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趋 → 趍趨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归于(歸于)
(1).属于。多用于抽象事物。 鲁迅 《二心集·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一》:“曾经借着活字和纸张,而输运开去,复制出来的思想,是有着使中世纪的封建底、旧教底社会意识,归于坏灭的力量的。”如:光荣归于祖国。
(2).趋向。 鲁迅 《伪自由书·对于战争的祈祷》:“四点钟的时候, 中山路 复归于沉寂。”如:经过讨论,大家的意见已归于一致。
《漢語大詞典》:命运(命運)
(1).天命运数。 汉 班固 《白虎通·灾变》:“ 尧 遭洪水, 汤 遭大旱,命运时然。” 明 谢肇浙 《五杂俎·地部二》:“仕宦谚云:‘命运低,得三 西 。’谓 山西 、 江西 、 陕西 也。” 茅盾 《一个女性》:“她又深信自己过去的种种似乎都和 张彦英 直接间接有关,这便是所谓命运罢!”
(2).比喻发展变化的趋向。如: 中国 人民已经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漢語大詞典》:运命(運命)
(1).迷信指命中注定的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十八:“对酒敍长篇,穷途运命委皇天。” 唐 张鷟 游仙窟:“嗟运命之迍邅,叹乡关之眇邈。”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五章:“两个运命相同的女人,在寂寞的深夜里,悄悄互相谈着她们的衷曲。”
(2).比喻发展变化的趋向。 李大钊 《鲁豫陕等省的红枪会》:“离开他的阶级,则将与军阀同趋于灭亡的运命。”
《漢語大詞典》:归趋(歸趨)
趋向。 郭沫若 《今天创作的道路》:“发掘社会进展的轨迹和其归趋,世界上已经有不少的哲人为此消费了无限的脑力。”
分類:趋向
《漢語大詞典》:同归(同歸)
(1).同样趋向。书·蔡仲之命:“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
(2).犹一致。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虽大旨同归,所託或乖。”
(3).同样的结局。 叶圣陶 《倪焕之》二:“这时候,科举却废止了,使父亲颇为失望。幸而有学堂,听说与科举异途而同归,便叫 焕之 去考中学堂。”参见“ 同归殊涂 ”。
(4).一同返回。《诗·豳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毛 传:“ 豳公子 躬率其民,同时出,同时归也。” 南朝 梁 谢惠连 《雪赋》:“驰遥思於千里,愿接手而同归。” 元 吴昌龄《东坡梦》第四折:“留了方丈,和你同归洞房。”《玉佛缘》第一回:“这科 子玉 报罢,父子同归。”
《漢語大詞典》:向背(嚮背)
(1).指切合与不切合。尉缭子·天官:“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所谓天官时日阴阳向背也。”
(2).谓迎合或背弃。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凡希世苟合之士,蘧蒢戚施之人……以闚看为精神,以向背为变通。势之所集,从之如归市;势之所去,弃之如脱遗。”
(3).谓拥护与反对。魏书·杨侃传:“今且停军於此,以待步卒,兼观民情向背。”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荐主同咨:“参劾会试大座师者屡见……而参荐主者无一人焉,其向背最为易见。”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四:“中农态度的向背是决定革命胜负的一个因素。”
(4).谓反复不定,有二心。 南朝 梁 沈约 《大赦诏》:“王室多难,祲沴相仍……故今迷疑互起,向背者多。”新唐书·韦处厚传:“ 魏博 史宪诚 怀向背, 裴度 待以不疑。”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四七章:“他妈的,人一倒了霉,人心也都向背啦。”
(5).谓归顺或背叛。新五代史·杂传·王珂:“不然,且为款状以缓 梁 兵,徐图向背。”
(6).正面和背面;面对和背向。 唐 刘长卿 《湘中纪行·秋云岭》诗:“云起遥蔽亏,江迴频向背。” 宋 梅尧臣 《和杨直讲夹竹花图》:“萼繁叶密有向背,枝瘦节踈有直曲。” 清 赵执信 《彭蠡湖》诗:“山移舟向背,目荡心飘摇。”
(1).正面和背面;这边和那边。 宋 欧阳修 《试笔·鉴画》:“若乃高下、嚮背、远近、重复,此画工之艺尔,非精鉴者之事也。” 清 梅曾亮 《栗恭勤公传》:“公在工,有风雨危险,必身亲之。平居河曲折、高下、嚮背,皆在其隐。度每日水将抵某所,急备之。”
(2).趋向和背弃,支持和反对。 宋 秦观 《治势下》:“比日以来,执事者又将矫枉而过直矣……嚮背异同之见各自为守,而国论未决也。” 清 姚鼐 《复汪进士辉祖书》:“ 鼐 性鲁知闇,不识人情嚮背之变,时务进退之宜,与物乖忤,坐守穷约。”
(3).反复无常;怀有二心。旧五代史·朱友谦传赞:“ 友谦 嚮背为谋,二三其德,考其行事,亦非纯臣。”新五代史·死事传·王思同:“是时,诸镇皆怀嚮背,所得 潞王 书檄,虽以上闻,而不絶其使。”
《漢語大詞典》:葵藿
(1).指葵与藿,圴为菜名。 南朝 宋 鲍照 《东武吟》:“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 宋 梅尧臣 《答持国遗魦鱼皮脍》诗:“终当饭葵藿,此味不为欠。” 清 方文 《赠赵止安先生》诗:“葵藿常弗饱,焉能免憔悴。”
(2).单指葵。葵性向日。古人多用以比喻下对上赤心趋向。语出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若葵藿之倾叶,太阳虽不为之回光,然向之者诚也。窃自比於葵藿,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 唐 柳宗元 《为崔中丞请朝觐表》:“葵藿之诚弥初,犬马之恋逾深。” 宋 苏轼 《乞常州居住表》:“愿回日月之照,一明葵藿之心。” 明 陆采 《怀香记·承明雪宴》:“誓倾葵藿陈廊庙,祈万寿,比嵩乔。”
《漢語大詞典》:一致
(1).趋向相同。亦谓没有分歧。易·繫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晋 陆机 《秋胡行》:“道虽一致,涂有万端。” 宋 曾巩 《上范资政书》:“推而通之,则万变而不穷;合而言之,则一致而已。”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一:“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鲁迅 《且介亭杂文·忆韦素园君》:“ 未名社 的同人,实在并没有什么雄心和大志,但是,愿意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的意志,却是大家一致的。”
(2).犹一律。 老舍 《骆驼祥子》三:“四外由一致的漆黑,渐渐能分出深浅,虽然还辨不出颜色,可是田亩远树已都在普遍的灰暗中有了形状。” 老舍 《正红旗下》十一:“花厅里的木器一致是楠木色的,蓝与绿是副色。”
(3).犹言一得。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通变:“若乃齷齪于偏解,矜激乎一致,此庭间之迴骤,岂万里之逸步哉!”
《漢語大詞典》:殊乡(殊鄉)
不同的趋向。乡,通“ 嚮 ”。文选·扬雄〈羽猎赋〉:“壮士忼慨,殊乡别趣,东西南北,骋耆奔欲。” 李善 注:“乡,音向。 毛萇 传曰:‘趣,趋也。’”
异乡;他乡。 晋 王嘉 拾遗记·轩辕黄帝:“帝乘云龙而游,殊乡絶域,至今望而祭焉。” 唐 王勃 《夏日登韩城门楼寓望》诗序:“流离岁月,羈旅山川,輟仙驾於殊乡,遇良朋於异县。” 宋 张炎 《南楼令》词:“风雨客殊乡,梧桐傍小窗。”
《漢語大詞典》:一辙(一轍)
同一车轮碾出的痕迹。喻趋向相同。 晋 卢谌 《赠刘琨》诗:“惟同大观,万涂一辙。”新唐书·后妃传上赞:“或称 武 、 韦 乱 唐 同一辙, 武 持久, 韦 亟灭,何哉?” 宋 真德秀 《刘氏传忠录后序》:“由祖洎孙,若出一辙。”清史稿·诸王传六·理密亲王允礽:“稽古史册,兴亡虽非一辙,而得众心者未有不兴,失众心者未有不亡。”
《漢語大詞典》:回向(迴向)
佛教语。谓回转自己的功德,趋向众生和佛果。 南朝 陈 徐陵 《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俱识还源,竝知回向。” 元 本高明《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能吃酒,会噇斋,吃得醺醺醉,便去搂新戒。讲经和回向,全然尷尬。”《西游记》第一百回:“待交了经,就来与你回向也。”
(1).回首面向。书·召诰“面稽天若” 孔颖达 疏引 汉 郑玄 曰:“面,犹迴向也。”
(2).佛教语。谓回转自己的功德,趋向众生和佛果。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七:“归心游太极,迴向入无名。” 倪璠 注:“《维摩詰经》:‘志当安住,方便迴向。’…… 僧肇 曰:‘迴彼杂行,向于一乘,此迴向心也。’” 隋 王胄 《卧疾闽越述净名意诗》:“復藉大因缘,勉以深迴向。”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只有其中一篇《归天返地》,视人生观似乎和佛法的回向相仿佛。”
《漢語大詞典》:下去
(1).由高处到低处。如:他从楼上下去。如:路面积水已经下去了一半。
(2).指从较高的部门到较低的部门或基层。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在前边》:“我决心先下去参加平分土地工作。” 郭小川 《山中》诗:“我要下去啦--,这儿不是战士长久住居的地方。”
(3).表示事物从有到无。如:手上的泡下去了。如:你的气还没下去。
(4).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由高处到低处、由近处到远处、由上层到下层等趋向。《水浒传》第一回:“又掘下去,约有三四尺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运退时,撞着就是折本的,潮水也似退下去。”如:会议精神已经传达下去。
(5).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继续进行。 毛泽东 《反对投降活动》:“战下去,团结下去-- 中国 必存。” 巴金 《家》二五:“人们照常和平地生活下去,把战争当作了一个噩梦。”
(6).用在形容词后,表示某种状态继续发展。 张天翼 《儿女们》:“渐渐地声音变小了下去。”如:人一天天瘦下去。
《漢語大詞典》:回去(迴去)
(1).返回原处。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三折:“你先回去,我随后便来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回:“临去时,执着我的手,嘱咐我回去好好的守制读礼,一切事情,不可轻易信人。”
(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趋向原处。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你妈是已经完了,你就飞回去,也见不着了。”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匡大 ﹞挑起担子,领两个门斗来家。那人也是 保正 劝回去了。”
(3).死的代称。多用于方言口语。红楼梦第十三回, 秦可卿 梦中诀别 王熙凤 时说:“婶娘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
从别处到原来的地方去。《敦煌变文集·韩擒虎话本》:“一事未成,迴去须得三般之物,进上 随文皇帝 ,即便却迴。”
《漢語大詞典》:异趣(異趣)
(1).趋向不同。管子·形势:“万物之生也,异趣而同归。” 唐 杜牧 《驌驦坂》诗:“仰首望飞鸣,伊人何异趣!”
(2).引申指相径庭,不一样。宋史·张美等传论:“ 宋 初诸将,要终而论,臧否异趣,何昭昭若是哉!” 章炳麟 《文学说例》:“策士飞箝之辩,宜与 宋 儒语録,近人演説同编一秩,见其与文学殊涂,而工拙亦异趣也。”
(3).不同的意旨;不同的意趣。史记·李斯列传:“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羣下以造谤。” 晋 慧远 《〈大智论抄〉序》:“则法无异趣,始末沦虚,毕竟同争,有无交归矣。” 唐 韩愈 《感春》诗之四:“乾愁漫解坐自累,与众异趣谁相亲。”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今集中有传奇文三篇(《沉下贤集》卷二卷三,亦见《广记》二百八十三及二百九十八),皆以华艳之笔,叙恍忽之情,而好言仙鬼復死,尤与同时文人异趣。”
(4).特指妙趣。 唐 张怀瓘 书断·神品:“﹝ 钟繇 ﹞真书絶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
《漢語大詞典》:向往(嚮往)
(1).思慕。谓因羡慕而希望能如愿以偿。 宋 王安石 《答司马谏议书》:“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梦:“ 毕 每读《青凤传》,心輒向往,恨不一遇。” 袁鹰 《悲欢·一声绣金匾》:“他们不是向往着象解放军叔叔那样保卫社会主义江山吗?”
(2).指思慕之情。 清 孙枝蔚 《赠和州杨仲延》诗:“听此慰向往,怀古转悠然。”
(3).理想;追求。 明 何景明 《〈海叟集〉序》:“其子 继芳 者,从予论学,大有向往。” 柯岩 《奇异的书简·天涯何处无芳草四》:“这时,我懂了:原来她有着比她现在已有成就更高更远的向往。”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四章:“﹝ 周大勇 ﹞身心沉浸在一种庄严的向往中。”
(4).指适才过去者。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董如彪》:“ 印儿 心胆堕地,忽下树密覘向往,歷数嶮巇,卒至一破庙前。”
(1).思慕;想望。 宋 曾巩 《与王深父书》:“与 深父 别四年矣,嚮往之心,固不可以书道。” 清 吕璜 《与吴仲伦先生书》:“月前始得假大著伏而讽诵,不自意夙所嚮往於古人者,并世尚及见之。” 柯岩 《船长》:“经历过十多年的狂飙巨浪,他们还象儿时那样天真地向往海洋吗?”
(2).归向,趋向。 明 张居正 《答总督谭二华论任事筹边》:“昨巡关出,亦曾与之极言其利害,又故以他事奬之,而使之知所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