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异数(異數)  拼音:yì shù
1.等次、程度不同。《左传。庄公十八年》:「王命诸侯,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2.术数。《后汉书。卷八二。方术传上。序》:「自是习为内学,尚奇文,贵异数,不乏于时矣。」
《國語辭典》:昭穆  拼音:zhāo mù
1.宗庙的辈次排列。古代宗庙制度,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以天子而言,太祖庙居中;二、四、六世居左,称为「昭」;三、五、七世居右,称为「穆」。见《礼记。王制》。祭祀时,子孙也按此规定排列行礼。《礼记。祭统》:「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2.泛指一般宗族的辈分。《文选。潘岳。扬荆州诔》:「系自有周,昭穆繁昌,枝庶分流。」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一四出:「况且昭穆伦次,立福王亦无大差。」
3.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周礼。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
《漢語大詞典》:四县(四縣)
古时钟磬之类乐器悬挂的形式,按身份地位定等次,天子最尊,四面悬乐。周礼·春官·小胥“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辨其声”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云:“宫县,四面县,轩县去其一面,判县又去其一面,特县又去其一面。四面象宫室四面有墙,故谓之宫县。”汉书·礼乐志:“高张四县,乐充宫廷。” 颜师古 注:“ 晋灼 曰:‘四县,乐四县也。天子宫县。’谓设宫县而高张之。县,古悬字。”宋书·乐志一:“ 元康 中, 荀藩 受詔成父 勗 业,金石四县,用之郊庙。”
《漢語大詞典》:善最
唐 代官吏考功之法,分四善,二十七最,合善最以分等次。善指德操,最指才能称职。见唐六典·吏部。考功郎中。因亦以指优异的政绩。 唐 白居易 《赠刑部尚书荥阳郑公墓志铭序》:“朝廷美之,擢授 登州 司马,寻转长史,累加朝散大夫,入为太子左赞善大夫……连有善最。” 宋 秦观 《人材》:“随羣而入,逐队而趋,既无善最之可説,又无显过之可绳。”
《漢語大詞典》:随班(隨班)
谓依照官位等次入朝供奉。宋史·职官志二:“初除説书二人,皆以隐逸起, 蔡崈 、 吕瓘 ,仍遂其性,詔以士服随班朝謁入侍。” 明 高明 《琵琶记·丹陛陈情》:“朝朝宿卫,早早随班。”红楼梦第五八回:“谁知上回所表的那位老太妃薨,凡誥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
《漢語大詞典》:第功
评定功劳等次。新唐书·房玄龄传:“第功班赏,与 如晦 、 长孙无忌 、 尉迟敬德 、 侯君集 功第一,进爵 邗国公 ,食邑千三百户,餘皆次敍封拜。”续资治通鉴·宋太宗雍熙三年:“﹝八月﹞壬戌,以 色珍 所部将校前破 女真 ,后有 宋 捷,第功加赏。”明史·叶旺传:“第功,进 旺 云 俱都督僉事。”
《漢語大詞典》:六服
(1). 周 王畿以外的诸侯邦国曰服,其等次有六: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书·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周礼·秋官·大行人:“邦畿方千里,其外方五百里谓之侯服,岁壹见,其贡祀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甸服,二岁壹见,其贡嬪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男服,三岁壹见,其贡器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采服,四岁壹见,其贡服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卫服,五岁壹见,其贡材物;又其外方五百里谓之要服,六岁壹见,其贡货物。” 孔颖达 疏:“要服,蛮服也者,《职方》云‘蛮服’,要、蛮义一也。” 王莽 曾仿行六服之制。汉书·王莽传中:“公作甸侯,是为惟城;诸在侯服,是为惟寧;在采、任诸侯,是为惟翰;在宾服,是为惟屏;在揆文教,奋武衞,是为惟垣;在九州之外,是为惟藩;各以其方为称,总为万国焉。”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总六服以收贤,掩七戎而得骏。” 宋 曾巩 《李良辅知庐州张竚陕州崔度蔡州王说徐州制》:“朕董正治官,自朝廷始,至於六服群吏,莫不考循其名,以督课其实。”惟城、惟宁、惟翰、惟屏、惟垣、惟藩,皆取自诗·大雅·板。后用以指全国各地。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饗射则鷩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五祀则希冕;祭羣小祀则玄冕。” 郑玄 注:“ 郑司农 曰:‘大裘,羔裘也。衮,卷龙衣也。鷩,襌衣也。毳,罽衣也。’……希读为絺,或作黹,字之误也。”晋书·舆服志:“六服之冕,五时之路,王者之常制,各有等差。”
(2).指 周 天子的六种冕服。即:大裘、衮衣、禅衣、罽衣、絺衣、玄衣。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缘衣,素沙。” 贾公彦 疏:“此素沙与上六服为里,使之张显。”
(3).指 周 代王后的六种服色。
《漢語大詞典》:资次(資次)
(1).资历的次第,年资等次。 晋 干宝 《〈晋纪〉总论》:“而世族贵戚之子弟,陵迈超越,不拘资次。”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铨曹:“其五品已上及清要官,吏部不注,送名中书门下者,各量资次临时敕除。”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国初各省,试官临期,所命不拘资次。”
(2).依次。 唐 牛僧孺 《玄怪录·袁洪儿夸郎》:“即有女娃十餘人并出,别有胡优,咬指翘足,一时拜员外,资次即为给舍。”宋史·食货志上三:“祖宗建立 真 、 楚 、 泗州 转般仓,一以备中都缓急,二以防漕渠阻节,三则纲船装发,资次运行,更无虚日。” 明 邵璨 《香囊记·琼林》:“状元请先赋一诗作倡,然后资次賡和。”
《漢語大詞典》:序爵
(1).按等次授予官爵。《诗·大雅·桑柔》:“告尔忧恤,诲尔序爵。” 郑玄 笺:“教女以次序贤能之爵。”
(2).依爵位排列座次。《礼记·中庸》:“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
《漢語大詞典》:分次
(1).分定等次或位次。逸周书·度训:“明王是以敬微而顺分,分次以知和,知和以知乐,知乐以知哀,知哀以知慧,内外以知人。”《剪灯新话·龙堂灵会录》:“其一高冠巨履,威仪简重;其一乌帽青裘,风度瀟洒;其一则葛巾野服而已,分次而坐。”
(2).指分为几次。如:分次分批进入会场。
(3).星辰运行的度次。 晋 皇甫谧 《〈三都赋〉序》:“考分次之多少,计殖物之众寡。”
《漢語大詞典》:末品
(1).犹言卑官。 唐 郭湜 《高力士传》:“ 辅国 趋驰末品,小了纤人,一承攀附之恩,致位云霄之上。”
(2).用作谦词。 南朝 宋 颜延之 《谢子竣封建城侯表》:“闔宗革听,尽室改观,诚惭末品,误参其泰。” 明 唐顺之 《谢赐银币表》:“遂令末品,亦荷殊恩。”
(3).谓低下的等次。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虽艺文之末品,而政事之先务也。”
《漢語大詞典》:课第(課第)
(1).考核、评论等次。楚辞·招魂“与王趋 梦 兮课后先” 汉 王逸 注:“言己与 怀王 俱猎于 梦泽 之中,课第羣臣先至后至也。”
(2).谓考核政绩并加叙次。 唐 权德舆 《奉送从叔赴任鄱阳序》:“况 番君 故地,理通下邑,其壤沃,其境清,惠和简廉,可以游刃。异日 九江 之西上百里课第於有司者,其在叔父乎!” 唐 柳宗元 《故银青光禄大夫开国伯柳公行状》:“公则修《虞书》之考绩,举 汉 代之课第,处事详諦,无依违故纵之败,奉法端审,无隐忌峭刻之文。”
《漢語大詞典》:信圭
相传 周 制以玉作六瑞,表示爵位等次。信圭为六瑞之一,侯爵所执。信,通“ 身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端,以等邦国……侯执信圭。” 郑玄 注:“信当为身声之误也。身圭、躬圭,盖皆象以人形为瑑饰,文有麤縟耳,欲其慎行以保身。圭皆长七寸。”国语·周语上“为贄币、瑞节以镇之” 三国 吴 韦昭 注:“瑞,六瑞:王执镇圭,尺二寸……侯执信圭,七寸。”
《漢語大詞典》:不躐等
不超越等次。礼记·学记:“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孔颖达 疏:“躐,踰越也。言教此学者,令其谦退,不敢踰越等差。”
《國語辭典》:位阶(位階)  拼音:wèi jiē
职位阶级。如:「他在军中的位阶是上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