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了岸
犹彼岸。佛教喻超脱生死的境界。 唐 李群玉 《湘中别成威阇黎》诗:“何方济了岸,祗仗慈航力。”
《漢語大詞典》:波罗岸(波羅岸)
彼岸。 明 王衡 《郁轮袍》第四折:“我今日呵,前船撑到突星滩,只望你后船慢渡波罗岸。”参见“ 波罗蜜 ”。
分類:彼岸
《漢語大詞典》:波罗蜜(波羅蜜)
(1).亦作“ 波罗密 ”。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即由此岸(生死岸)度人到彼岸(涅槃、寂灭)。大智度论卷十二:“此六波罗蜜,能令人渡慳贪等烦恼染著大海,到於彼岸,以是故名波罗蜜。”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中军 ﹞初视《维摩詰》,疑‘般若波罗密’太多,后见《小品》,恨此语少。” 刘孝标 注:“波罗密,此言到彼岸也。” 唐 牟融 《题山房壁》诗:“定处波罗蜜,须从物外寻。” 明 无名氏 《精忠记·诛心》:“我只得忍辱波罗蜜,这的是念彼 观音 力。”
(2).即木波罗。通称波罗蜜树。常绿乔木。果椭圆形,味甜,可食。原产 印度 和 马来西亚 ,我国 华南 各地有栽培。参阅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 宋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果
《漢語大詞典》:彼岸
(1).佛教语。佛家以有生有死的境界为“此岸”;超脱生死,即涅槃的境界为“彼岸”。大智度论十二:“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文选·王屮〈头陀寺碑文〉:“然爻繫所筌,穷於此域;则称谓所絶,形乎彼岸矣。” 李善 注引大智度论曰:“涅槃为彼岸也。” 唐 皎然 《早春书怀寄李少府仲宣》诗:“脱身投彼岸,弔影念生涯。”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一切众生,同登彼岸。”
(2).指水那边的陆地。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明早一帆,未午便登彼岸。”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五章:“我不知道住在 北朝鲜 深山茅屋里的庄稼汉,怎么会‘威胁’到大洋彼岸 美国 人的生存。” 柯岩 《奇异的书简·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封厚厚的挂号信……是从那遥远的海的彼岸寄来的。”
(3).比喻所向往的境界。 徐迟 《哥德巴赫猜想》:“且让我们稍稍窥视一下彼岸彼土,那里似有美丽多姿的白鹤在飞翔舞蹈。” 林子 《给亲爱的孩子·宝宝睡了》诗:“闯过急流险滩,驶向那光辉的彼岸。”
《漢語大詞典》:横渡
从江河湖海的此岸到达彼岸。尔雅·释水“鬲津” 晋 郭璞 注:“水多阨狭,可隔以为津而横渡。” 毛泽东 《水调歌头·游泳》词:“万里 长江 横渡,极目 楚 天舒。”
《漢語大詞典》:宝筏(寶筏)
佛教语。比喻引导众生渡过苦海到达彼岸的佛法。 唐 李白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宝筏渡迷川。” 明孙梅锡《琴心记·锦江晓发》:“ 恒 沙渺,彼岸平,从教宝筏济众生。” 清 赵翼 《题王摩诘〈渡水罗汉图〉诗》:“我闻释氏妙变化,宝筏能引迷津断。”
《漢語大詞典》:此岸
佛教谓涅槃为彼岸,谓生死为此岸。《维摩诘经·菩萨行品》:“不此岸,不彼岸。”注:“ 生 ( 道生 )曰:‘此岸者,生死也;彼岸者,涅槃也。’” 明 宗泐 如玘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注解》:“众生由迷慧性居生死,曰此岸。菩萨由修般若悟慧性到涅槃,曰彼岸。”般若,谓佛所修法;涅槃,指解脱生死的境界。
《漢語大詞典》:广度(廣度)
(1).宽宏的气度。亦指气度宽宏的人。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 唐 张九龄 《上姚令书》:“长才广度,珠潜璧匿。”
(2).佛教语。犹普度。谓普遍渡人于彼岸。 唐 李邕 《五台山清凉寺碑》:“示立诸相而无所立,广度羣生而无所度,非大圣至神覆护,其孰能如此者歟?”
(3).广狭的程度(多用于抽象事物)。如: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又:这部小说的内容有广度而无深度。
《漢語大詞典》:愿船(願船)
佛教语。谓菩萨的誓愿,欲尽度众生于彼岸,故以船喻。 唐 迦才 净土论卷下:“ 阿弥陀佛 与 观世音 、 大势至 ,乘大愿船,浮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唤众生,令上大愿船。”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我若不以今生坐大愿船,自鼓愿檝,尽诸后身,终成蹉忽。”
《漢語大詞典》:宝船(寶船)
(1).装载珍宝的船。晋书·陶璜传:“﹝ 璜 ﹞以前所得宝船上锦物数千匹遗 扶严 贼帅 梁奇 , 奇 将万餘人助 璜 。”
(2).特指古代从事海外贸易的大船。如: 郑和 宝船。
(3).佛教语。比喻普渡众生越苦海达彼岸的佛法。《观佛三昧海经·观四无量心品》:“见诸化佛从佛胷出入於佛脐,游佛心间,乘大宝船,经往五道受罪人所。” 南朝 梁简文帝 《千佛愿文》:“涤无明於欲界,度苍生於宝船。” 北齐 邢邵 《并州寺碑》:“望彼岸而攸往,汎宝船而利涉。”
《漢語大詞典》:宝舟(寶舟)
佛教语。比喻普渡众生到达彼岸的佛法。 南朝 梁 王僧孺 《忏悔礼佛文》:“圣后騖法轮於长路,棹宝舟於遥壑,道浹人祇,福隆祧墠。” 唐 李白 《为窦氏小师祭璿和尚文》:“宝舟輟棹,禪月掩魄。”
《漢語大詞典》:舍身崖(捨身崖)
泰山 崖名。旧时信佛者谓投身崖下可脱诸罪而登彼岸。 明 俞弁 《山樵暇语》卷五:“ 泰山 有 捨身崖 ,岁有男妇往焉,以身投於崖下,谓之捨身。太傅 王世昌 越 有诗云:‘ 捨身崖 下深难测,每怪轻生世上人。我亦有身偏自重,捨时除是为君亲。’”
《漢語大詞典》:达济(達濟)
渡水到达彼岸。 唐 王度 《古镜记》:“ 勣 携镜上舟,照江中数步,明朗彻底;风云四歛,波涛遂息;须臾之间,达济天堑。”
《漢語大詞典》:度引
佛教语。谓超度苦海,引至彼岸。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一章:“略知文字,无所知识,皈依 佛 回 ,度引无力,享受无量之苦难而终无慈航普拯其溺也。”参见“ 度无极 ”。
测量。 唐 柳宗元 《天对》:“当焉为明,不逮为晦。度引久穷,不可以里。”
《漢語大詞典》:度无极(度無極)
佛教语。犹言到彼岸。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三:“度无极,或言到彼岸,皆一义也。梵言波罗蜜多是也。” 宋 法云 翻译名义集卷四:“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烦恼为中流,菩萨以无相智慧乘禪定舟航,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故云度无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