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空虚(空虛)  拼音:kōng xū
1.中无所有。《孟子。尽心下》:「不信仁贤,则国空虚。」《红楼梦》第一○七回:「那知道家运一败直到这样。若说外头好看里头空虚是我早知道的了。」
2.今多指内心寂寞无充实感。如:「整日沉迷于逸乐,总会让人的内心感到空虚,浪掷生命。」
《國語辭典》:虚伪(虛偽)  拼音:xū wèi
虚假不真实。《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评曰》:「循名责实,虚伪不齿。」《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说得确实,重重有赏。倘有虚伪隐瞒,我知道了,致你死地!」
《漢語大詞典》:矫伪(矯僞)
作伪;虚假。汉书·贾谊传:“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餘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无行义之尤者也。” 颜师古 注:“言诈为文书,以出仓粟近十万石耳。” 宋 司马光 《辞知制诰第五状》:“意者朝廷以臣所言皆为矫伪,不足听察邪?” 明 张居正 《答南台谏》:“惟丈俯鉴愚悃,早为停寝,僕此意发自丹愫,絶无矫伪。”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五篇:“然因让而争,矫伪已甚,生息此土,则亦劳矣,不如作詼谐观,反有啟颜之效也。”
分類:作伪虚假
《漢語大詞典》:假伪(假僞)
虚假。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粲 劝 表 子 琮 ,令归 太祖 ”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孙权 自此以前,尚与中国和同,未尝交兵,何云‘驱 权 於 江 外’乎……又 白登 在 平城 ,亦 魏武 所不经,北征 乌丸 ,与 白登 永不相豫。以此知 张騭 假伪之辞,而不觉其虚之自露也。”
分類:虚假
《漢語大詞典》:虚哄
虚空;虚假。 明 张凤翼 《红拂记·仗策渡江》:“风尘奔走徒虚哄,顷刻劳君舟楫功。” 明许自昌《水浒记·周急》:“泣途穷。老景多虚哄,镇日愁眉拥。” 清 龚自珍 《同年生胡户部为韵语以谐之》:“我疑《经籍志》,著録半虚哄,义与 歆 莽 违,下笔费弥缝。”
分類:虚空虚假
《漢語大詞典》:嚣虚(囂虚)
亦作“嚻虚”。
(1).虚假。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那厮本意嚣虚,将足下亏图,有口难言,气夯破胸脯。” 元 杨暹 《西游记》第一本第一出:“喒两口都不会説嚣虚。” 元 宫天挺 《七里滩》第二折:“玉带上掛金鱼,都是嚣虚。”
(2).指喧嚣的尘世。 南朝 梁 萧统 《钟山解讲》诗:“方知蕙带人,嚻虚成易屏。”
《漢語大詞典》:诈谬(詐謬)
欺诈;虚假。 宋 苏辙 《举王巩乞外任札子》之二:“惟有 安鼎 谓臣欺罔诈谬,机械深巧,不速谴责,恐臣挟朋诞谩,日滋日横。”《西游记》第十二回:“诚为佛子不虚传,胜似善提无诈谬。”
分類:欺诈虚假
《漢語大詞典》:滥伪(濫僞)
犹虚假。新唐书·苏瓌传:“天下僧尼滥伪相半,请併寺,著僧常员数,缺则补。”《元典章·户部七·仓库》:“见在官物皆须点照算交,点明白别无短少滥伪之数。”
分類:虚假
《國語辭典》:实在(實在)  拼音:shí zài
1.的确、真正。《儒林外史》第三六回:「只有他写的是实在年庚,五十岁。」《红楼梦》第三六回:「他的那一种行事大方,说话见人和气里头带著刚硬要强,这个实在难得。」
2.实际、其实。如:「名义上是大学生,实在只是个小学程度。」
3.四柱册的一项分项。参见「四柱册」条。
《國語辭典》:实在(實在)  拼音:shí zai
1.诚实、可靠。如:「他的为人很实在。」
2.实牢、坚固。如:「这张桌子做得实在。」
《國語辭典》:虚声(虛聲)  拼音:xū shēng
1.虚张声势。《文献通考。卷三四六。四裔考二三》:「时契丹实惜盟好,特为虚声以动中国。」
2.无实的声誉。《后汉书。卷六一。黄琼传》:「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弘此远谟,令众人叹服。」
3.山谷的回声。唐。姚崇 故洛阳城侍宴应制诗:「川凫连倒影,岩鸟应虚声。」
《國語辭典》:虚誉(虛譽)  拼音:xū yù
不实的美誉。《后汉书。卷二。显宗孝明帝纪》:「自今若有过称誉,尚书皆宜抑而不省。」
《国语辞典》:真假  拼音:zhēn jiǎ
真实或虚假。《三国演义》第九一回:「今事未知真假,遽尔加兵,乃逼之反耳。」《红楼梦》第三四回:「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口杂。」
《國語辭典》:讹言(訛言)  拼音:é yán
假话、谣言。《后汉书。卷一三。公孙述传》:「述曰:『讹言不可信。』」《三国演义》第五七回:「军中有讹言,亦传西凉入寇之事,今不可不防也。」
分類:虚假谣传
《国语辞典》:真妄  拼音:zhēn wàng
真实和虚假。〈宝藏论〉:「非愚智所改,非真妄所转,平等普遍,一切圆满。」
《漢語大詞典》:奸伪(姦僞)
亦作“姧偽”。亦作“奸偽”。亦作“姧为”。
1.诡诈虚假。管子·君臣上:“是故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则又有符节、印璽、典法、筴籍以相揆也。此明公道而灭姦伪之术也。”韩非子·六反:“姦伪无益之民六,而世誉之如彼;耕战有益之民六,而世毁之如此。” 汉 桓宽 盐铁论·错弊:“禁御之法立而姧伪息,姧伪息则民不期於妄得而各务其职,不反本何为?” 汉 王充 论衡·答佞:“考乡里之迹,证朝廷之行,察共亲之节,明事君之操,外内不相称,名实不相副,际会发见,姧为觉露也。”姧为,一本作“奸伪”。《水浒传》第二四回:“且説那妇人做出许多姦伪张致,那 武大 武松 弟兄两个吃了几杯, 武松 拜辞哥哥。”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九:“今百姓十九在官,十一在家,身无完衣,腹无饱食,贫困日甚,奸伪日滋。”
2.指诡诈虚假的人或事。 汉 贾谊 《过秦论》中:“然后姦伪竝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姦,一本作“ 姧 ”。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姦伪荣显,则英杰潜逝。”后汉书·皇甫规传:“后遭姦伪,威分近习,畜货聚马,戏謔是闻。” 清 唐甄 潜书·达政:“除强暴奸伪,不为民害,为中善政一。”
《漢語大詞典》:奸为(姦爲)
亦作“姧为”。 见“ 姦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