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归于(歸於)  拼音:guī yú
1.属于。如:「荣耀归于母亲。」
2.趋向。如:「商讨后,大家的意见归于一致。」
《國語辭典》:四象  拼音:sì xiàng
1.金、木、水、火。《易经。系辞上》:「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唐。孔颖达。正义:「两仪生四象者,谓金、木、水、火。」
2.春、夏、秋、冬。体现于卦象则为少阳、老阳、少阴、老阴。《朱子语类。卷一三七。战国汉唐诸子》:「易中只有阴阳奇耦,便有四象:如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
3.易卦四象:实象、假象、义象、用象。
4.日、月、星、辰。《西游记》第一回:「日、月、星、辰,谓之四象。」
《國語辭典》:滋长(滋長)  拼音:zī zhǎng
生长。《红楼梦》第五六回:「园子里花木也可以每年滋长蕃盛,你们也得了可使之物。」
《國語辭典》:给以(給以)  拼音:gěi yǐ
给与。如:「朋友有困难的时候,我们要给以帮助。」
《漢語大詞典》:隳废(隳廢)
(1).毁坏;破坏。汉书·师丹传:“ 新都侯 王莽 白太皇太后发掘 傅太后 、 丁太后 冢,夺其璽綬,更以民葬之, 定陶 隳废 共皇庙 。”南齐书·东昏侯纪:“下 扬 、 南徐 二州桥桁塘埭丁计功为直,敛取见钱供太乐主衣杂费。由是所在塘瀆,多有隳废。” 明 唐顺之 《条陈海防经略事疏》:“百年以来,海烽久熄,人情怠玩,因而隳废。”
(2).毁弃;废弃。多用于抽象事物。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羣臣将士以为社稷隳废, 备 宜修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磔迦国:“昔为敌国之君,今为俘囚之虏,隳废王业,亡灭宗祀。”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唐 世学士院故事,近时隳废殆尽。”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四:“大抵当时自有一辈人对于所谓‘故’不免有些误解……便是以为必须磔裂章句,隳废声韵,破偶而用奇。”
《國語辭典》:广度(廣度)  拼音:guǎng dù
1.广大的程度。常用于抽象事物。如:「我们必须要探讨这个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才能做进一步的决策。」
2.宽宏的气度。亦指有宽宏气度的人。文选。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
3.佛教用语。即普渡。唐。李邕〈五台山清凉寺碑〉:「示立诸相而无所立,广度群生而无所度。」
《國語辭典》:共居  拼音:gòng jū
1.同时存在。
2.共同居住。
《國語辭典》:阻塞  拼音:zǔ sè
有障碍而无法畅通。如:「交通阻塞」。《福惠全书。卷八。钱谷部。漕项收兑》:「催攒远离口岸,不得阻塞河路。」《初刻拍案惊奇》卷八:「无数粮船,阻塞住河路,自青年铺直到灵口,水泄不通。」
《漢語大詞典》:注入
(1).灌入。多指抽象事物。 巴金 《中岛健藏先生》:“他在 中 日 文化交流这个巨大工作上注入了多少的心血。”《花城》1981年第2期:“在梅花的生命中注入火与力, 关山月 已经作到了。”
(2).记入,记下。 鲁迅 《书信集·致章廷谦》:“我想调查五十人的籍贯和饭碗,有所议论,请你将所知者注入掷下,劳驾,劳驾!”
《國語辭典》:高度  拼音:gāo dù
1.地面高出平均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也称为「海拔」。
2.物体由底部到顶端的长度。如:「这座铁塔的高度约二十公尺。」
3.表程度上的加强。如:「高度机密」、「高度警觉」。
《國語辭典》:象事  拼音:xiàng shì
1.观察事物所呈现的现象。《易经。系辞下》:「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来。」
2.六书之一。为描绘抽象事物的造字方法。参见「指事」条。
《國語辭典》:指事  拼音:zhǐ shì
1.六书之一。因无具体形象,故以象徵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汉。许慎 说文解字序:「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也称为「象事」、「处事」。
2.指出事物。南朝梁。钟嵘 诗品序:「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邪?」
《國語辭典》:双重(雙重)  拼音:shuāng chóng
两样、两方面、加倍的。如:「双重任务」、「双重身分」、「双重效果」。
《國語辭典》:全盘(全盤)  拼音:quán pán
全部、全体。如:「嫌犯已将实情全盘供出,算是破案了!」《文明小史》第四一回:「这办学堂一事,兄弟已全盘交付吾兄,吾兄看著怎么好就怎么办。」
《漢語大詞典》:积淀
在长期积累中形成(多用于抽象事物)
《漢語大詞典》:涂长望
(1906-1962)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湖北汉口人。曾赴英国留学。历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央大学教授,中央气象局首任局长等职。当选为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学部委员。开创了中国长期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首先提出研究中国的长期天气预报应从全世界天气出发,研究大气活动中心、大气浪动和海洋环流与温度、降水的关系,更细致地区划了中国气候分区等。著有《中国气候区域》《关于二十世纪气候变暖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