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缟带(縞帶)
(1).犹缟紵。 唐 韩愈 《县斋读书》诗:“投章类縞带,佇答逾千金。” 前蜀 韦庄 《再用前韵和薛先辈见寄》:“既闻留縞带,詎肯掷蓍簪。”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跋》:“宛乎縞带之欢,允矣敦槃之盛,此交际之可记者也。”参见“ 縞紵 ”。
(2).白色生绢带。朴质之衣饰。泛指学子之服。礼记·玉藻:“居士锦带,弟子縞带。” 孔颖达 疏:“弟子縞带者,用生縞为带,尚质也。” 清 钮琇 《〈觚賸〉自序》:“初垂縞带,便学长吟。”
(3).用以比喻雪或河流。 唐 韩愈 《咏雪赠张籍》:“随车翻縞带,逐马散银盃。” 元 许谦 《西山万象亭》诗:“百里江流縈縞带,满城居室比鱼鳞。”
《漢語大詞典》:缟纻(縞紵)
(1).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吴季札 ﹞聘於 郑 ,见 子产 ,如旧相识。与之縞带, 子产 献紵衣焉。”后因以“縞紵”喻深厚的友谊。亦指朋友间的互相馈赠。 北周 宇文逌 《〈庾信集〉序》:“余与 子山 ,夙期欵密,情均縞紵,契比金兰。” 唐 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授縞紵以托心,示兹诚之不谬。” 清 顾炎武 《过李子德》诗之四:“ 关 河 愁欲徧,縞紵竟谁亲?” 李光 《友人刘竞生续学保定诗以送之》:“縞紵惯交屠狗客,摴蒱忍逐牧猪奴。”
(2).白色生绢及细麻所制的衣服。战国策·齐策四:“后宫十妃,皆衣縞紵,食粱肉。” 鲍彪 注:“縞,鲜色绘也。紵,檾属细者。” 吴师道 补正:“縞,白也。”
《漢語大詞典》:朴学(朴學)
(1).本指上古朴质之学。后泛指儒家经学。汉书·儒林传·欧阳生:“ 宽 有俊材,初见 武帝 ,语经学。上曰:‘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 宽 説,可观。’” 唐 杜牧 《崔璪除刑部尚书等制》:“上知自得,不器难名,既擅高文,兼通朴学,掌言纶阁,典贡春闈。” 明 方孝孺 《家兄寄中秋会饮诗因分韵述怀以答》:“我愚更懒惰,朴学愧前修。”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第九节:“ 孔子 以后 董仲舒 以前的儒学是 汉 人称为朴学的原始儒学。”
(2).指 清 代学者继承 汉 儒学风而治经的考据训诂之学。 清 梅曾亮 《〈十经斋文集〉序》:“人以先生邃於经而工於文,异乎朴学之士。”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十四:“ 乾 嘉 鉅卿魁士,相率为形声训詁之学,几乎人肆篆籀,家耽《苍》《雅》矣。諏经榷史而外,或考尊彝,或访碑碣,又渐而搜及古专,谓可以印证朴学也。” 姚锡钧 《论诗绝句》:“放言高论 陈同甫 ,朴学奇才 纪晓嵐 。”参阅 胡适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
《漢語大詞典》:村野
(1).乡村田野。 唐 刘禹锡 《牛相公留守见示城外新墅兼简洛中亲故之什兼命同作》诗:“别墅 洛 城外,月明村野通。” 唐 康骈 剧谈录·严使君遇终南山隐者:“纔经信宿,已及 樊川 村野。”
(2).指乡村。 宋 陶谷 清异录·女及第:“ 齐 、 鲁 、 燕 、 赵 之种蚕收茧讫,主蚕者簪通花银碗谢祠庙,村野指为女及第。” 元 武汉臣《生金阁》第三折:“这村野去处,有什么整齐的,止不过瓦鉢内斟村酿,那里有金盏内泛羊羔。”红楼梦第三九回:“那 刘老老 虽是村野人,却生来的有些见识。”
(3).借指乡居之人。 宋 王安石 《谢孙龙图启》:“苟安村野之分,无意贤者之游。”
(4).朴拙,朴质。 唐 杜甫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一:“ 允明 作《罪知録》……论 唐 诗人,则尊 太白 为冠,而力斥 子美 ,谓其以村野为苍古,椎鲁为典雅,粗獷为豪雄。” 清 张祥龄 《〈半箧秋词〉序录》:“尚丽密者,失於雕凿……反是者又復鄙俚。 山谷 之村野, 屯田 之脱放,则伤雅矣。”
(5).粗暴鲁莽。《西游记》第七回:“ 如来 笑道:‘……今闻你猖狂村野,屡反天宫,不知是何方生长,何年得道,为何这等暴横?’”
《漢語大詞典》:朴野(樸野)
朴质无华。管子·小匡:“是故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 尹知章 注:“农人之子朴质而野,不为姦慝。” 唐 元稹 《进田弘正碑文状》:“不隐实功,不为溢美,文虽朴野,事颇彰明。”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下:“《木兰歌》是 晋 人拟古乐府……又,‘出门见伙伴’等句,虽甚朴野,实自六朝声口,非两 汉 也。”
质朴,不文饰,不矫饰。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然末俗通弊,不崇真信,背典誥而治子书,若不吐反理之巧辨者,则谓之朴野。” 唐 元稹 《进田弘正碑文状》:“不隐实功,不为溢美,文虽朴野,事颇彰明。” 宋 苏辙 《上曾参政书》:“闻天子举直言之士,而世之君子以其山林朴野之人,不知朝廷之忌讳,其中无所隐蔽,故以应詔。”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 黄生 ,名 之纪 ……人甚朴野。”
《漢語大詞典》:朴质(朴質)
质朴纯真,不加文饰。北史·郦道元传:“ 道慎 弟 道约 ,字 善礼 ,朴质迟钝,颇爱琴书。” 宋 曾巩 《尚书都官员外郎陈君墓志铭》:“人孰宜之,以夷易也;物孰诚之,以朴质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田七郎:“ 武 与语,言词朴质,大悦之。” 郭小川 《闪耀吧,青春的火光》诗:“我们为什么不能使我们的外表和心灵变得又纯洁又朴质。”
质朴,纯真,不矫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於中野。”陈书·傅縡传:“朴质其心,行不言之教。”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贤母辞拾遗钞:“﹝村人﹞拾得 至元 钞十五锭……顷间果见寻钞者,村人本朴质,竟不詰其数,便以付还。” 郭沫若 《文艺论集·〈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原始人的生活,最单纯,最朴质。”
《漢語大詞典》:朴厚(樸厚)
朴质厚道。 唐 骆宾王 《上兖州刺史启》:“ 宾王 淹中 故俗,体朴厚之弘规; 稷下 遗甿,陶礼义之餘化。” 宋 曾巩 《与杜相公书》:“伏以閤下朴厚清明,讜直之行,乐善好义,远大之心,施於朝廷而博见於天下。” 清 顾炎武 《书吴潘二子事》:“国初人朴厚,不敢言朝廷事,而史学因以废失。” 冰心 《去国·最后的安息》:“只见她也只有十三四岁光景,脸色很黑,衣服也极其褴褛,但是另有一种朴厚可爱的态度。”
朴实厚道。 唐 韩愈 《冬荐宫殷侑状》:“﹝ 殷侑 ﹞久从使幕,亮直著名,朴厚端方,少见伦比。” 宋 梅尧臣 《送谢师厚太傅通判汾州》诗:“ 晋 人朴厚自寡讼,软炊玉粒河鳞鲜。”明史·唐枢传:“从来发摘告訐之事,原不必出之敦良朴厚之人。”
《漢語大詞典》:简直(簡直)
(1).简朴质直;直截了当。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 王劭 志在简直,言兼鄙野,苟得其理,遂忘其文。”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郑大王聘严郜女为子妇:“ 许州 长葛 令 严郜 ,衣冠族也,立性简直,虽羈束於官署,常蓄退藏之心。” 宋 司马光 《述〈国语〉》:“故其辞语繁重,序事过详,不若春秋传之简直精明,浑厚遒峻也。” 清 恽敬 《〈楞伽经〉书后》:“ 鸿忍大师 易以《金刚经》,简直平易,人皆乐从。” 瞿秋白 《〈饿乡纪程〉跋》:“ 中国 文运的趋向,更简直,更加速。”
(2).副词。强调完全如此或差不多如此。 鲁迅 《野草·死后》:“我想睁开眼睛来,他却丝毫也不动,简直不像是我的眼睛。” 闻一多 《给臧克家先生》:“如果再不给你回信,那简直是铁石心肠了。” 朱自清 《论老实话》:“直言刺耳,进而刺心,简直等于相骂,自然会叫人生气,甚至于翻脸。”
(3).副词。犹索性,干脆。《黄绣球》第十五回:“简直还叫他们带了一面鏜锣,一副鼓板,做足了样子。”
《漢語大詞典》:顽朴(頑樸)
亦作“ 顽朴 ”。
(1).粗陋而朴质。 前蜀 贯休 《砚瓦》诗:“浅薄虽顽朴,其如近笔端。” 宋 苏轼 《监试呈诸试官》诗:“却顾老钝躯,顽朴谢鐫鋟。”一本作“ 顽朴 ”。
(2).坚毅而质朴。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灝灝肃肃神顽朴,冥冥昧昧从所触。”
《漢語大詞典》:浑纯(渾純)
旧时赌博将铜钱掷成全字或全背,或将骰子掷出同样的点子叫做“浑纯”。 元 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二折:“又被这个不防头爱撇的甎儿稳,可是他便一博六浑纯。”《水浒传》第一○四回:“那攧钱的名儿,也不止一端,乃是浑纯儿、三背间、八叉儿。”
朴质纯正。 清 郎廷槐 等师友诗传录:“总之: 汉 祚鸿朗,文章作新,《安世》 楚 声,浑纯厚雅; 汉武 乐府,壮丽宏奇。”
《漢語大詞典》:寡貌
谓朴质自然,不加矫饰。大戴礼记·主言:“多信而寡貌,其礼可守,其信可復,其跡可履。”
《漢語大詞典》:简谅(簡諒)
简朴质直。 明 张居正 《贺少司寇少崖傅公三品奏最序》:“ 楚 之有 江 、 汉 、 衡 、 巫 ,山磅礴而水渀湃,故其人多任率简谅,有礧砢倜儻之概。”
《漢語大詞典》:爱素好古(愛素好古)
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 老彭 。”后以“爱素好古”谓爱好朴质,不趋时尚。宋书·隐逸传·王弘之:“殿下爱素好古,常若布衣。” 清 黄丕烈 《〈嵇康集〉跋》:“后人式微,物多散失,可慨已!然使后人得其物而思其人,俾知爱素好古,昔有其人。”
《漢語大詞典》:淡简(淡簡)
谓文章淡雅朴质。 清 戴名世 《〈方百川稿〉序》:“要其文淡简,亦非凡近之所能识。” 清 魏源 《庸易通义》:“故末章又以闇然淡简,推本於学入德以极,於不动而敬,不言而信,皆由潜修闇体所致。”
《漢語大詞典》:迟朴(遲樸)
犹言迟钝朴质。墨子·非命下:“此皆疑众迟朴,先圣王之患之也,固在前矣。” 毕沅 校注:“言沮朴实之人。” 吴毓江 校注:“迟字如汉书·杜周传‘ 周 少言重迟’之‘迟’。 颜 注云:‘迟谓性非敏速也。’性非敏速,与中篇‘愚’字义正相近。”
分類:迟钝朴质
《漢語大詞典》:遗华反质(遺華反質)
谓舍弃浮华而返归朴质。《文选·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頽纲既振,品物咸秩。神道见素,遗华反质。” 李善 注:“华谓采章,质谓淳朴也。遗,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