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虚寂
犹清静;虚无寂静。《淮南子·俶真训》:“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寂以待,势利不能诱也……勇者不能恐也,此真人之道也。” 南朝 宋 范晔 《乐游应诏诗》:“崇盛归朝闕,虚寂在川岑。” 唐 于鹄 《山中访道者》诗:“山院不洒扫,四时自虚寂。”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吾儒养心,未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功夫。 释氏 却要尽絶事物,把心看做幻相,渐入虚寂去了。”
《國語辭典》:廓落  拼音:kuò luò
1.广大辽阔的样子。《尔雅。释诂上》晋。郭璞。注:「廓落宇宙,穹隆至极,亦为大也。」
2.豁达的样子。《晋书。卷一一六。姚苌载记》:「少聪哲,多权略,廓落任率,不修行业,诸兄皆奇之。」
3.孤寂的样子。《文选。宋玉。九辩五首之一》:「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
《國語辭典》:玄虚(玄虛)  拼音:xuán xū
1.深妙虚无的哲理。指道家思想。《后汉书。卷六一。周举传》:「协字巨胜,少尚玄虚。」《文选。左思。咏史八首之四》:「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2.使人迷惑的手法。《西游记》第三九回:「那呆子就弄玄虚,将行李分开,就问寺中取条匾担,轻些的自己挑了,重些的教那皇帝挑著。」
《國語辭典》:孟浪  拼音:mèng làng
言行轻率、冒失。《庄子。齐物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聊斋志异。卷一○。葛巾》:「偃卧空斋,自悔孟浪。」
《國語辭典》:希微  拼音:xī wéi
1.隐约不明。《晋书。卷九四。隐逸传。陶潜传》:「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宋。苏轼〈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诗:「何人遗公石屏风,上有水墨希微踪。」
2.稀疏细微。唐。贾登 奉和圣制喜雨赋:「其始至也,历乱希微,雾杂烟霏。」
《漢語大詞典》:无无(無無)
连空虚无有也没有。 中国 古代道家认为的天地万物形成以前的空寂状态。后亦泛指虚无,乌有。《淮南子·道应训》:“予能无有矣,未能无无也。及其为无无,又何从至於此哉?” 高诱 注:“言我能使形不可得,未能殊无形也。” 前蜀 贯休 《道情偈》之一:“ 崆峒老人 专一一, 黄梅真叟 却无无。” 宋 宋祁 《庭戒诸儿》:“如一沤生,一沤灭,还入於海,沤自妄见,海无生灭,无有也,亦无无有,亦无无无,淡然无所得而止,止亦不止也。” 清 谭嗣同 《仁学》二二:“无无,然后平等。”
《漢語大詞典》:墟烟
犹言烟尘。比喻虚无的事物。 赵清阁 《梦》:“旧时代,将美好的生活化为墟烟,变成了梦,新时代,将理想的梦变成了现实!”
分類:烟尘虚无
《漢語大詞典》:浮虚
(1).华而不实。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亦歷注经传,颇传於世”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是以志学之士,遂復陵迟;而末求浮虚者,各竞逐也。”旧唐书·薛登传:“不以指实为本,而以浮虚为贵。” 宋 陆游 《上殿札子》之二:“浮虚失实,华藻害道。”
(2).空虚。 清 刘大櫆 《祭左和中文》:“亲交歘以遒尽兮,夫乃知人世之浮虚。”
(3).指 魏 晋 清谈的虚无玄理。世说新语·轻诋“ 桓公 入 洛 ” 刘孝标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王夷甫 ﹞将为 石勒 所杀,谓人曰:‘吾等若不祖尚浮虚,不至於此。’”晋书·裴頠传:“ 何晏 、 阮籍 素有高名於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资治通鉴·唐肃宗至德元年:“ 晋 有 王衍 为三公,祖尚浮虚,致中原板荡。”
(4).中医名词。指虚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阳明所至为浮虚。” 王冰 注:“浮虚:薄肿,按之復起也。”
《漢語大詞典》:至虚
(1).谓心中不着一物。管子·心术上:“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也。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
(2).极虚无的境界。文子·精诚:“若夫圣人之游也,即动乎至虚,游心乎太无,驰於方外,行於无门,听於无声,视於无形,不拘於世,不繫於俗。” 晋 应贞 《晋武帝华林园集诗》:“行捨其华,言去其辩,游心至虚,同规易简。”
《漢語大詞典》:无向(無嚮)
亦作“ 无响 ”。 没有声音,没有感应。道家所称寂静虚无的境界。庄子·在宥:“处乎无嚮,行乎无方。”一本作“无响”。 成玄英 疏:“无感之时,心如枯木,寂无影响也。” 晋 张华 《女史箴》:“忽谓幽昧,灵监无象;勿谓玄漠,神听无响。”
《漢語大詞典》:元虚
即玄虚。本指道家玄妙虚无的道理,后借指用以欺骗迷惑别人的手段,犹言花招。《天雨花》第二六回:“大抵这光,即是那廝弄的元虚。”
《國語辭典》:空幻  拼音:kōng huàn
虚幻而不真实。如:「现在许多电影,演出外星人的故事,都是空幻的想像。」《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话说天下的事,惟有天意最深,天机最巧,人居世间,总被他颠颠倒倒,就是那空幻不实,境界偶然。」
《漢語大詞典》:顽空(頑空)
(1).佛教语。指一种无知无觉的、无思无为的虚无境界。 宋 范成大 《钓池口阻风迷失港道》诗:“蒲团坐煖看香篆,作止任灭如顽空。”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二:“盖顽空,则顽然无知之空,木石是也。” 明 李贽 《观音问·答自信》:“若无山河大地,则清浄本原为顽空无用之物,为继灭空不能生化之物,非万物之母矣,可值半文钱乎?” 梁启超 《说动》:“此数义,至取象於师子,而於柔静无为者,则斥为顽空,为断灭;为九十六种外道。”
(2).对佛老之学的贬称。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 万历 间,为新建学者甚盛,淫于浮屠。先君敦尚践履,不务顽空。”
《漢語大詞典》:无莫(無莫)
(1).见“ 无适无莫 ”。
(2).虚无寂寞。礼记·礼运“以嘉魂魄,是谓合莫” 汉 郑玄 注:“莫,虚无也。《孝经説》曰:‘上通无莫。’” 孔颖达 疏:“谓虚无寂寞。”
分類:虚无寂寞
《國語辭典》:无适无莫(無適無莫)  拼音:wú dí wú mò
语本《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指对于人事没有偏颇及厚薄之分。汉。刘梁 辩和同论:「是以君子之于事也,无适无莫,必考之以义焉。」晋。郗超 奉法要:「夫君子之心,无适无莫,过而无悔,当不自得。」
《漢語大詞典》:邈如
虚无飘渺的样子。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今读《度人》《大洞》《灵宝》《太清》等经,大概规模释氏之形骸,以诞誑流俗,玄旨眇论邈如也。”
分類:虚无飘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