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狡狯(狡獪)  拼音:jiǎo kuài
1.诡变多诈。《文明小史》第五八回:「这其间有位侯补知府叫做黄世昌的,为人极其狡狯。」也作「狡猾」。
2.开玩笑、戏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公笑曰:『我尝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耳!彦伯遂以著书。』」
3.游戏。《南史。卷五。齐废帝郁林王本纪》:「又多往文帝崇安陵隧中,与群小共作诸鄙亵掷涂睹跳、放鹰走狗杂狡狯。」
《國語辭典》:机巧(機巧)  拼音:jī qiǎo
1.灵巧的机械。《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隋书。卷一九。天文志上》:「吴时又有葛衡,明达天官,能为机巧。」
2.机谋诡诈。《庄子。天地》:「功利机巧,必忘夫人之心。」《文选。江淹。杂体诗。孙廷尉》:「亹亹玄思清,胸中去机巧。」
3.机敏灵巧。三国魏。曹植〈侍太子坐〉诗:「翩翩我公子,机巧忽若神。」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一折:「我这女儿吹弹歌舞,书画琴棋,无不精妙,更是风流旖旎,机巧聪明。」也作「机伶」、「机灵」。
《漢語大詞典》:谲怪(譎怪)
(1).奇异怪诞。《易·睽》“睽孤” 三国 魏 王弼 注:“至睽将合,至殊将通,恢诡譎怪,道将为一。”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故 韩子 曰:狗马难,鬼神易,狗马乃凡俗所见,鬼神乃譎怪之状。斯言得之。”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四章第四节:“ 刘勰 在《辨骚》一文里,说 屈原 诸作,有诡异、谲怪、狷狭、荒淫四事异于经典,不知道这正是 屈原 的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特色。”
(2).诡诈。新唐书·裴延龄传:“ 延龄 资苛刻,又劫于利,专剥下附上,肆骋譎怪。” 明 唐顺之 《与洪方洲书》:“ 扬子云 闪缩譎怪,欲説不説,不説又説,此最下者,其心术亦略可知。”
《國語辭典》:狡黠  拼音:jiǎo xiá
狡诈。《三国志。卷二八。魏书。邓艾传》:「逆贼姜维连年狡黠,民夷骚动,西土不宁。」也作「狡伪」。
《漢語大詞典》:诈诡(詐詭)
诡诈。 唐 李白 《为宋中丞自荐表》:“为贱臣诈诡,遂放归山,闲居製作,言盈数万。”《旧唐书·张濬传》:“虚诞彰于朝野,诈诡布於华夷,横草蔑闻,燎原愈急。”
分類:诡诈
《漢語大詞典》:诡躁(詭躁)
犹诡诈。韩非子·难言:“言而远俗,诡躁人间,则见以为诞。” 陈奇猷 集释引 高亨 曰:“躁,诈也。”新唐书·成王千里传:“自 天授 后,宗室贤者多株翦,唯 千里 诡躁不情,数进符瑞诸异物,得免。”
分類:诡诈
《漢語大詞典》:矫谲(矯譎)
诡诈。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四:“又有 傅孝忠 为太史令,自言明玄象,专行矫譎。”新唐书·奸臣传下·卢杞:“其阴害矫譎,虽国屯主辱,犹謷然肆为之。”
分類:诡诈
《漢語大詞典》:诡矫(詭矯)
诡诈。 唐 王勃 《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痛迷生之诡矫,悲正觉之陵夷。”
分類:诡诈
《漢語大詞典》:机谲(機譎)
诡诈。也指诡诈的。新唐书·于颀传:“﹝ 頎 ﹞累迁 京兆 尹,任机譎,为政烦碎无大体。” 明 黄瑜 《双槐岁钞·临莅本贯》:“ 思忠 起家县吏,精敏机譎。”
分類:诡诈
《國語辭典》:多故  拼音:duō gù
1.多患难。《国语。郑语》:「王室多故,余惧及焉。」汉。班彪〈北征赋〉:「揽余涕以于邑兮,哀生民之多故。」
2.多机巧伪诈。《淮南子。主术》:「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
《國語辭典》:叵测(叵測)  拼音:pǒ cè
难以预料、不可测,多含贬义。如:「他不按牌理出牌,可谓居心叵测,得小心应对。」《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只因世路窄狭,人心叵测,大道既远,人情万端,熙熙攘攘,都为利来。」《醒世恒言。卷二四。隋炀帝逸游召谴》:「却只是心怀叵测,阴贼刻深,好钩索人情深浅,又能为矫情忍诟之事。」
《漢語大詞典》:奸弊(姦弊)
亦作“奸弊”。亦作“奸敝”。 诡诈舞弊;欺诈蒙骗。旧唐书·牛僧孺传:“ 乾符 中,选曹猥滥,吏为姦弊,每岁选四千餘员。”《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却是那丑汉买嘱媒人,要哄骗小人的女儿为婚,却将那姓 钱 的后生,冒名到小人家里。老爷只问媒人,便知奸弊。” 清 唐甄 潜书·权实:“是以百职不脩,庶事不举,奸敝日盛,禁例日繁,细事纠纷,要政委弃。”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二章第四节:“贫家丁多,无处隐蔽,只好按丁纳租税,再加上胥吏的奸弊,贫弱的民众,除了逃亡作浮户,实在无法应付。”
《國語辭典》:变诈(變詐)  拼音:biàn zhà
诡变巧诈。《荀子。议兵》:「兵之所贵者埶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蔡京、蔡卞为人反覆变诈,欺陷忠良,天下不安,皆由京、卞二人簸弄。」
分類:变诈诡诈
《國語辭典》:奸诈(奸詐)  拼音:jiān zhà
虚伪诡诈。《西游记》第四三回:「他极奸诈,若放了他,恐生恶念。」《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一个外郎叫做丘三,是个极狡猾奸诈的。」也作「奸诈」。
《國語辭典》:奸诈(姦詐)  拼音:jiān zhà
虚伪诡诈。《管子。明法解》:「权衡平正而待物,故奸诈之人不得行其私。」《汉书。卷七一。隽不疑传》:「廷尉验治何人,竟得奸诈。」也作「奸诈」。
《漢語大詞典》:奸伪(姦僞)
亦作“姧偽”。亦作“奸偽”。亦作“姧为”。
1.诡诈虚假。管子·君臣上:“是故主画之,相守之;相画之,官守之;官画之,民役之。则又有符节、印璽、典法、筴籍以相揆也。此明公道而灭姦伪之术也。”韩非子·六反:“姦伪无益之民六,而世誉之如彼;耕战有益之民六,而世毁之如此。” 汉 桓宽 盐铁论·错弊:“禁御之法立而姧伪息,姧伪息则民不期於妄得而各务其职,不反本何为?” 汉 王充 论衡·答佞:“考乡里之迹,证朝廷之行,察共亲之节,明事君之操,外内不相称,名实不相副,际会发见,姧为觉露也。”姧为,一本作“奸伪”。《水浒传》第二四回:“且説那妇人做出许多姦伪张致,那 武大 武松 弟兄两个吃了几杯, 武松 拜辞哥哥。”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史九:“今百姓十九在官,十一在家,身无完衣,腹无饱食,贫困日甚,奸伪日滋。”
2.指诡诈虚假的人或事。 汉 贾谊 《过秦论》中:“然后姦伪竝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於道,而天下苦之。”姦,一本作“ 姧 ”。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姦伪荣显,则英杰潜逝。”后汉书·皇甫规传:“后遭姦伪,威分近习,畜货聚马,戏謔是闻。” 清 唐甄 潜书·达政:“除强暴奸伪,不为民害,为中善政一。”
《漢語大詞典》:奸为(姦爲)
亦作“姧为”。 见“ 姦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