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563,分43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5  6  7  8 下一页
典故(续上)
三千水犀弩(又作:犀弩三千)
虎头三绝(又作:长康三绝)
三月群贤毕集
软红三尺
三人一龙
一轮金鉴与我成三客(又作:三人月 ...)
三德
三足之鸟(又作:三足乌 三足老鸦)
三年一鸣(又作:三年未鸣 ...)
初三夜月
三年一楮叶(又作:三年刻楮 刻楮三年)
三闾
三闾沉绝
三闾自沈(又作:三闾魂 吊三闾)
三千履(又作:三千珠履 ...)
典故
三千水犀弩
 
千弩射
  
射潮弩
 
弩壮射潮
 
弩注钱塘
 
强弩千雕翎
 
强弩射潮
 
潮头万弩
 
犀弩三千
 
万弩射钱塘
 
万弩横江
 
钱王羽箭
 
钱王万弩
 
长堤万弩


《宋史》卷九十七〈河渠志七·东南诸水下·浙江〉~2396~
浙江通大海,日受两潮。梁开平中,钱武肃王始筑捍海塘,在候潮门外。潮水昼夜冲激,版筑不就,因命彊弩数百以射潮头,又致祷胥山祠。既而潮避钱塘,东击西陵,遂造竹器,积巨石,植以大木。堤岸既固,民居乃奠。
《苏轼诗集》卷十〈八月十五看潮五绝〉
〈八月十五看潮五绝〉其五:「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典故 
痴虎头
 
痴号
 
虎头三绝
 
虎头风
 
长康三绝
 
长康痴
 
相关人物
顾恺之


《晋书》卷九十二〈文苑列传·顾恺之〉~2405~
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也。……尤善丹青,图写特妙,谢安深重之,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恺之矜伐过实,少年因相称誉以为戏弄。又为吟咏,自谓得先贤风制。或请其作洛生咏,答曰:「何至作老婢声!」义熙初,为散骑常侍,与谢瞻连省,夜于月下长咏,瞻每遥赞之,恺之弥自力忘倦。瞻将眠,令人代己,恺之不觉有异,遂申旦而止。……初,恺之在桓温府,常云:「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太平广记》卷二百一十〈画一·顾恺之〉~607~
晋顾恺之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人。多才气,尤工丹青,傅写形势,莫不妙绝。谢安谓长康曰:「卿画自生人已来未有。」又云:「卿画苍苍,古来未有。」曾以一橱画暂寄桓玄,皆其妙迹所珍秘者,封题之。其后玄闻取之,诳云不开。恺之不疑被窃,直云:「妙画通神,变化飞去,犹人之登仙也。」恺之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又尝悦一怜女,乃画女于壁,当心钉之。女患心痛,告于长康,康遂拔钉。乃愈。又尝欲写殷仲堪真,仲堪素有目疾,固辞。长康曰:「明府无病,若明点瞳子,飞白拂上,便如轻云蔽日。」画人物,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貌,正在阿堵之中。」又画裴楷真,颊上乃加三毛。云:「楷俊郎,有鉴识。具此,观之者定觉殊胜。」嵇康赠以四言诗,画为图。常云:「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又画谢幼舆于一岩中,人问其故。云:「一丘一壑,此(明抄本此字上有谓之二字)子宜置岩壑中。」长康又尝于瓦棺寺北殿内画维摩居士,画毕,光辉月余。《京师寺记》云,兴宁中,瓦棺寺初置僧众,设刹会,请朝贤士庶宣疏募缘。时士大夫莫有过十万者,长康独注百万。长康素贫,众以为大言。后寺僧请勾疏,长康曰:「宜备一壁。」闭户不出(不出原作往来,据明抄本改)一月余,所画维摩一躯工毕。将欲点眸子,乃谓僧众曰:「第一日观者,请施十万;第二日观者,请施五万;第三日观者,可任其施。」及开户,光照一寺。施者填咽,俄而及百万。刘义庆《世说》云,桓大司马每请长康与羊欣讲论画书,竟夕忘疲。
典故
三月群贤毕集
 
山阴禊饮
 
山阴醉
 
永和节
 
群贤毕集
 
禊饮
 
长少群贤毕会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列传〉~2098~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典故
十丈尘
 
十里尘软
 
尘软香红
 
东华尘
 
东华软尘
  
软尘红
  
软红三尺
 
软红十丈
  
软红香土
 
软红香雾
 
香红尚软


《苏轼诗集》卷三十六〈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灵宫二首〉
〈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灵宫二首〉其一:「归来病鹤记城闉,旧踏松枝雨露新。半白不羞垂领发,软红犹恋属车尘。雨收九陌丰登后,日丽三元下降辰。粗识君王为民意,不才何以助精禋。」
《昭明文选》卷一〈赋甲·京都上·两都赋二首·西都赋〉~7~
披三条之广路,立十二之通门。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旁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
典故 
交朋不成龙
 
成龙让邴
 
华歆
 
高名合作龙
  
相关人物
管宁
 
华歆
 
邴原


《三国志》卷十三〈魏书·华歆传〉~402~
「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南朝宋·裴松之注引《魏略》:「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
《世说新语笺疏》上卷上〈德行〉~2~
南朝梁·刘孝标注引《魏志华歆传》曰:「臣松之以为邴根矩之徽猷懿望,不必有愧华公;管幼安含德高蹈,又恐弗当为尾。魏略此言未可以定其先后也。」又引洪亮吉《四史发伏》九曰:「案时人号三人为一龙,其头腹尾盖以齿之长幼而定。考歆卒于太和五年。魏书云年七十五。宁卒于正始二年,年八十四。是歆长宁一年。邴原之年虽无可考,以时人之称谓及宁传中三人次序度之,原当幼于歆,长于宁也。时人以三人相善而齐名,不当即分优劣,故以年之前后为定。松之乃云原不应后歆,宁复勿当为尾,误矣。」

例句

往还谁是龙头人,公主遣秉鱼须笏。 李贺 酒罢张大彻索赠诗(时张初效潞幕)

班资冠鸡舌,人品压龙头。 罗隐 寄礼部郑员外

华表柱头还有鹤,华歆名下别无龙。 黄滔 寄杨赞图学士(学士与元昆俱以龙脑登选)

典故
一轮金鉴与我成三客
  
对影三人
 
对影成三
 
对影明月
 
对影为三益
 
弄影花前舞
 
影徒随我月徘徊
 
持杯邀月
 
明月影成三
 
月影三人夜舞
 
无人自酌
 
举杯邀月
 
起舞三人
 
起舞弄影
 
邀明月


《全唐诗》卷一百八十二〈月下独酌四首〉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花下一壶酒】【花前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裴回,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相期碧岩畔】。」
典故 
去鲁迟迟
  
圣之清
 
迟迟去鲁


《孟子注疏》卷十上〈万章章句上〉~76~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典故
三足之鸟
  
三足老鸦
 
天上鸟
 
日中侣
   
虾蟆食月
    

《史记》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3237~
孔子闻之曰:「神龟知吉凶,而骨直空枯。日为德而君于天下,辱于三足之乌。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
《淮南子》卷七〈精神训〉~28~
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澒濛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烦气为虫,精气为人。是故精神,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精神入其门,而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是故圣人法天顺情,不拘于俗,不诱于人,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天静以清,地定以宁,万物失之者死,法之者生。夫静漠者,神明之宅也;虚无者,道之所居也。是故或求之于外者,失之于内;有守之于内者,失之于外。譬犹本与末也,从本引之,千枝万叶莫不随也。夫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体者,所禀于地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背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故曰一月而膏,二月而胅,三月而胎,四月而肌,五月而筋,六月而骨,七月而成,八月而动,九月而躁,十月而生。形体以成,五藏乃形,是故肺主目,肾主鼻,胆主口,肝主耳。外为表而内为里,开闭张歙,各有经纪。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天有四时、五行、九解、三百六十六日,人亦有四支、五藏、九窍、三百六十六节。天有风雨寒暑,人亦有取与喜怒。故胆为云,肺为气,肝为风,肾为雨,脾为雷,以与天地相参也,而心为之主。是故耳目者日月也,血气者风雨也。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日月失其行,薄蚀无光;风雨非其时,毁折生灾;五星失其行,州国受殃。汉·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

简释

阳乌:喻指太阳。唐贯休《古意九首》之二:“阳乌烁万物,草木怀春恩。”


例句

阳乌落尽酒不醒,扶上西园当月楼。 僧鸾 苦热行

月中有桂树,日中有伴侣。 刘商 乌夜啼

阳乌不自暖,雪压扶桑枝。 刘驾 苦寒行

鳌头一荡山虽没,乌足重安日不昏。 吴融 文德初闻车驾东游

阳乌犹曝翅,真恐湿蟠桃。 李群玉 洞庭风雨二首之二

千秋沧海南,名系朱鸟影。 杜甫 八哀诗(并序)故右仆射相国张公九龄

三足之乌足恐断,羲和送将何所归。 杜甫 前苦寒行二首

连花交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 杜甫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

月兔走入海,日乌飞出山。 杜荀鹤 与友人话别

无乃慕高近白日,三足妒尔令尔疾。 柳宗元 跂乌词

六眸龟北凉应早,三足乌南日正长。 裴夷直 秋日

阳乌烁万物,草木怀春恩。 贯休 古意九首之二

松桂枝不动,阳乌飞半天。 贯休 苦热

尝闻古老言,疑是虾蟆精。径圆千里纳女腹,何处养女百丑形。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赤鸟司南方,尾秃尾觰沙。月蚀于汝头,汝口开呀呀,虾蟆掠汝两吻过,忍学省事不以汝觜啄虾蟆。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

典故
一举冲霄
 
一飞冲天
 
一鸣
 
一鸣惊人
 
一鸣齐鸟
 
三年一鸣
 
三年未鸣
 
三年翼自高
 
三年鸟
  
冲天一飞
 
冲天羽
 
冲天翼
 
惊人一鸣

相关人物
楚庄王
 
淳于髡
 
齐威王


《韩非子》卷七〈喻老〉~42~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397~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简释

冲天翼:喻指贤士待时而动。唐贯休《遇叶进土》:“自愧龙钟人,见此冲天翼、”


例句

遇此枝叶覆,夙举冀冲天。 李岑 东峰亭各赋一物得栖烟鸟

子既屈一鸣,余固宜三刖。 杜牧 池州送孟迟先辈

水上鹄已去,亭中鸟又鸣。 柳宗元 善谑驿和刘梦得酹淳于先生(驿在襄州之南。即淳于髡放鹄之所)

遵渚徒云乐,冲天自不遑。 柳宗元 弘农公以硕德伟材屈于诬枉(弘农公杨凭也。为御史李夷简所弹)左官三岁复为大僚天监昭明人心感悦宗元窜伏湘浦拜贺末由谨献诗五十韵以毕微志

怅望冲天羽,甘心任画师。 窦群 观画鹤

擢第名重列,冲天字几双。 贾岛 寄柳舍人宗元(一本无宗元二字)

鹪鹩王佐用,复此挫冲天。 赵冬曦 奉酬燕公见归田赋垂赠之作

岁暮云皋鹤,闻天更一鸣。 钱起 送虞说擢第东游

迹类三年鸟,心驰五达庄。 陈去疾 赋得骐骥长鸣

君其振羽翮,岁晏将冲天。 陶翰 赠房侍御(时房公在新安)

嗟我摈南海,无由助飞鸣。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六首

长吟空抱膝,短翮讵冲天。 骆宾王 叙寄员半千

典故
初三夜月


《全唐诗》卷四百四十二〈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典故
三年一楮叶
 
三年刻楮
  
刻楮三年
  
楮叶工夫


《列子》卷八《说符》
宋人有为其君以玉为楮叶者,三年而成。锋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巧食宋国。子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圣人恃道化而不恃智巧。」
《韩非子》卷七〈喻老〉~406~
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资,而载一人之身;不随道理之数,而学一人之智;此皆一叶之行也。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羡也;丰年大禾,臧获不能恶也。以一人力,则后稷不足;随自然,则臧获有馀。故曰:『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例句

良工巧费真为累,楮叶成来不直钱。 李商隐 一片

典故  
屈大夫
 
屈平
  
相关人物
屈原


《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屈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閒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柰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泄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卷一《离骚》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例句

北风吹楚树,此地独先秋。何事屈原恨,不随湘水流。 于武陵 夜泊湘江

寒潮欲上泛萍藻,寄荐三闾情自哀。 刘沧 江行书事

已吟何逊恨,还赋屈平情。 吴融 府试雨夜帝里闻猿声

劳收贾生泪,强起屈平身。 孟郊 罗氏花下奉招陈侍御

屈原回日牵愁吟,龙宫感激致应沉。 张碧 秋日登岳阳楼晴望

岂学屈大夫,忧惭对渔叟。 戴叔伦 同兖州张秀才过王侍御参谋宅赋十韵

三闾有何罪,不向枕上死。 曹邺 放歌行

一逐楚大夫,何人为君雪。 曹邺 续幽愤

宋玉平生恨有馀,远循三楚吊三闾。 李商隐 送郑广文旧居

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 李白 古风

屈原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 李白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汉帝不忆李将军,楚王放却屈大夫。 李白 悲歌行

灵均竟不返,怨气成微波。 李群玉 湖中古愁三首

君不见屈大夫纫兰而发谏,君不见贾太傅忌鵩而愁吟。 杜光庭 怀古今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杜牧 兰溪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杜牧 题武关

丧乱秦公子,悲凉楚大夫。 杜甫 地隅

灵均说尽孤高事,全与逍遥意不同。 汪遵 渔父

楚王疑忠臣,江南放屈平。晋朝轻高士,林下弃刘伶。 白居易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此时樯底水,涛起屈原通。 贾岛 寄朱锡圭

典故
三闾沉绝
 
楚江沉魂
 
汨罗愁独


《楚辞补注》卷四〈九章·怀沙〉~46~
宋·洪兴祖补注:「此章言己虽放逐,不以穷困易其行。小人蔽贤,群起而攻之。举世之人,无知我者。思古人而不得见,仗节死义而已。太史公曰:乃作《怀沙》之赋,遂自投汨罗以死。原所以死,见于此赋,故太史公独载之。」
《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屈原〉~2490~
屈原之江滨……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沈汨罗以死。
典故
三闾自沈
 
三闾魂
 
吊三闾
 
吊沅湘
 
吊湘魂
 
吊骚魂
 
孤臣水底魂
 
屈平魂怨
 
投汨
 
投汨自沈
 
楚江沈魄
 
楚译魂
  
汨罗恨
 
汨罗魂
 
沈楚臣
 
沈楚译
 
沈汨
 
沈湘人
 
湘水魂
  
葬鱼人
 
灵均泪

相关人物
屈原


《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屈原〉~2490~
屈原之江滨……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沈汨罗以死。
《楚辞补注》卷一〈离骚经·王逸序〉~2490~
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證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沈而死。
典故
三千履
  
履明珠
 
春申客屦
 
楚客豪华
  
珠履三千
 
珠履三千客
  
珠成履
 
珠为履
 
真珠履
 
趿珠履

相关人物
黄歇(春申君)


《史记》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
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舍之于上舍。赵使欲夸楚,为檋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

简释

珠履:喻幕僚生活奢华。唐刘言史《苦妇词》:“兰裙间珠履,食五处花筵。”

珠履客:喻指幕僚。唐杜牧《送王侍御赴夏日座主幕》:“君为珠履三千客,我是青衿七十徒。”


例句

宾客无多少,出入皆珠履。 储光羲 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

好客交珠履,华筵舞玉颜。 刘禹锡 奉和裴令公新成绿野堂即书

校尉勋望重,幕府才且贤。兰裙间珠履,食玉处花筵。 刘言史 苦妇词

当时珠履三千客,赵使怀惭不敢言。 张继 春申君祠

蹑履三千皆后学,抟风九万即前程。 方干 寄于少监

无因得靸真珠履,亲从新侯定八蛮。 曹唐 奉送严大夫再领容府二首

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 李白 寄韦南陵冰馀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玉钩挂海笙歌合,珠履三千半似泥。 李群玉 广州陪凉公从叔越台宴集

况为珠履客,即泊锦帆堤。 杜牧 初上船留寄

君为珠履三千客,我是青衿七十徒。 杜牧 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

未为珠履客,已见白头翁。 杜甫 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 杜甫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珠履会中箫管思,白云归处帝乡遥。 武元衡 同幕中诸公送李侍御归朝

珠履三千醉不欢,玉人犹苦夜冰寒。 武元衡 送裴戡行军

共贺安人丰乐岁,幸陪珠履侍银章。 武瓘 九日卫使君筵上作

黛蛾陈二八,珠履列三千。 温庭筠 感旧陈情五十韵献淮南李仆射

借问高车与珠履,何如卑贱一书生。 皎然 咏史

长裾珠履飒轻尘,閒以琴书列上宾。 卢纶 浑赞善东斋戏赠陈归

珊瑚笔架真珠履,曾和陈王几首诗。 罗隐 暇日有寄姑苏曹使君兼呈张郎中郡中宾僚

昨日隼旟辞阙下,今朝珠履在河中。 罗隐 途中献晋州孟中丞

珠履行台拥附蝉,外郎高步似神仙。 羊士谔 都城从事萧员外寄海梨花诗尽绮丽至惠然远及

素车应度洛,珠履更归秦。 许浑 京口津亭送张崔二侍御

珠履三千侍玉除,宫花飘锦早莺初。 贯休 大蜀皇帝潜龙日述圣德诗五首

鹦鹉才须归紫禁,真珠履不称清贫。 贯休 送郑阁赴闽辟

珠履迎佳客,金钱与莫愁。 韩翃 赠王逖

珠履风流忆富春,三千鹓鹭让精神。 齐己 寄荆幕孙郎中

珠履早曾从相府,玳簪今又别官筵。 齐己 酬湘幕徐员外见寄

《漢語大詞典》:射潮
(1).相传 吴越王 钱鏐 射潮筑塘的故事。 宋 苏轼 《表忠观碑》:“仰天誓江,月星晦蒙;强弩射潮,江海为东。”宋史·河渠志七:“ 淛江 通大海,日受两潮。 梁 开平 中, 钱武肃王 始筑捍海塘,在 候潮门 外。潮水昼夜衝激,版筑不就,因命彊弩数百以射潮头,又致祷 晋山祠 。既而潮避 钱塘 ,东击 西陵 ,遂造竹器,积巨石,植以大木。堤岸既固,民居乃奠。” 柳亚子 《海宁观潮有作》诗:“我亦廿年惭后死,射潮穿象两蹉跎。”
(2). 东汉 马援 亦有射潮故事,见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射潮及所引 清 屈大均 《射潮歌》
分類:吴越马援
《漢語大詞典》:痴绝(癡絶)
晋书·顾恺之传:“ 愷之 在 桓温 府,常云:‘ 愷之 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故俗传 愷之 有三絶:才絶,画絶,痴絶。”后以“痴絶”为藏拙或不合流俗之典。 宋 苏轼 《次韵韶守狄大夫见赠》之一:“才疎正类 孔文举 ,痴絶还同 顾长康 。” 宋 刘克庄 《贺新郎》词:“ 盘龙 痴絶求鹅炙。这先生、黄齏瓮熟,味珍无价。”
《漢語大詞典》:顾虎头(顧虎頭)
东晋 画家 顾恺之 小字 虎头 ,故称。亦借指画家。 唐 杜甫 《题玄武禅师屋壁》诗:“何年 顾虎头 ,满壁画沧洲。” 仇兆鳌 注:“ 杜修可 曰: 顾愷之 ,小字 虎头 。” 明 徐士俊 《春波影》第三出:“ 汉 家自恨 毛延寿 ,底事全凭 顾虎头 。” 清 戴名世 《〈有明历朝小题文选〉序》:“古之能传神者惟 顾 陆 , 苏子瞻 称引 顾虎头 之言推而广之。”
《漢語大詞典》:软尘(軟塵)
飞扬的尘土。指都市的繁华热闹。 宋 陆游 《仗锡平老自都城回见访索怡云堂诗》:“东华软尘飞扑帽,黄金络马人看好。” 元 许有呈 《沙湖道中》诗:“唤醒三年梦,东华足软尘。” 清 林则徐 《致龚自珍书》:“月前述职在都,碌碌软尘,刻无暇晷,仅得一聆清诲,未罄积怀。”
《國語辭典》:软红(軟紅)  拼音:ruǎn hóng
繁华的都市。宋。苏轼 次韵蒋颖叔钱穆父从驾景灵宫诗二首之一:「半白不羞垂领发,软红犹恋属车尘。」
《漢語大詞典》:软红尘(軟紅塵)
飞扬的尘土。形容繁华热闹。亦指繁华热闹的地方。 宋 卢祖皋 《鱼游春水》词:“软红尘里鸣鞭鐙,拾翠丛中句伴侣。” 金 元好问 《秀隐君山水》诗:“乌鞍踏破软红尘,未信溪山下笔亲。”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六十:“草鞋片,甘贫贱,不踏软红尘,常行芳草茵。” 梁启超 《雷庵行》:“京华十丈软红尘,繁樱团锦穠於云。”
《漢語大詞典》:三人一龙(三人一龍)
喻三人友善如一体。三国志·魏志·华歆传“终不毁伤人”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歆 与 北海 邴原 、 管寧 俱游学,三人相善。时号三人为一龙, 歆 为龙头, 原 为龙腹, 寧 为龙尾。”
《漢語大詞典》:龙身(龍身)
(1).龙的身躯。山海经·中山经:“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淮南子·墬形训》:“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亦指似龙之身,夭矫的躯干。 清 黄始 《山东四女祠记》:“碑前枯树,半无枝叶,秃而龙身。”
(2).三国志·魏志·华歆传“ 歆 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闔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歆 与 北海 邴原 、 管寧 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 歆 为龙头, 原 为龙腹, 寧 为龙尾。”后以“龙身”形容人有声名。 清 黄遵宪 《己亥续怀人诗·浏阳欧阳瓣薑》:“编到《沅湘耆旧録》,难为君称作龙身。”
《國語辭典》:龙头(龍頭)  拼音:lóng tóu
1.龙的头。《三国志。卷五○。吴书。妃嫔传。吴主权潘夫人》:「得幸有娠,梦有以龙头授己者,己以蔽膝受之,遂生(孙)亮。」《西游记》第一○回:「魏徵谢了恩,却才撚子在手,忽听得朝门外,大呼小叫。原来是秦叔宝、徐茂功等,将著一个血淋淋的龙头,掷在帝前。」
2.科举时代称状元为「龙头」。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七。如是我闻一》:「余举中殿试后,尚未传胪。在董文恪公家,偶遇一浙士能测字,余书一墨字,浙士曰龙头竟不能属君矣。」
3.三国魏华歆、邴原、管宁三人为同窗好友,时人以一条龙比喻三人。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见《三国志。卷一三。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华歆》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演义》第六六回:「华歆当日逞凶谋,破壁生将母后收。助虐一朝添虎翼,骂名千载笑『龙头』!」
4.领袖人物。如:「龙头老大」。《孽海花》第三回:「我们四友里头,文章学问,当然要推你做龙头,弟是婪尾。」
5.自来水管出水的管制器。也称为「水栓」、「水龙头」。
《漢語大詞典》:三人月
谓与月亮、身影为伍。形容孤独无偶。语本 李白 《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宋 陈亮 《贺新郎·怀辛幼安》词:“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
《國語辭典》:三德  拼音:sān dé
1.三种品德。《书经。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2.具有至德、敏德、孝德的三长老。《大戴礼记。曾子本孝》:「任善不敢臣三德。」汉。戴德。注:「三德,三老也。」
《國語辭典》:玉振金声(玉振金聲)  拼音:yù zhèn jīn shēng
比喻才德兼备,学识渊博。参见「金声玉振」条。《梁书。卷二五。徐勉传》:「网罗经诰,玉振金声,义贯幽微,理入神契。」唐。杨烱〈从弟去溢墓志铭〉:「至如白雪回光,清风度曲,崔亭伯真龙之气,扬子云吐凤之才,莫不玉振金声,笔有馀力,远心天授,高兴生知,尽江海之良图,得烟霞之秘算。」
分類:文章道德
《國語辭典》:金声玉振(金聲玉振)  拼音:jīn shēng yù zhèn
为孟子称赞孔子圣德兼备,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乐,集众音之大成。语本《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后用以比喻才德兼备,学识渊博。唐。张说〈邠王府长史阴府君碑铭〉:「史门文宗,国子儒允,克家踵武,金声玉振。」也作「玉振金声」。
《國語辭典》:三足乌(三足烏)  拼音:sān zú wū
神话传说中的神鸟:(1)太阳中的神鸟。《淮南子。精神》:「日中有踆鸟。」汉。高诱。注:「踆,犹蹲也,谓三足乌。」汉。王充《论衡。说日》:「日中有三足乌,月中有兔蟾蜍。」后以指日。唐。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莲花交响共命鸟,金榜双回三足乌。」(2)为西王母取食的青鸟。《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列传》:「载胜而穴处兮,亦幸有三足乌为之使。」唐。张守节。正义:「三足乌,青鸟也。主为西王母取食,在昆墟之北。」
《國語辭典》:日乌(日烏)  拼音:rì wū
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故称太阳为「日乌」。
《國語辭典》:朱鸟(朱鳥)  拼音:zhū niǎo
1.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中,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的总称。因朱乃赤色,象火,而南方属火,七宿相联起来像鸟形。故称为「朱鸟」。《史记。卷二七。天官书》:「南宫朱鸟,权、衡。衡,太微,三光之廷。」也称为「朱雀」。
2.古以天文四宫布列军阵,前后左右分画四种图形为标识,前方的图形称为「朱鸟」。《礼记。曲礼上》:「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
3.传说中南方之神。《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朱鸟舒翼以峙衡,蛇蟉虬而绕榱。」《太平御览。卷八八一。神鬼》:「南方赤帝,神名赤熛怒,精为朱鸟。」也称为「朱雀」。
4.凤。《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前祝融使举麾兮,纚朱鸟以承旗。」唐。章怀太子。注:「朱鸟,凤也。」
5.燕。汉。扬雄《法言。问明》:「朱鸟翾翾,归其肆矣。」晋。李轨。注:「朱鸟,燕别名也。」
6.道教上称舌头为「朱鸟」。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呼吸篇》:「朱鸟舌象,白石齿象。」
《漢語大詞典》:赤鸟(赤鳥)
(1).赤色的鸟。由赤色云气聚成,古代以为不祥之兆。详“ 赤鸟夹日 ”。
(2).赤色的鸟。古代传说中的瑞鸟。墨子·非攻下:“赤鸟衔珪,降 周 之 岐 社。”
(3).赤色的鸟。用为时令(表示夏天)、方位(表示前方、南方)的标识或象征。鹖冠子·天权:“取法於天,四时求象:春用苍龙,夏用赤鸟,秋用白虎,冬用玄武。”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服制象:“剑之在左,青龙之象也;刀之在右,白虎之象也;鉤之在前,赤鸟之象也;冠之在首,元武之象也。”
(4).萤的别称。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动物三》:“白鸟之为蚊,赤鸟之为萤也,皆以大名小者也。”
《漢語大詞典》:赤鸟夹日(赤鳥夾日)
左传·哀公六年:“是岁也,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三日。”后因以“赤鸟夹日”为不祥之兆。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有鸣鹊来在閤屋上”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管辰 《管辂别传》:“赤鸟夹日,殃在 荆楚 。”
分類:不祥之兆
《漢語大詞典》:金鸦(金鴉,金鵶)
亦作“ 金鵶 ”。
(1).金乌。指太阳。 唐 韩愈 《送惠师》诗:“金鵶即腾翥,六合俄清新。” 韩醇 注:“金鵶,日也。” 宋 杨万里 《早入东省残月初上》诗:“金鸦飞上天,吐出红龙麟。” 清 姚鼐 《新城道中书所见》诗:“大雾被野天为遮,海东遏不翔金鸦。”
(2).宝石名。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今世之所寳者,有猫儿眼、祖母緑、颠不剌、蜜腊、金鸦……等类,然皆镶嵌首饰之用。”
《國語辭典》:阳乌(陽烏)  拼音:yáng wū
1.太阳。《文选。左思。蜀都赋》:「羲和假道于峻岐,阳乌回翼乎高标。」也称为「旸乌」。
2.动物名。一种似鹳而小,身黑,颈长而白的鸟。
《國語辭典》:阳鸟(陽鳥)  拼音:yáng niǎo
古称鸿雁之类,会随季节变换而南北迁移的鸟。《书经。禹贡》:「彭蠡既猪,阳鸟攸居。」《幼学琼林。卷四。鸟兽类》:「雁性随阳,因名之曰阳鸟。」
《國語辭典》:冲天(沖天)  拼音:chōng tiān
疾飞上天。《史记。卷一二六。滑稽传。淳于髡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文明小史》第三三回:「哔剥哔剥的著起来,登时烟焰冲天,火光四射。」
《漢語大詞典》:刻楮
语本韩非子·喻老:“ 宋 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象,指象牙。后因以喻技艺工巧或治学刻苦。 唐 黄滔 《刑部郑郎中启》之一:“比者伏蒙曲念虚芜,荣流咳唾,诲以磨铅未至,刻楮非工。” 宋 陆游 《别曾学士》诗:“画石或十日,刻楮有三年。” 明 瞿佑 《归田诗话·鼓吹续音》:“仍自为八句题其后云:……半生莫售穿杨技,十载曾加刻楮功。”
《國語辭典》:楮叶(楮葉)  拼音:chǔ yè
宋人以玉刻的楮叶,列置在楮叶中,几可乱真,而无法辨别真伪。见《列子。说符》。后用以比喻模仿逼真。
分類:模仿
《漢語大詞典》:三闾(三閭)
指 屈原 。后汉书·孔融传:“忠非 三閭 ,智非 鼂错 ,窃位为过,免罪为幸。” 李贤 注:“即 屈原 也,掌王族三姓,曰 昭 、 屈 、 景 ,故曰‘三閭’。”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故 夷 、 皓 有安归之叹, 三閭 发已矣之哀。”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泛湘江》词:“唤起九歌忠愤,拂拭 三閭 文字,还与日争光。” 清 黄遵宪 《将应顺天试仍用前韵呈霭人樵野丈》:“辙乱旗翻屡败车,行吟憔悴比 三閭 。”
分類:屈原
《国语辞典》:屈原  拼音:qū yuán
人名。(西元前343~?)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汉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谮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重要著作有〈离骚〉、〈九章〉、〈天问〉等赋,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漢語大詞典》:楚大夫
指 屈原 。因其曾为 楚国 三闾大夫,故称。 唐 杜甫 《地隅》诗:“丧乱 秦公子 ,悲凉 楚大夫 。” 唐 罗隐 《杜陵秋思》诗:“只闻斥逐 张公子 ,不觉悲同 楚大夫 。” 元 无名氏 《落梅风》曲:“ 陶元亮 , 楚大夫 ,醉和醒怎生做一处?”
分類:屈原
《漢語大詞典》:灵均(靈均)
(1). 战国 楚 文学家 屈原 字。《楚辞·离骚》:“名余曰 正则 兮,字余曰 灵均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及 灵均 唱《骚》,始广声貌。” 宋 辛弃疾 《贺新郎·和徐斯远韵》词:“兰佩芳菲无人问,叹 灵均 ,欲向 重华 诉。” 李大钊 《青春》:“ 湘水 灵均 ,兴春秋代序之感。”
(2).泛指词章之士。 唐 刘知几 史通·覈才:“但自世重文藻,词宗丽淫,於是 沮诵 失路, 灵均 当轴。” 浦起龙 通释:“此言 灵均 当轴,借言以词人当史局也。” 宋 姚述尧 《念奴娇·次刘周翰韵》词:“兴来吟咏, 灵均 谁谓今絶。”
分類:词章
《漢語大詞典》:楚魄
指朝云暮雨的 巫山 神女。 宋 范成大 《次韵王浚明用时举苦热韵见赠》:“鑠石谁能招 楚 魄,斲冰我欲访 湘君 。”
分類:巫山神女
《國語辭典》:湘累(湘纍)  拼音:xiāng léi
累,冤死的人。屈原投湘江自绝,故称为「湘累」。汉。扬雄〈反离骚〉:「钦吊楚之湘累,惟天轨之不辟兮。」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三八出:「那滚滚雪浪拍天,流不尽湘累怨。」
分類:贬黜
《國語辭典》:三千珠履  拼音:sān qiān zhū lǚ
战国时,赵国使者头戴玳瑁簪,手持珠玉刀剑,盛装见楚国春申君,欲誇耀财富并羞辱之。时春申君门客三千多人,其上客皆穿缀有明珠的鞋子见赵使,赵使乃知不自量力而羞惭。典出《史记。卷七八。春申君传》。后比喻宾客众多。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诗:「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
《國語辭典》:珠履  拼音:zhū lǚ
1.缀有珍珠的鞋子。《史记。卷七八。春申君传》:「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二折:「正逢爱客琼筵启,休誇珠履。」
2.因春申君的门客皆穿著缀有珍珠的鞋子,故以珠履借指门客。唐。武元衡 送裴戡行军诗:「珠履三千醉不欢,玉人犹苦夜冰寒。」宋。陆游〈题郭太尉金州第中至喜堂〉诗:「帐前犀甲罗十万,幕下珠履逾三千。」
《漢語大詞典》:珠履客
(1).指有谋略的门客。 唐 李白 《寄韦南陵冰》诗:“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 唐 胡曾 《咏史诗·夷陵》:“何事三千珠履客,不能西御 武安君 。”
(2).泛指贵客。 明 郑真 《贻李经历诞弥之庆》诗:“汤饼儘多珠履客,诞弥重见续 周 诗。”参见“ 珠履 ”。
《國語辭典》:珠履  拼音:zhū lǚ
1.缀有珍珠的鞋子。《史记。卷七八。春申君传》:「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二折:「正逢爱客琼筵启,休誇珠履。」
2.因春申君的门客皆穿著缀有珍珠的鞋子,故以珠履借指门客。唐。武元衡 送裴戡行军诗:「珠履三千醉不欢,玉人犹苦夜冰寒。」宋。陆游〈题郭太尉金州第中至喜堂〉诗:「帐前犀甲罗十万,幕下珠履逾三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