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普度
亦作“ 普渡 ”。
(1).佛教语。广行剃度。宋史·孔承恭传:“尝劝上不杀人,又请於征战地修寺及普度僧尼,人多言其迂阔云。”
(2).佛教语。谓广施法力使众生普遍得到解脱。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三出:“当头棒喝,一毫也无用处。那里显得佛力普度,能使顽石点头。”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绪言:“诸先羣哲,惄然焦然思有以拯救之,普渡之,各竭其心思,出其方术,施济之。” 鲁迅 《坟·娜拉走后怎样》:“普度一切人类和救活一人,大小实在相去太远了。”
《漢語大詞典》:愿海(願海)
佛教语。谓佛菩萨等普度一切众生的弘愿,似海无涯。《华严经·如来现相品》:“以严浄一切佛国土显示一切大愿海法门。” 隋 江总 《至德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升德施山斋三宿决定罪福忏悔》诗:“未泛慈舟远,徒令愿海深。” 隋炀帝 《受菩萨戒疏》:“具足成就,皆满愿海。”
《漢語大詞典》:广度(廣度)
(1).宽宏的气度。亦指气度宽宏的人。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 唐 张九龄 《上姚令书》:“长才广度,珠潜璧匿。”
(2).佛教语。犹普度。谓普遍渡人于彼岸。 唐 李邕 《五台山清凉寺碑》:“示立诸相而无所立,广度羣生而无所度,非大圣至神覆护,其孰能如此者歟?”
(3).广狭的程度(多用于抽象事物)。如: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又:这部小说的内容有广度而无深度。
《漢語大詞典》:大愿力(大願力)
佛、菩萨普度一切众生的广大誓愿力。 唐 法藏 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四:“菩萨如是,以大愿力,下明发起胜利。”参见“ 五力 ”
《漢語大詞典》:五力
(1).佛教语。五种力。三十七道品中的一类概念。由于信等五根的增长所产生的五种能破除障碍,得到解脱的力量,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和慧力。 南朝 梁 王僧儒 《中寺碑》:“情尘莫捨,心火方赫。是用三明,寔开五力。” 唐 李邕 《东林寺碑序》:“结跏一心,开示五力。” 明 李贽 《又与从吾孝廉》:“彼真正具五力者,向三界中作如意事,入魔王侣为魔王伴,全不觉知是魔与佛也。”参阅大智度论卷十九。
(2).佛教语。五种力。指定力、通力、借识力、大愿力和法威德力。此五种力“不可思议”、“不能遮止”,故谓五力不可到。 宋 延寿 宗镜录卷四八:“有五力唯识不判。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识力,四大愿力,五法威德力。”
(3).佛教语。五种力。五种扰乱修行的魔力。即色、声、香、味、触五尘。 唐 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八之三:“《增一》二十七云:魔有五力,所谓五尘,佛圣弟子,一力能拒,谓不放逸。”参见“ 五尘 ”。
《漢語大詞典》:无量心(無量心)
佛教语。指佛菩萨普度无量众生而应具有的精神。计有四种,即:给众生欢乐为慈无量心;救众生于苦难为悲无量心;见众生离苦得乐而喜,为喜无量心,对众生无憎无爱,一视同仁,为舍无量心。 清 龚自珍 《重辑六妙门序》:“昔者大师判八教曰: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自初禪、四禪、四无量心,展转至於师子奋迅三昧,渐也。”
《漢語大詞典》:大誓愿(大誓願)
佛教指普度一切众生的广大的愿心。千光眼观自在菩萨秘密法经:“先发大誓愿,欲度一切众。”亦省作“ 大愿 ”。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欲极大恩,须发大愿。依经论説:行是车船,愿是马檝;有船无檝,难可到也。” 赵朴初 《佛教常识答问·僧伽和佛的弟子》:“大乘经典特别称道文殊师利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世音的大悲,地藏的大愿,所以这四大菩萨特别受到教徒的崇敬。”
《漢語大詞典》:四无量心(四無量心)
佛教语。菩萨普度无量众生的四种精神,即慈、悲、喜、捨。与乐谓之“慈”;拔苦谓之“悲”;见众生离苦得乐而欣悦,谓之“喜”;怨亲平等,谓之“捨”。《仁王经·序品》:“以四摄法饶益有情,四无量心普覆一切。”参阅《俱舍论》卷二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