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44,分37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扬州
扬子
扬雄
飞扬
维扬
悠扬
扬舲
对扬
鹰扬
扬帆
扬清
扬尘
抑扬
发扬
不扬
《国语辞典》:扬州(扬州)  拼音:yáng zhōu
1.古九州之一。今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属之。也称为「维扬」。
2.周汉以来,各朝皆置扬州,其地愈后愈狭,治所亦屡有迁易。东汉扬州治合肥,三国吴移治建业,隋改为江都郡,治江都,在今江苏江都县地。由于漕运、盐法的关系,由隋唐至明清,其地繁华冠于全国,后漕运废,盐法改,始渐衰落。也称为「维扬」。
《分类字锦》:扬子(扬子)
李白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分类:
《国语辞典》:扬雄(扬雄)  拼音:yáng xióng
人名。(西元前53~西元18)字子云,本作杨雄,西汉成都人。其人口吃而博学深思,少喜作赋,多仿司马相如,后薄之而不为,于是作《太玄》以拟《》,作《法言》以拟《论语》,仿《仓颉篇》作《训纂》,仿《虞箴》作《州箴》。
《國語辭典》:飞扬(飛揚)  拼音:fēi yáng
高举飘扬。《汉书。卷一。高帝纪下》:「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漢語大詞典》:维扬(維揚)
扬州 的别称。《书·禹贡》:“ 淮 海惟 扬州 。”惟,通“ 维 ”。后因截取二字以为名。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 淮 海 维扬 ,三千餘里。” 唐 刘希夷 《江南曲》之五:“潮平见 楚 甸,天际望 维扬 。” 明 李东阳 《九日渡江》诗:“直过 真州 更东下,夜深灯火宿 维扬 。” 清 赵翼 《清明前二日泛舟至平山堂即事》诗:“信哉繁丽推 维扬 ,肯让他邦夸绣错。”
《國語辭典》:悠扬(悠揚)  拼音:yōu yáng
1.飘忽不定的样子。唐。钱起 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诗:「世事悠扬春梦里,年光寂寞旅愁中。」唐。刘禹锡〈秋萤引〉:「夜空寥寂金气净,千门九陌飞悠扬。」
2.形容声音回荡,传扬很远。《西游记》第二一回:「山凹里果有一座禅院,只听得钟磬悠扬,又见那香烟缥缈。」《儒林外史》第三○回:「音韵悠扬,足唱了三顿饭时候才完。」
3.长远貌。宋。洪适《隶释。卷八。冀州从事张表碑》:「世虽短兮名悠长,位虽少兮功悠扬。」
4.太阳西下的样子。南朝梁。萧子晖〈冬草赋〉:「日悠扬而少色,天阴霖而四下。」唐。李频〈送边将〉诗:「悠扬落日黄云动,莽苍阴风白草翻。」也作「悠阳」。
《漢語大詞典》:扬舲(揚舲)
犹扬帆。 南朝 梁 刘孝威 《蜀道难》诗:“戏马登珠界,扬舲濯锦流。” 唐 杜甫 《别蔡十四著作》诗:“扬舲洪涛间,仗子济物身。” 明 文徵明 《道出淮泗舟中阅高常侍集》诗:“扬舲入 淮 泗 ,春云去闲闲。” 陈去病 《梨花里留别亚子》诗:“向晚扬舲去,縈情入杳冥。”
分類:扬帆
《漢語大詞典》:对扬(對揚,對敭)
亦作“ 对敭 ”。
(1).古代常语,屡见于金文。凡臣受君赐时多用之,兼有答谢、颂扬之意。《书·说命下》:“敢对扬天子之休命。” 孔 传:“对,答也。答受美命而称扬之。”《诗·大雅·江汉》:“ 虎 拜稽首,对扬王休,作 召公 考,天子万寿。” 朱熹 集传:“言 穆公 既受赐,遂答称天子之美命,作 康公 之庙器,而勒策王命之辞以考其成,且祝天子以万寿也。”
(2).转为偏义,谓答谢,报答。 汉 蔡邕 《司空文烈侯杨公碑》:“虔恭夙夜,不敢荒寧,用对扬天子丕显休命。”旧唐书·忠义传上·王义方:“不能尽忠竭节,对敭王休,策蹇勱駑,祇奉皇眷。”
(3). 唐 宋 以来为官吏除授后谢恩的一种仪式。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中:“吏部流内銓,每除官,皆云权判。正衙谢,復正谢前殿,引选人谢辞。繇 唐 以来,谓之对扬。”
(4).犹比美。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中:“﹝ 魏文帝 ﹞所计百许篇,率皆鄙质如偶语。惟‘西北有高楼’十餘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銓衡群彦,对扬厥弟者耶?”
(5).面君奏对。魏书·儒林传序:“州举茂异,郡贡孝廉,对扬王庭,每年逾众。” 唐 杜甫 《赠李十八秘书别三十韵》:“对敭抚士卒,乾没费仓储。” 仇兆鳌 注引 朱鹤龄 曰:“其奏对君前,当以师老财匱为言。”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八年:“平生言论,无所不道,今者对扬,何得乃尔反覆?” 胡三省 注:“对扬,本於 傅説 、 召虎 。对,答也;扬,称也。后人遂以面对敷奏为对扬。”
(6).答问。《〈孝经〉序》 邢昺 疏引 刘炫 《述义》:“ 炫 谓 孔子 自作孝经……假 曾子 之言,以为对扬之体,非 曾子 实有问也。”
《國語辭典》:鹰扬(鷹揚)  拼音:yīng yáng
1.威武奋扬如鹰。《诗经。大雅。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元。杨载〈塞上曲〉:「中情无留滞,千载能鹰扬。」
2.特出。比喻文名远播,如鹰之飞扬。《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
《漢語大詞典》:鹰扬府(鷹揚府)
隋 开皇 中置骠骑将军府,每府置骠骑、车骑二将军。 大业 三年(公元607年)改骠骑府为鹰扬府,改骠骑将军为鹰扬郎将,车骑将军为鹰扬副郎将(鹰击郎将),隶于各卫,统领府兵。 唐 代改称折冲府,其主官改称折冲都尉、果毅都尉。参阅隋书·百官志下
《國語辭典》:扬帆(揚帆)  拼音:yáng fán
张帆行船。南朝梁。刘潜〈帆渡吉阳洲〉诗:「扬帆乘浪华,操鼓要风力。」《明史。卷二一二。俞大猷传》:「大猷等横击之,沉其一舟,馀贼遂扬帆而南,流劫闽、广。」
《漢語大詞典》:扬清(揚清)
谓称扬美德。 唐 司空图 《成均讽》:“变唯尚质,贵在扬清;动以敷愉,绰之仁义。”参见“ 扬清激浊 ”。
《國語辭典》:扬清激浊(揚清激濁)  拼音:yáng qīng jī zhuó
冲去污泥,使清水浮上来。语出周。尸佼《尸子。卷上》:「扬清激浊,荡去滓秽。」后用以比喻除恶扬善。《晋书。卷三。武帝纪》:「扬清激浊,举善弹违。」《旧唐书。卷七四。马周传》:「为政之基,在于扬清激浊。」也作「激浊扬清」、「扬清抑浊」。
《國語辭典》:扬尘(揚塵)  拼音:yáng chén
1.扬起尘土。《三国演义》第七九回:「乡中父老,扬尘遮道,奉觞进酒,效汉高祖还沛之事。」《西游记》第一二回:「当时三位引至御前,扬尘舞蹈。」
2.比喻战争。《北史。卷三一。高允传》:「京城傥有变,可为朕河上一扬尘。」
《國語辭典》:抑扬(抑揚)  拼音:yì yáng
1.音调的高低。汉。蔡邕〈琴赋〉:「左手抑扬,右手徘徊。」宋。谢枋得《文章轨范》:「有抑扬,有顿挫。」
2.上下、浮沉。《汉书。卷三○。艺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
3.毁誉、褒贬。《晋书。卷三六。张华传》:「汉高八王以宠过夷灭,光武诸将由抑损克终。非上有仁暴之殊,下有愚智之异,盖抑扬与夺使之然耳。」
《國語辭典》:发扬(發揚)  拼音:fā yáng
1.宣扬、提倡。《礼记。礼器》:「德发扬,诩万物。」《宋史。卷二九一。列传。王博文》:「凡可以称奉亲之意者,皆宜优异章大,以发扬母后之功烈,则孝德昭于天下矣。」
2.焕发、飞扬的样子。《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容貌充满,颜色发扬。」
3.引荐而登用之。《后汉书。卷三二。樊宏阴识列传。樊宏》:「发扬岩穴,宠进儒雅。」
《國語辭典》:发扬蹈厉(發揚蹈厲)  拼音:fā yáng dào lì
意气风发,精神奋勇的样子。《史记。卷二四。乐书》:「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唐。张守节。正义:「发,初也。扬,举袂也。蹈,顿足蹋地。厉,颜色勃然如战色也。」唐。权德舆〈故上柱国咸宁郡王赠太师忠武浑公神道碑。序〉:「凡王师之所以剋获都邑,元老之所以发扬蹈厉,公必居其先偏,而当其勍剧。」也作「发扬踔厉」。
《國語辭典》:发达(發達)  拼音:fā dá
1.发迹显达。元。张寿卿《红梨花》第一折:「秀才每几时能勾发达。」《元曲选外编。飞刀对箭。第一折》:「每日则著我使牛耕种,薛仁贵也,几时是我那发达的时节也呵。」
2.兴盛、进步、开展。如:「工业发达」、「经济发达」。
《國語辭典》:不扬(不揚)  拼音:bù yáng
面貌不好看。如:「其貌不扬」。也作「不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