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体制(體制)
(1).亦作“ 体製 ”。诗文书画等的体裁、格调。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序:“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歷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夫才童学文,宜正体製,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 詹鍈 义证:“‘体製’也作‘体制’,包括体裁及其在情志、事义、辞采、宫商等方面的规格要求,也包括风格。” 唐 刘知几 史通·六家:“唯《东观》曰‘记’,《三国》曰‘志’,然称谓虽别,而体制皆同。”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花鸟:“﹝ 崔白 ﹞工画花竹翎毛,体製清赡。”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穆天子传列子体制不同,各极古雅。”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赋、比、兴以体制言:赋者直抒其情,比者借物言志,兴者托物兴辞也。”
(2).亦作“ 体製 ”。格局;规格。 宋 程大昌 演繁露·投五木琼橩玖骰:“博之流为摴蒱,为握槊(即双陆也),为呼博,为酒令,体製虽不全同,而行塞胜负取决於投,则一理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 马 氏始倣 刘向 前规,论其大旨,体製駸駸备矣。”
(3).亦作“ 体製 ”。犹结构。 清 顾炎武 《北岳庙》诗:“岳祠在其中,巍峩奉神殿,体制匹 岱宗 ,经营自 雍 汴 。”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古人造字,尚未卒业,为部首者,五百四十;依其昔例,互乘参错,一一比配,益以颠倒反侧,穷体制之变,宜得十万字,庶合孳生之义。”
(4).组织制度。 南朝 宋 孝武帝 《重农举才诏》:“尚书,百官之本,庶绩之枢机;丞郎列曹,局司有在。而顷事无巨细,悉归令僕,非所以众材成构,羣能济业者也。可更明体制,咸责厥成,纠覈勤惰,严施赏罚。”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宰相朝房体制》。 陈毅 《南京》诗:“四大家族浪淘尽,独裁体制草拉烧。”如:教育体制。
(5).礼制;规矩。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侍郎不肯受礼,道:‘如今是朝廷命官,自有体制。且换了冠带,谢恩之后,然后私宅少叙,不迟。’”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一个钦命二品大员,正合着‘三命而不齿’;体制所在,也不便过於合他两个紆尊降贵;只含笑拱了拱手。”
《漢語大詞典》:仪品(儀品)
(1).礼制;品级。汉书·梅福传:“ 叔孙通 遁 秦 归 汉 ,制作仪品。”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若问以﹞朝廷宗庙之大礼,郊祀禘祫之仪品……则怳悸自失,喑呜俛仰,蒙蒙焉,莫莫焉。”资治通鉴·晋愍帝建兴二年:“然 雄 朝无仪品,爵位滥溢。”宋史·职官志二:“ 元祐 三年,復置南、北院使,仪品恩数如旧制。”
(2).威仪与品节。 唐 司空图 《唐宣州观察使王公行状》:“极天人之仪品,不陷於浮;挺文学之宗师,不炫其价。”
《漢語大詞典》:典图(典圖)
指礼制。国语·周语下:“若启先王之遗训,省其典图刑法,而观其废兴者,皆可知也。” 韦昭 注:“典,礼也;图,象也。”
分類:礼制
《漢語大詞典》:投壶(投壺)
古代宴会礼制。亦为娱乐活动。宾主依次用矢投向盛酒的壶口,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饮酒。参阅礼记·投壶左传·昭公十二年:“ 晋侯 以 齐侯 宴, 中行穆子 相。投壶, 晋侯 先, 穆子 曰:‘有酒如 淮 ,有肉如坻。宴君中此,为诸侯师。’中之。”后汉书·祭遵传:“ 遵 为将军,取士皆用儒术,对酒设乐,必雅歌投壶。” 唐 韩愈 《郑公神道碑文》:“公与宾客朋游,饮酒必极醉,投壶博弈,穷日夜,若乐而不厌者。”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二》:“投壶视诸戏最为古雅。”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太炎 先生曾教我小学,后来因为我主张白话,不敢再去见他了,后来他主张投壶,心窃非之。”
《漢語大詞典》:雕弓(彫弓)
刻绘花纹的弓;精美的弓。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 宋 叶梦得 《水调歌头·九月望日》词:“叠鼓闹清晓,飞骑引雕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采薇翁:“命取弓矢,又如前状,出雕弓一;略一闭息,则一矢飞堕。”
彫弓:雕绘文采的弓。礼制,天子所用。荀子·大略:“天子彫弓,调侯彤弓,大夫黑弓,礼也。” 杨倞 注:“彫,谓雕画为文饰。”文选·张衡〈东京赋〉:“天子乃抚玉輅,时乘六龙,发鲸鱼鏗华钟……决拾既次,彫弓斯彀。” 薛综 注:“彫弓,谓有刻画也。”
《漢語大詞典》:五经(五經)
(1).五部儒家经典,即春秋。其称始于 汉武帝 建元 五年。其中, 汉 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春秋,后世并左传而言。 汉 班固 《白虎通·五经》:“五经何谓?谓尚书春秋也。”新唐书·百官志三:“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为五经。”
(2).古代的五种礼制。礼记·祭统:“礼有五经,莫重於祭。” 郑玄 注:“礼有五经,谓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也。”
(3).指德、义、礼、法、权辅弼国政的五项措施。管子·五辅:“德有六兴,义有七体,礼有八经,法有五务,权有三度……故曰五经既布,然后逐姦民。” 尹知章 注:“六兴、七体、八经、五务、三度,此五者可以辅弼国政也。”
(4).五脏的经脉。《素问·经脉别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张隐菴 集注:“五经并行者,通灌于五藏之经脉也。”
(5).中医以《素问》灵枢经《难经》金匮要略《甲乙经》为五经。
《漢語大詞典》:周礼(周禮)
(1). 周 代的礼制。左传·闵公元年:“ 鲁 不弃 周 礼,未可动也。”汉书·文帝纪“以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 唐 颜师古 注:“此丧制者, 文帝 自率己意创而为之,非有取於 周 礼也。”
(2).礼数周全。 傅朝阳 《方言词释例》“周礼”:“过午再到人家那里,还象个周礼的样吗?”
《漢語大詞典》:礼容(禮容)
(1).礼制仪容。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陈书·程文季传:“ 文季 最有礼容,深为 高祖 所赏。”周书·儒林传序:“帝於是服衮冕,乘碧輅,陈文物,备礼容,清蹕而临太学。”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二年:“﹝击毬时﹞往来交错,前后遮约,争心竞起,礼容全废。”
(2). 汉 乐名。汉书·礼乐志:“ 高祖 六年,又作《昭容乐》《礼容乐》……《礼容》者,主出《文始》《五行舞》。”隋书·音乐志下:“﹝ 汉高帝 ﹞又作《昭容》《礼容》……《礼容》生於《文始》,矫 秦 之《五行》也。”
《漢語大詞典》:易箦(易簀)
更换寝席。箦,华美的竹席。礼记·檀弓上:“ 曾子 寝疾,病,乐正 子春 坐於牀下, 曾元 、 曾申 坐於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簀与?’…… 曾子 曰:‘然。斯 季孙 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 元 ,起易簀!’”按古时礼制,箦只用于大夫, 曾参 未曾为大夫,不当用,所以临终时要 曾元 为之更换。后因以称人病重将死为“易簀”。周书·宇文广传:“可斟酌前典,率由旧章。使易簀之言,得申遗言;黜殯之请,无亏令终。”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三:“公生於 洛 中祖第正寝,至易簀,亦在其寝。” 清 周亮工 《〈向远林诗〉序》:“会 戇叟 出一编授余,则 远林 易簀时授之者。” 陈毅 《记韩紫石》:“易簀时, 紫老 告家人曰:‘抗战胜利之日,移家 海安 ,始为余开弔。’”
《漢語大詞典》:逾月
亦作“踰月”。
(1).古代礼制,士死后要满一个月,到第二个月才下葬,称为“逾月”之制。左传·隐公元年:“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踰月,外姻至。” 杨伯峻 注:“踰月者,歷二月也。” 宋 穆修 《徐文质墓志铭》:“生能葬以其道,正合士礼踰月之制。”
(2).谓时间超过一个月。 汉 蔡邕 《述行赋》:“ 延熹 二年秋,霖雨逾月。” 南唐 李建勋 《送人诗》:“相见未逾月,堪悲远别离。”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二:“乐饮逾月,忽飘然浮海去,逾岁而归。”
(3).犹言一个月后。 宋 秦观 《录宝林事实》:“逾月,赐号 宝林禪院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谢:“逾月, 小谢 书居然端好,生偶赞之。”
《漢語大詞典》:旧文(舊文)
(1).指古代礼制所规定的车服器用等物的彩绘文饰。荀子·王制:“声则凡非雅声者举废,色则凡非旧文者举息。” 杨倞 注:“谓染綵、画繢之事也。”
(2).前代的典籍。 汉 王逸 楚辞章句·刘向〈九叹〉序:“典校经书,辩章旧文。” 章炳麟 《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伪古文尚书》虽出自 东晋 人,而采辑旧文,皆有来歷。”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然《世説》文字,间或与 裴 郭 二家书所记相同,殆亦犹《幽明録》《宣验记》然,乃纂缉旧文,非由自造。”
(3).过去写的文章。如 钱锺书 著有《旧文四篇》
《漢語大詞典》:执礼(執禮)
(1).赞礼;执守礼制。论语·述而:“子所雅言,、执礼,皆雅言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崇礼:“贤良曰:‘昔 周公 处谦卑士,执礼以治天下。’” 唐 白居易 《太常博士王申伯可侍御史等三人同制》:“某官 王申伯 :学优行茂,饰以词藻,执礼定议,多得其中。”
(2).指对人的礼节。列子·汤问:“ 造父 之师曰 泰豆氏 。 造父 之始习御也,执礼甚卑, 泰豆 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以后如相见,仍当执礼甚恭。”
《漢語大詞典》:议礼(議禮)
谓议论礼制。礼记·中庸:“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郑玄 注:“礼,谓人所服行也。” 朱熹 集注:“礼,亲疏贵贱相接之体也。” 宋 袁燮 《资政殿大学士赠少师楼公行状》:“丞相言议礼之地,最要得人。” 明 王祎 《唐五礼序》:“是用为之序论,以著其説,庶议礼之家,得以慎所择焉。” 刘师培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惟两 汉 议礼之文,博引数説,以己意折衷,近於考据。”
分類:议论礼制
《漢語大詞典》:小行
(1).不识大体的行为。庄子·缮性:“小识伤德,小行伤道。”
(2).指小处的操守,犹小节。汉书·贾谊传:“布衣者,饰小行,竞小廉,以自託於乡党。” 宋 李清臣 《明责》:“拔一夫而加之万众之上,以为将帅,非求其循法而不失小行,将任之以安危胜负之责也。”
(3).旧时的一种礼制。曹郎以下的官员代表天子谒陵,并督促陵官葺治陵园,谓之小行。南齐书·武帝纪:“夏四月乙亥,有司奏‘旧格一年两过行陵,三月十五日曹郎以下小行。’”
(4).行者的谦称。《宣和遗事》前集:“ 徽宗 出黄榜召人退水,见一行童将榜收了,有看榜大使即时同行童来城上见天子。天子见道:‘尔小童如何得治此水?’行童曰:‘小行不会,俺师父善能治水。’” 元 杨景贤《西游记》第十七出:“ 行者 云:‘小行与娘娘驱兵将作朝臣,你饶了俺师父者。’”
《漢語大詞典》:古礼(古禮)
古时的礼制。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 夏 、 殷 、 周 之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復也。臣愿颇采古礼与 秦 仪杂就之。” 明 张居正 《陈六书疏》:“臣考之古礼及我祖宗故事,俱有大閲之礼。”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我闻古礼‘殮而成服,既葬而除’。”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一切事保持一种淳朴习惯,遵从古礼。”
分類:礼制古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