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雕斲(彫斲)
亦作“ 雕斵 ”。亦作“ 雕斫 ”。
(1).刻削。 南朝 梁 鲍照 《山行见孤桐》诗:“幸愿见雕斵,为君堂上琴。”周书·武帝纪下:“雕斵之物,并赐贫民。” 清 吴伟业 《归云洞》诗:“归云何孱颜,雕斲自太古。”
(2).刻意修饰文辞。 唐 柳宗元 《复杜温夫书》:“吾虽少,为文不能自雕斵,引笔行墨,快意累累,意尽便止。” 郑振铎 《中国俗文学史》第一章:“她未经过学士大夫们的手所触动……所以还是未经雕斲的东西,相当的粗鄙俗气。”
(3).犹矫饰。 宋 王安石 《宝文阁待制常公墓表》:“所不取也,可使贪者矜焉,而非雕斫以为廉;所不为也,可使弱者立焉,而非矫抗以为勇。”
彫斲:1.雕琢,镂刻。北史·周纪下·武帝:“其路寝、 会义 、 崇信 、 含仁 、 云和 、 思齐 诸殿等,农隙之时,悉可毁撤。彫斲之物,并赐贫人。缮造之宜,务从卑朴。”斲,一本作“ 斵 ”。
(2).引申指矫饰。 宋 王安石《宝文阁待制常公墓表》:“所不取也,可使贪者矜焉,而非彫斲以为廉;所不为也,可使弱者立焉,而非矫抗以为勇。”
(3).比喻精心培育。 清 张大受 《呈竹垞先生四十韵》:“三岁依门下,千秋叹道东,经营惭小技,彫斲冀良工。”
《漢語大詞典》:强饰(强飾)
犹矫饰。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二·士大夫癖性:“每见其举动,輒心折嘆服,以其各有至处,非强饰也。”
分類:矫饰
《漢語大詞典》:治饰(治飾)
矫饰。三国志·魏志·杜恕传:“﹝ 恕 ﹞推诚以质,不治饰,少无名誉。”
分類:矫饰
《國語辭典》:本色  拼音:běn sè
1.古以青、黄、赤、白、黑五色为正色,称为「本色」。
2.未加涂染的原色。唐。崔令钦《教坊记》:「圣寿乐,舞衣襟,皆各绣一大窠,皆随其本色。」
3.原来的面貌、特色。宋。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红楼梦》第四○回:「我们庄家人,不过是现成的本色,众位别笑。」
4.本行。《新唐书。卷一六三。柳公绰传》:「仲郢以为医有本色官,若委钱谷,名分不正。」
5.旧时纳税的名目。指原定徵收的实物田赋。《明史。卷七八。食货志二》:「十七年,云南以金、银、贝、布、漆、丹砂、水银代秋租。于是谓米麦为本色,而诸折纳税粮者,谓之折色。」
《國語辭典》:雕琢  拼音:diāo zhuó
1.刻镂。《孟子。梁惠王下》:「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2.修饰文词。《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也作「雕瑑」。
《國語辭典》:修饰(修飾)  拼音:xiū shì
1.整理打扮。《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红楼梦》第五五回:「如今天已和暖,不用十分修饰,只不过略略的铺陈了,便可他二人起坐。」
2.修改润饰文句。如:「为免用语过于直接,此段文字须做适度修饰。」
《漢語大詞典》:生情
(1).萌生爱怜之情。《晋书·庾纯传》:“自中世以来,多为贵重顺意,贱者生情,故令 释之 、 定国 得扬名於前世。” 南朝 梁简文帝 《倡妇怨情诗二十韵》:“散诞披红帔,生情新约黄。”
(2).犹言矫饰情态。 北周 庾信 《镜赋》:“暂设粧奩,还抽镜屉。竞学生情,争怜今世。”
(3).犹蓄意。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卷下:“ 朱冲和 五经及第,恃其强敏,好干忤人。所在伺察瑕隙,生情争讼。” 元 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我便道谁合毒药来,你便道是俺老子来;我便道谁生情造意来,你便道是俺老子来。”《水浒传》第二七回:“ 王婆 生情造意,哄诱通姦,唆使本妇下药毒死亲夫。”
《國語辭典》:朴野  拼音:pú yě
质朴不谙礼仪。《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林断事看那井庆是个朴野之人,不像恶人。」
《國語辭典》:朴野(樸野)  拼音:pú yě
质朴而不懂礼节。《管子。小匡》:「是故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也作「朴鄙」。
《漢語大詞典》:足容
脚走动时的姿态。礼记·玉藻:“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遬。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
矫饰恭谨的姿容。 汉 扬雄 《法言·吾子》:“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李轨 注:“足言,夸毗之辞;足容,戚施之面。言皆藻饰之伪,非篤实之真。” 明 耿定向 《权子·志学》:“其一人足恭缓步如之,偶骤雨至,疾趋里许,忽自悔曰:‘吾失足容矣,过不惮改可也。’乃冒雨还始趋处,紆徐更步过焉。”
《國語辭典》:朴质(樸質)  拼音:pú zhí
诚朴率真,不浮华。如:「他家财万贯,但多年来不但生活朴质,而且乐善好施。」
《漢語大詞典》:伪饰(僞飾)
虚假矫饰。周礼·地官·司市:“凡市伪饰之禁,在民者十有二,在商者十有二,在贾者十有二,在工者十有二。” 汉 王充 论衡·超奇:“﹝ 桓君山 ﹞又作新论,论世间事,辩照然否,虚妄之言,伪饰之辞,莫不证定。”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日本和亲:“至於公主下降,则纳币赐敕,宴使定期,古来一有故事。军中安能伪饰以欺外夷?” 鲁迅 《华盖集续编·我还不能“带住”》:“ 中国 的青年不要高帽皮袍,装腔作势的导师;要并无伪饰,--倘没有,也得少有伪饰的导师。”
《漢語大詞典》:饰行(飾行)
矫饰其行为。庄子·盗跖:“ 鲍焦 饰行非世,抱木而死。”韩非子·二柄:“人主好贤,则羣臣饰行以要君欲,则是羣臣之行不效。” 王先慎 集解:“饰行则伪外,故其内情不效。” 清 戴钧衡 《朱建论》:“吾意 建 平日所称廉直不苟者,皆饰行欺世。”
美化劣质品。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周官上“饰行”:“古人谓物脃薄曰行……取行苦之物,饰以欺人,故曰饰行。”参见“ 饰行儥慝 ”。
使行为严谨合礼。饰,通“ 飭 ”。后汉书·许劭传:“初为郡功曹,太守 徐璆 甚敬之,府中闻 子将 ( 许劭 字)为吏,莫不改操饰行。”参见“ 飭行 ”。
《漢語大詞典》:饰行儥慝(飾行儥慝)
谓出售表面加以美化的劣质物品。周礼·地官·胥师:“察其诈伪,饰行儥慝者而诛罚之。” 郑玄 注:“饰行儥慝,谓使人行卖恶物於市,巧饰之,令欺誑买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周官上:“ 张衡 《西京赋》説市曰‘鬻良杂苦,蚩眩边鄙’,则饰行之谓也。饰行与儥慝,相对为文。”
《漢語大詞典》:饬行(飭行)
使行为谨严合礼。汉书·鲍宣传:“自 成帝 至 王莽 时,清名之士, 琅邪 又有 纪逡 王思 , 齐 则 薛方 子容 ……皆以明经飭行显名於世。” 颜师古 注:“飭,谨也,读与敕同。” 宋 陈亮 《问答上》:“比閭族党之贤,脩身飭行以自见於斯世者非一人。” 明 方孝孺 《答刘养浩书》之一:“秋凉惟侍养吉庆,进学飭行,於吾道有光。”
《漢語大詞典》:雕伪(雕僞,彫僞)
矫饰,做作。 晋 葛洪抱朴子·君道:“不使敦朴散於雕伪,不使一体浇於二端。” 唐 杨炯 《益州新都县学碑》:“路无遗亡,器不雕伪。” 前蜀 贯休 《茫茫曲》:“未达苦雕伪,及达多不仁。”
彫僞:虚饰,浮华。晋书·郤詵传:“ 周 当二代之流,承彫伪之极,尽礼乐之致,穷制度之理,其文详备, 仲尼 因时宜而曰从 周 ,非殊论也。”
《漢語大詞典》:假容
矫饰容态。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诱我松桂,欺我云壑,虽假容於江皋,乃缨情於好爵。”
《漢語大詞典》:猜矫(猜矯)
猜疑矫饰。 唐 陈子昂 《麈尾赋》:“古人有言:天地之心,其间无巧,冥之则顺,动之则夭。谅物情之不异,又何有於猜矫。” 宋 范仲淹 《奏上时务书》:“託因细事,嘖有烦言,猜矫多端,其斯可验。此 唐 人之至论也。”
分類:猜疑矫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