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1,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殉节
繇役
圣法
内教
叙封
四位
两参
东幸
万言书
受民
马市
哀痛诏
大葬
蕃王
贡物
《國語辭典》:殉节(殉節)  拼音:xùn jié
为保全志节而死。《晋书。卷八十九。忠义传。赞曰》:「重义轻生,亡躯殉节。」《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著他行罢!」
《漢語大詞典》:繇役
徭役。古代封建统治阶级强制农民承担的一定数量的无偿劳动。繇,通“ 徭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薄赋歛,省繇役,贵仁义,贱权利。”汉书·霍去病传:“减 陇西 、 北地 、 上郡 戍卒之半,以宽天下繇役。”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农民坏於繇役,而未尝特见救恤。”参见“ 徭役 ”。
《國語辭典》:徭役(傜役)  拼音:yáo yì
旧时国家规定男子有服劳役的义务,包括修筑城池、造桥铺路、防卫乡里、戍守边疆等。《南史。卷七○。循吏传。序》:「继以昏乱,政由群孽,赋调云起,徭役无度。」《资治通鉴。卷四五。汉纪三十七。明帝永平十二年》:「是时,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也作「徭役」。
《國語辭典》:徭役  拼音:yáo yì
旧时官府指派成年男子义务性的劳役,包括修城、铺路、防卫乡里、戍守边疆等工作。汉。晁错论贵粟疏〉:「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后汉书。卷四九。王符传》:「圣人深知力者民之本,国之基也。故务省徭役,使之爱日。」也作「徭役」。
《漢語大詞典》:圣法(聖法)
(1).圣人的法则。庄子·胠箧:“殫残天下之圣法,民始可与论议。”后汉书·儒林传论:“然所谈者仁义,所传者圣法也。故人识君臣父子之纲,家知违邪归正之路。” 章炳麟 《菌说》:“白人果有大同之志,博施济众之仁,能胜於黄人也?惟其智勇能窃圣法焉尔。”
(2).指皇帝所制定的法令。即封建时代的国法。史记·秦始皇本纪:“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彊。”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如令陛下觉寤,惧大祸且至身,深责臣下,绳以圣法,臣 音 当先受诛,岂有以自解哉!”
(3).佛教对佛法之称。《涅槃经·圣行品七之一》:“以何等故名佛菩萨为圣人耶?如是等人有圣法故。”
《國語辭典》:内教(內教)  拼音:nèi jiào
1.封建时代对妇女闺门内的教育。《晋书。卷四○。杨骏传》:「后妃,所以供粢盛,弘内教也。」也作「内训」。
2.在皇城内教练武技,校阅士兵。《宋史。卷一九五。兵志九》:「帝初置内教法,旬一御便殿阅武。」
3.佛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内教多途,出家自是其一法耳。」
4.道家、佛家自称其经文。
5.熟识某种技艺、行业的人。也作「内行」。
《漢語大詞典》:叙封(敍封)
封建时代按官吏的官阶和爵位,封其妻、母、祖母、曾祖母。宋史·职官志十:“敍封……其餘升朝官已上遇恩,并母封县太君;妻,县君。杂五品官至三任与敍封,官当敍封者不復论阶爵。”
《漢語大詞典》:四位
(1).旧指个人修养的四个方面。逸周书·宝典:“何脩非躬,躬有四位九德……四位:一曰定,二曰正,三曰静,四曰敬。”
(2).封建君王所应修持的四个方面。管子·任法:“主之所处者四:一曰文,二曰武,三曰威,四曰德。此四位者,主之所处也。”
(3).指四个方位。宋史·李觏传:“太庙之外,当子、午、卯、酉四位上,各画方二筵地,以与太庙相通,为青阳、明堂、总章、元堂四太庙。”
《漢語大詞典》:两参(兩參)
封建时代某些官员在初一、十五两日朝参,称为“两参”。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三:“寺监丞大理评事已上为为两参官。”
《漢語大詞典》:东幸(東幸)
封建时代谓皇帝亲临东方。史记·孝武本纪:“三月,遂东幸 緱氏 ,礼登中岳 太室 。” 唐 姚合 《敬宗皇帝挽词》诗之一:“从諫停东幸,垂衣 寳历 昌。”
《國語辭典》:万言书(萬言書)  拼音:wàn yán shū
旧时臣民对君王陈述意见的书。《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传》:「安石议论高奇,……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
《漢語大詞典》:受民
天帝所授之民。封建帝王将其统治之民视为天赐。书·洛诰:“诞保 文 、 武 受民,乱为四辅。” 王国维 《观堂集林·洛诰解》:“受民,谓所受於天之民。”
《漢語大詞典》:马市(馬市)
(1).马匹贸易市场。北史·高谦之传:“先是有人囊盛瓦砾,指作钱物,诈市人马,因而逃去。詔令追捕,必得以闻。 谦之 乃伪枷一囚,立於马市,宣言是前诈市马贼,今欲刑之。”
(2).封建王朝以金帛盐茶同边彊少数民族换马的互市。始于 唐 。 玄宗 时,许 突厥 用马匹交换金帛。 宋 仍 唐 制,多用茶叶交换马匹, 明 永乐 年间设 辽东 马市三处; 正统 间,设 大同 马市,中官 王振 裁马价,发生兵争,招致 土木 之变; 嘉靖 年间,又开 大同 、 陕边 、 宣镇 等处马市。 清 雍正 年间停止。明史·兵志四:“马市者,始 永乐 间, 辽东 设市三,二在 开原 ,一在 广寧 ,各去城四十里。” 清 陈梦雷 《杨椒山先生祠》诗:“衅开马市英魂恨,庙焕 瀛洲 俎豆香。”参阅新唐书·突厥传下宋史·食货志下六
(3).借指外寇。 明 无名氏 《鸣凤记·忠佞异议》:“他按兵不举,交通马市,叛逆显然。”
《漢語大詞典》:哀痛诏(哀痛詔)
封建帝王因灾害频至、民不聊生、内外交困而下的罪己诏书。汉书·西域传赞:“﹝ 武帝 ﹞末年遂弃 轮臺 之地,而下哀痛之詔,岂非仁圣之所悔哉!” 前蜀 韦庄 《赠薛秀才》诗:“但闻哀痛詔,未睹凯旋歌。”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一引 清 蒋琦龄 《中兴十二策》:“不幸而运值中否,灾害并至,则必下哀痛之詔,追悔既往,深自刻责,期与天下更始。”
《漢語大詞典》:大葬
(1).古谓按封建礼制举行的隆重葬礼。论语·子罕:“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刘宝楠 正义:“大葬,谓用大夫礼葬也。”清史稿·礼志十一:“大葬前期,遣辅臣及三品以上官诣陵陈祭。”
(2).泛指正式葬礼。 清 方文 《述哀》诗:“母柩难久停,须迁就原隰。大葬年未利,今且治攒室。”
(3).指祖坟。逸周书·大聚:“立勤人以职孤,立正长以顺幼,立职丧以卹死,立大葬以正同。” 朱右曾 校释:“大葬,祖坟墓也。”
《漢語大詞典》:蕃王
(1).封建王朝分封的侯王。蕃,通“ 藩 ”。后汉书·郑众传:“太子储君,无外交之义, 汉 有旧防,蕃王不宜私通宾客。” 晋 潘尼 《释奠颂》序:“天子乃命内外羣司,百辟卿士,蕃王三事,至于学徒国子,咸来观礼。”南史·范晔传:“臣歷观前史二 汉 故事,诸蕃王政以妖诅幸灾,便正大逆之罚。”
(2).古代对外族或异国首领的泛称。蕃,通“ 番 ”。 唐 岑参 《与独孤渐道别》诗:“花门将军善胡歌, 叶河 蕃王能汉语。” 唐 岑参 《胡歌》:“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
《漢語大詞典》:贡物(貢物)
封建时代官吏、人民或属国献给帝王的物品。 清 王士禄 《诏罢高丽贡鹰歌》:“ 西旅 之獒 越裳 雉,贡物各各因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