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所向
(1).谓所指向的地方。 汉 蔡琰 《悲愤诗》:“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 唐 杜甫 《房兵曹胡马》诗:“所向无空濶,真堪託死生!”
(2).犹去向。太平广记卷一九四引 唐 裴铏 《传奇·聂隐娘》:“及夜,果失 隐娘 所向。”太平广记卷一九四引 唐 裴铏 《传奇·聂隐娘》:“ 刘 使人寻之,不知所向。”
《漢語大詞典》:言事
(1).古代专指向君王进谏或议论政事。荀子·大略:“ 孟子 三见 宣王 ,不言事。” 唐 韩愈 《送王秀才序》:“ 建中 初,天子嗣位,有意 贞观 、 开元 之丕绩,在廷之臣争言事。” 明 归有光 《题〈太仆寺志〉后》:“ 怀东 顾先生 ……以言事忤旨,安置 保安 。”
(2).今亦指向政府进言或议论国家大事。 毛泽东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一:“他上书言事,有信一封。”
(3).诉说或陈述事情。史记·平準书:“使问曰:‘家岂有寃,欲言事乎?’” 唐 柳宗元 《与史官韩愈致〈段秀实太尉逸事〉书》:“今所趋走州刺史 崔公 ,时赐言事,又具得太尉实迹,参校备具。”
(4).谓记言与记事。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一:“虽言事必史,而象闕未箴。” 唐 柳宗元 《柳宗直〈西汉文类〉序》:“左右史混久矣,言事驳乱,尚书春秋之旨不立。”集注引 孙汝听 曰:“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事,即动也。”又引 童宗说 曰:“以纪言,春秋以纪事。”
(5).指公文。隋书·百官志上:“诸王公侯国官,皆称臣……其公文曰言事。”
《國語辭典》:直指  拼音:zhí zhǐ
1.直言陈述,不加隐讳。《荀子。不苟》:「正义直指,举人之过,非毁痹也。」《韩非子。说难》:「直指是非,以饰其身。」
2.疾速的直接往前行。《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率乎直指,晻乎反乡。」《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楼船横海之师,直指吴会。」
3.职官名。汉武帝时置,为奉派出巡或至各地处理政事的官员。
《漢語大詞典》:一指
(1).一个指头。孟子·告子上:“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翁闻,笑而下楼,以一指提之而上,视器如一升许,而二人饮之终日不尽。” 宋 苏辙 《御风辞》:“子轻如鸿毛,彼将以为千石之钟;子细如一指,彼将以为十仞之墉。”
(2).一次指点,或一下指向。 汉 王充 论衡·程材:“直言一指,触讳犯忌。”晋书·苻生载记:“先帝神矛一指,望旗冰解。”《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上》:“天戈一指士争奋,鼠窜狼奔返 晋阳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那店主人往外一指,説:‘那不是他们脚上的伙计们回来了?’”
(3).庄子·齐物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此谓天下虽大,一指可以蔽之;万物虽多,一马可以理尽,故无是无非。后因以“一指”为齐是非得失之典实。 晋 潘岳 《秋兴赋》:“闻至人之休风兮,齐天地於一指。”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若夫通精元一,合契造化,混盈虚以同条,齐得失於一指者,爱恶未始有所繫,穷通不足以滑和。”参见“ 一指马 ”。
(4).一个宗旨。荀子·王霸:“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
《漢語大詞典》:一指马(一指馬)
庄子·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按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又《白马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形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庄子指、马之义,乃破 公孙龙 说,认为指马皆非实有,如果说指(概念),则天地间的一切都可说是指;如果说马,则宇宙间的万物都可说是马。后因以“一指马”喻宇宙万物之理。 宋 黄庭坚 《次韵秋郊晚望》:“道同一指马,以解废耳目。”
《國語辭典》:请益(請益)  拼音:qǐng yì
1.请求给予更详细、明确的指导。《礼记。曲礼上》:「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2.请求再增添一些。《论语。雍也》:「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
《漢語大詞典》:献书(獻書)
(1).进献书籍。多指民间进献佚书。国语·周语上:“瞽献曲,史献书。” 韦昭 注:“周礼: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隋书·牛弘传:“ 弘 以典籍遗逸,上表请开献书之路。”宋史·艺文志一:“﹝ 高宗 ﹞乃建祕书省於国史院之右,搜访遗闕,屡优献书之赏。”
(2).指把自己著的书题献给别人。 钱锺书 《〈围城〉序》:“近来觉得献书也像‘致身于国’、‘还政于民’等等佳话,只是语言幻成的空花泡影,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随你怎样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己的。”
(3).奉上书札;上书。多指向有地位者陈述意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及七国献书,诡丽辐輳; 汉 来笔札,辞气纷紜。” 范文澜 注:“﹝献书﹞若 乐毅 《报燕惠书》…… 张仪 《与楚相书》皆是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守门诣闕,献书言计,率多空薄。” 唐 杜甫 《别蔡十四著作》诗:“献书謁皇帝,志已清风尘。”
《國語辭典》:闻达(聞達)  拼音:wèn dá
被称扬荐拔。《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國語辭典》:述职(述職)  拼音:shù zhí
向长官报告所任职务。《孟子。梁惠王下》:「述职者,述所职也。」《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
《漢語大詞典》:保任
(1).保守;保持。《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昔陪臣 书 ,能输力於王室,王施惠焉。其子 黶 ,不能保任其父之劳。” 明 李贽 《复京中友朋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只此一字,便是 孔 门学派。能亲便是生机。些子意思,人人俱有,但知体取,就是保任之扩充之耳。”
(2).担保。周礼·秋官·大司寇“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舍之” 唐 贾公彦 疏:“云使州里任之者,仍恐习前为非而不改,故使州长里宰保任乃舍之。”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其次则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輒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
(3).指担保者。《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三年》:“凡募弓箭手、 蕃 捉生、强人、山河户,不以等样,第募有保任年十七以上、弓射七斗、任负带者。”
(4).特指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的责任。汉书·爰盎传“ 盎 兄 噲 任 盎 为郎中”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 盎 为兄所保任,故得为郎中也。”旧唐书·薛登传:“谨案 汉 法,所与之主,终身保任。 杨雄 之坐 田仪 ,责其昌荐; 成子 之居 魏 相,酬於得贤。”宋史·选举制六:“保任之制。銓注有格。概拘以法,法可以制平而不可以择才,故予夺升黜,品式具在,而又责官以保任之。”
(5).泛指保荐,推荐。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前几天有 麟 信来,要我介绍他于 公侠 ,我复绝他了,说我和 公侠 虽认识,但尚不到荐人程度……倘与以保任,僨事亦不可知耳。”
(6).佛教语。禅宗谓涵养真性而运用之。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禅宗》:“禅家这种态度的修养,是经过相当努力而有几个阶段的。粗浅些说,至少可分三层次第:最初要有迫切的寻求,其次凑泊悟解,发明心地,再次是‘保任’和‘行解相应’。”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禅宗》:“禅家从悟解把握到践行的本源以后,还须注意保任功夫。”
《漢語大詞典》:三千牍(三千牘)
史记·滑稽列传:“ 朔 ( 东方朔 )初入 长安 ,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牘。”后用以指向皇帝进呈的长篇奏疏。三千,极言其多。 宋 苏轼 《次韵子由送千之姪》:“闭门试草三千牘,仄席求人少似今。” 金 元好问 《帝城》诗之一:“悠悠未了三千牘,碌碌翻随十九人。”
《國語辭典》:追求  拼音:zhuī qiú
1.努力探求。《红楼梦》第六一回:「咱们若信了,将来若大事也如此,如何治人!还要细细的追求才是。」
2.男女间的爱慕交往。
《國語辭典》:指事  拼音:zhǐ shì
1.六书之一。因无具体形象,故以象徵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汉。许慎 说文解字序:「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也称为「象事」、「处事」。
2.指出事物。南朝梁。钟嵘 诗品序:「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邪?」
《國語辭典》:遥拜(遙拜)  拼音:yáo bài
长距离的向某地、或某人行拜礼。《晋书。卷八三。江逌传》:「祭天于云阳,祭地于汾阴,在于别宫遥拜,不诣坛所。」
《漢語大詞典》:回指(迴指)
(1).转而指向。晋书·温峤传:“公若违众独反,人心必沮。沮众败事,义旗将迴指於公矣。”
(2).指转而指责。 宋 俞文豹 吹剑录外集:“若依违含胡,内伏疑根,则 昉 ( 楼昉 )也一夫之颊舌,安能解千万人之惑,而公论且将迴指於 昉 矣。”
分類:指向指责
《漢語大詞典》:走报(走報)
(1).奔往相告;驰报。 宋 苏轼 《东坡》诗之二:“家僮烧枯草,走报暗井出。” 明 李东阳 《风雨叹》诗:“东村西舍喧呼遍,牒书走报州与县。”
(2).专指向升了官或科举中式的人家里送喜报。 明 冯梦龙 《万事足·鬉角送画》:“一事无能专走报,十年流寓在京都。送报人叩头,恭喜二位老爷高陞,小人特来送报。”《歧路灯》第六回:“早有走报的,写了一张大官红纸,贴在 谭 宅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