆法像赞·下八位·一切人众》:“地狱天宫,同一念头;涅槃生死,同一法性。”《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三十岁上无子,求神拜佛,无时无处不将此事掛在念头上。” 郭沫若 《豕蹄·楚霸王自杀》:“把还在水深火热的老百姓放在你的念头上。”
(2).主意。 元 乔吉 《两世姻缘》第三折:“我好意请你,你倒起这样歹念头。”《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一时念头差了。供招是实。”红楼梦第一一七回:“ 贾芸 听了便知是那回看家的时候起的念头,想来是劝不过来的了。”
(3).想法。 明 李贽 《征途与共后语》:“盖生死念头尚未萌动,故世间参禪学道之夫,亦只如此而已。” 毛泽东 《反对党八股》:“至于以装腔作势来达到名誉和地位的目的,那更是卑劣的念头,不待说的了。”
《漢語大詞典》:心裁
(1).内心的考虑和判断。语本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莫不原道心裁文章,研神理而设教。”按,今通行本“裁文”作“以敷”。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申郑:“﹝ 郑樵 ﹞独取三千年来遗文故册,运以别识心裁,盖承通史家风,而自为经纬,成一家言者也。”
(2).指思想;主意。 柔石 《二月》十:“两眼炯炯如鹰目,内有一副好心裁。” 郭小川 《大海浩歌》诗:“有困难的时候,你就启发我们出心裁。”
《漢語大詞典》:把柄
(1).柄。 章炳麟 新方言·释器:“诗·小雅传:‘秉,把也。’古以‘秉’为‘柄’,故今谓‘柄’为‘把柄’,或直言‘把’。” 柳杞 《好年胜景》:“那倒垂着的柳枝上挂着一把铁笊篱,笊篱的把柄向上招摇着,向下垂着圆圆的网盘。” 张勤 《民兵营长》:“梭镖把柄上还吊着一束红缨子。”
(2).喻指凭证。多指进行交涉或要挟的凭证。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六:“我交了这一主大银子,难道不要讨一些把柄回去?”红楼梦第二一回:“这是一辈子的把柄儿!好便罢,不好偺们就抖出来!” 巴金 《秋》一:“最好我们这一房的人不要给人家抓住说闲话的把柄。”
(3).操守;主意。 明 高攀龙 高子遗书·语五十:“当得大忿懥、大恐惧、大忧患、大好乐而不动,乃真把柄也。”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又有一种男不慕色,女不怀春,志比精金,心如坚石,没来由被旁人播弄,设圈设套,一时失了把柄,堕其术中,事后悔之无及。”
(4).把持;霸占。《元典章·户部八·盐课》:“教人买出盐来把柄著行市,掯勒百姓。” 元 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如今那好家财则教我那姐夫 张郎 把柄,今日着 刘引孙 剗地受苦。”
《漢語大詞典》:主见(主見)
主意;主张。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四折:“着俺们供报巡视地方,却是甚的主见。”红楼梦第五五回:“ 探春 是年轻的姑娘,所以只説出这一句话来,试他二人有何主见。” 鲁迅 《书信集·致徐懋庸》:“但这也须自己有正当的主见。”
《漢語大詞典》:意头(意頭)
由头;主意。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熙寧 初,有人自常调上书,迎合宰相意,遂丞御史。 苏长公 戏之曰:‘有甚意头求富贵,没些巴鼻使姦邪。’有甚意头,没些巴鼻,皆俗语也。” 元 乔吉 《一枝花·私情》套曲:“不显豁意头儿甚好,不寻常眼脑儿偏馋。”警世通言·俞仲举题诗遇上皇:“ 俞良 听説……便做个意头,抽身起道:‘先生,我若真个发跡时,却得相谢。’便起身走。”《西游补》第一回:“ 行者 高明,此时又便想出个意头。”
分類:由头主意
《漢語大詞典》:点子(點子)
(1).液体的小滴。《西游记》第二五回:“却教二十个小仙,扛将起来,往锅里一摜,烹的响了一声,溅起些滚油点子。”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一章:“大风卷起 黄河 浪,冲撞山崖,飞溅出的水点子,打在战士们身上、脸上。”
(2).小的痕迹。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古旧一点的庭园就有成群成阵像一片片墨点子的老鸦在老态龙钟的榆钱树的树巅上来回盘旋。”
(3).指骰子上的点数。《糊涂世界》卷七:“‘他的点子你到底看见没有?’ 有福 道:‘看见的, 马二哥 实在不错,一个五,一个四,一个六,一个么,如何会是么呢?’”
(4).表示少量。红楼梦第三一回:“正经明儿你打发小子问问 王大夫 去,弄点子药吃吃就好了。” 艾芜 《乡愁》五:“真是富不起的东西!这点子,都受不起哪!”
(5).办法;主意。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十三:“不要开玩笑了,快给我出个点子吧。” 浩然 《艳阳天》第一○六章:“这个办法太好了,您真有点子。”
(6).要害;关键。
(7).节拍。 杜鹏程 《铁路工地上的深夜》:“他脚在地下敲着点子,数着时间的步伐。” 古华 《芙蓉镇》第一章:“莫看他白天笑呵呵,锣鼓点子不离口,山歌小调不断腔,晚上却躲在草屋里哭。”
(8).一种点心。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荤素从食店:“更有专卖素点心从食店,如丰糖糕……包子、点子、诸色油炸、素夹儿、油酥饼儿。”
(9).一种乐器。 明 王圻 三才图会·器用三·点:“点,即古之更点,今俗乐以之配於铜鼓,谓之点子。”
(10).鸽的一种。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笼养:“鸽之最贵者曰袍袖,曰点子,其形体雄异,毛羽整刷,翱翔矫健,嬉舞空中,宜称曰决云儿,不止为半天娇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鸽异:“鸽类甚繁, 晋 有坤星, 鲁 有鹤秀……又有靴头、点子、大白、黑石、夫妇雀、花狗眼之类,名不可屈以指。”
《漢語大詞典》:想头(想頭)
(1).指望,奔头。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你去分付门上,如今这穷鬼来时不要招接他。等得兴尽心灰……没什么想头,下次再不来缠了。”红楼梦第六回:“那 刘姥姥 先听见告艰苦,只当是没想头了。” 柳杞 《好年胜景》一:“那个山沟除了大石头就是小石头,没多少地好种,有什么想头呵。”
(2).主意;念头。红楼梦第八八回:“你今儿来意,是怎么个想头儿,你倒是实説。”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家诫:“粗足衣食,便思及人,此等想头,便是圣贤根器。” 丁玲 《田家冲》三:“不过马上他又放弃了这想头,因为他觉得无需再怀疑什么,再想什么。”
(3).指文艺作品上的立意。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四:“作诗有学酿蜜法者,要在想头别尔。”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评论·袁中郎论诗:“此等语有何佳处?且想头亦欠超异。”
《漢語大詞典》:一定之规(一定之規)
(1).一定的规律或规则。 郭小川 《新路歌》:“历史的发展,有它新陈代谢的一定之规。”
(2).喻已经打定的主意。如:你有千言万语,我有一定之规。
《漢語大詞典》:穿花儿(穿花兒)
方言。主意;办法。 梁斌 《红旗谱》十四:“好,好,这人儿深沉,肚子里有穿花儿。”
分類:主意办法
《漢語大詞典》:作计(作計)
(1).谋划;考虑。《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阿兄得闻之,悵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 北周 庾信 《杨柳歌》:“定是 怀王 作计误,无事翻覆用 张仪 。”
(2).谓出主意,设法。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上:“我等既受一醉之恩,须为作计。” 清 吴伟业 《直溪吏》诗:“吏指所居堂,即贫谁信尔?呼人好作计,缓且受鞭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