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言语(言語)  拼音:yán yǔ
1.说话。《易经。颐。象曰》:「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三国演义》第一回:「性宽和,寡言语。」
2.文章著述。《文选。班固。两都赋序》:「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國語辭典》:言语(言語)  拼音:yán yu
1.禀告。如:「等我过去言语一句,你再进来。」
2.发言。如:「你怎么不言语呢?」
《國語辭典》:四科  拼音:sì kē
1.孔门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宋。邢炳。疏:「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科,唯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
2.文体的四种形式。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文选。曹丕。典论论文》:「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國語辭典》:常言  拼音:cháng yán
日常流行的一些口头语,如谚语、格言等。如:「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结。』」《元曲选。赚蒯通。第一折》:「常言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警世通言。卷二。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至于生子生孙,就是下一辈事,十分周全不得了。常言道得好:『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马牛。』」
《國語辭典》:口语(口語)  拼音:kǒu yǔ
1.专指谈话所用的语言。唐。刘知几《史通。卷六。言语》:「而后来作者,通无远识,记其当世口语,罕能从实而书。」
2.议论。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以口语遇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3.诽谤。汉。杨恽 报孙会宗书:「怀禄贪势、不能自退,遂遭变故,横被口语。」
4.诉讼关系人受审时,与案情有关的陈述。《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知县录了口语,喝退胡阿虎,便叫周四上前来问。」也称为「口供」、「口词」。
《國語辭典》:口音  拼音:kǒu yīn
1.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如:「湖南口音」。《文明小史》第二三回:「这门上见他是外国人,自觉欢喜,只疑心他口音又像中国。」也称为「口气」、「口吻」。
2.话里的含义,言外之意。《官场现形记》第二六回:「黄胖姑一听口音不对,连忙替贾大少爷分辩。」也称为「口气」。
3.语音学上指只通过口腔而不经过鼻腔所发出的音。相对于鼻音和鼻化元音而言。如国语中的a、e、o、b、p、f等。
《國語辭典》:该死(該死)  拼音:gāi sǐ
所做所为应受到死亡的惩罚。是自责或责备他人的话,多表示厌恶、怨恨或惶恐。《儒林外史》第三回:「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文明小史》第三八回:「卑职实在该死,只求大帅栽培。」
《國語辭典》:乖乖  拼音:guāi guāi
表示亲昵的称呼,有可爱、乖巧的意思。《西游记》第四三回:「我那乖乖,菩萨恐你养不大,与你戴个颈圈镯头哩。」
《國語辭典》:乖乖  拼音:guāi guai
表示惊叹的语气。如:「乖乖!这师父的手艺还真不赖!」
《國語辭典》:不瞒(不瞞)  拼音:bù mán
对人实话实说,毫不掩饰。《红楼梦》第四五回:「不瞒姑娘说,今年我大沾光儿了!」《文明小史》第二七回:「不瞒你二位说,我去听说,能不签名吗?原为这事被我们先生发挥了一顿,此时倒要服他老成先见。」
《國語辭典》:口头语(口頭語)  拼音:kǒu tóu yǔ
说话时的惯用语。如:「『哎哟!』是他的口头语之一。」也作「口头禅」。
《国语辞典》:和气生财(和气生财)  拼音:hé qì shēng cái
生意人的口头语,意指态度温和而不得罪顾客,才会致富。如:「做生意讲求和气生财,尽心服务客人,不与客人起无谓的争执。」
《国语辞典》:格老子的  拼音:gé lǎo zi de
四川地区笑骂人的口头语。通常用来表达心中不能平衡的感觉。
《国语辞典》:这个那个(这个那个)  拼音:zhè ge nà ge
犹豫不决或推托的口头语。如:「你不要再这个那个了,快点决定。」《儿女英雄传》第八回:「我小老儿倒有一句拙笑话,也不用讲这个那个,只我们两家六条性命,都是你姑娘救的。」
《漢語大詞典》:格老子
方言。 四川 笑骂人的口头语。 宋乔 《侍卫官杂记》:“‘格老子’, 老杨 笑着骂我,‘怕老婆也得有点分寸--你简直太不像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