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名科
(1).指求功名的科举考试。 唐 韩愈 《示爽》诗:“名科揜众俊,州考居吏前。”
(2).泛指应试的科目。 宋 欧阳修 《读〈徂徕集〉》诗:“常续最高第,騫游各名科。”
《漢語大詞典》:有道
(1).有才艺或有道德。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 郑玄 注:“道,多才艺者。”史记·游侠列传序:“昔者 虞舜 窘於井廪, 伊尹 负於鼎俎…… 仲尼 畏 匡 ,菜色 陈 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后汉书·安帝纪:“己巳,令公、卿、特进、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有道之士各一人。” 唐 韩愈 《争臣论》:“或问諫议大夫 阳城 於 愈 ,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
(2).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论语·学而:“﹝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有道,有道德者。”文选·张衡〈西京赋〉:“招有道於侧陋,开敢諫之直言。” 薛综 注:“举有道之士而用之也。” 清 恽敬 《上汪瑟庵侍郎书》:“ 敬 五十之年,齗齗此事,不日进,则日退,惟得有道教正之,或可不为流俗人所限。”
(3).谓政治清明。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汉 班固 《白虎通·号》:“天下有道,人皆乐也。”《金瓶梅词话》第四八回:“值圣明有道之世,老翁在家康健之时。”
(4).指政治清明之世。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莫乱三上章,有道贫贱耻。”
(5).有办法。管子·地数:“吾欲陶天下而以为一家,为之有道乎?”
(6). 汉 代选举科目之一。后汉书·桓荣传:“后举孝廉、有道、方正、茂才,三公并辟,皆不应。” 宋 曾巩 《徐孺子祠堂记》:“ 豫章 太守 陈蕃 ,太守 黄琼 辟皆不就,举有道,拜 太原 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
《漢語大詞典》:童子
(1).儿童;未成年的男子。仪礼·丧服:“童子唯当室緦。” 郑玄 注:“童子,未冠之称。”史记·商君列传:“ 五羖大夫 死, 秦国 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謡,舂者不相杵。” 唐 韩愈 《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一:“他们劫财神,劫童子,劫观音,乃至明火抢劫。”
(2).古代指未成年的仆役。仪礼·既夕礼:“朔月,童子执帚却之,左手奉之。” 郑玄 注:“童子,隶子弟若内竖寺之属。”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青衣上 少室 ,童子向 蓬莱 。” 唐 韩愈 《秋怀诗》之八:“童子自外至,吹灯当我前。”
(3).指童身。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乐仲:“年二十始娶,身犹童子。”
(4).旧时科举考试科目之一。始于 唐 代。旧唐书·宣宗纪:“据礼部贡院见置科目,《开元礼》、三礼、三传、三史、学究、道举、明算、童子第九科。” 宋 王安石 《详定试卷》诗:“童子常夸作赋工,暮年羞悔有 扬雄 。”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 潘文恭公 试童子,日端坐试席,风度凝重。”参见“ 童子科 ”、“ 童子试 ”。
(5).瞳人;眼珠。童,通“ 瞳 ”。汉书·项籍传赞:“ 舜 盖重童子, 项羽 又重童子。” 颜师古 注:“童子,目之眸子。”晋书·文苑传·赵至:“童子白黑分明,有 白起 之风矣。”
《漢語大詞典》:孝廉
(1).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於 汉 代,在 东汉 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为一科。亦指被推选的士人。汉书·武帝纪:“ 元光 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颜师古 注:“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夫选用失於上,则牧守非其人矣;贡举轻於下,则秀孝不得贤矣。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旧唐书·杨绾传:“望请依古制,县令察孝廉,审知其乡閭有孝友信义廉耻之行,加以经业,才堪策试者,以孝廉为名,荐之於州。”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三:“俾乡人举其孝廉。孝者,当兵火扰攘之际,供母养无缺;廉者,虽在穷约,人或賙之,有所不受。”《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原来 汉 朝取士之法,不比今时。他不以科目取士,惟凭州郡选举。虽则有博学宏词、贤良方正等科,惟以孝廉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洁。孝则忠君,廉则爱民。但是举了孝廉,便得出身做官。” 清 戴名世 《刘光禄墨卷序》:“以孝廉举者,既举而不可不孝不廉也。”
(2). 明 清 两代对举人的称呼。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次年乡试,便高中了孝廉;转年会试又联捷了进士,歷升了内阁学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沿海的房舱本来甚少,都被那位 何孝廉 定去了。” 张友鹤 校注:“﹝孝廉﹞举人的别称。”
《漢語大詞典》:贤良(賢良)
(1).有德行才能。汉书·孔光传:“退去贪残之徒,进用贤良之吏。”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再説咧,你姐儿俩还这么贤良呢!” 草明 《乘风破浪》二十:“只因这位雍容大度的贤良的妻子的一句话,使 宋紫峰 进退两难。”
(2).有德行才能的人。周礼·地官·师氏:“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贾公彦 疏:“二曰友行以尊贤良者,此行施於外人,故尊事贤人良人,有德之士也。”后汉书·伏隆传:“任用贼臣,杀戮贤良。”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黄金台》:“百里贤良聚,千秋霸业开。”
(3).古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由郡国推举文学之士充选。亦为“贤良文学”、“贤良方正”的简称。 汉武帝 《贤良诏》:“贤良明於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学校贡举·贤良:“ 汉 唐 逮 宋 ,取士之制,有贤良方正、茂才异等六科,谓之制举,亦曰大科,通谓之贤良。其制盖自 汉文帝 始。”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祖宗非佌佌,也非是庶民白屋,不袭门荫,应中贤良科举。”
《漢語大詞典》:六艺(六藝)
(1).古代教育学生的六种科目。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三国 吴 韦曜 《博奕论》:“伎非六艺,用非经国,立身者不阶其术,徵选者不由其道。”
(2).亦作“ 六蓺 ”。指儒家的“六经”,即《乐》春秋史记·滑稽列传:“ 孔子 曰:‘六蓺於治一也。以节人,《乐》以发和,以道事,以达意,以神化,春秋以义。’”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六蓺备研,八索必该,斯则富矣。” 明 顾绛 《述古》诗:“六艺既该通,百家亦兼取。” 王闿运 《侯官陈君墓志铭》:“总角之年,研精六蓺。”
《漢語大詞典》:直言
(1).正直、耿直的话。国语·晋语三:“下有直言,臣之行也。”荀子·解蔽:“故人君者,周则谗言至矣,直言反矣;小人邇而君子远矣。” 唐 韩愈 《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公心有勇气,公口有直言。” 曹禺 等《胆剑篇》第三幕:“他还是对的,他的忠谏还是有道理的。我应该听取他的话,我应该耐心听取百姓的直言。”
(2).直率地说;说实话。左传·成公十五年:“初, 伯宗 每朝,其妻必戒曰:‘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子好直言,必及於难。’”史记·张丞相列传:“ 昌 为人彊力,敢直言,自 萧 曹 等皆卑下之。”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上:“后退而具朝服立於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 魏徵 得直言。妾幸备后宫,安敢不贺?’”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四:“今属吏见长官,多囁嚅逡巡,拘守仪节,公独於皇华公讌之座,侃侃直言,靡所避忌。” 茅盾 《色盲》一:“这是个无可奈何的点头,正好象是有良心的医生不得不直言病人已经无望时候的那个点头。”
(3).直言敢谏。 汉 晋 察举科目名。后汉书·独行传·谯玄:“ 平帝 元始 元年,日食,又詔公卿举敦朴直言。”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下:“夏五月壬辰,晦,日有蚀之。詔公卿举直言。” 清 陈鳣 《对策》卷五:“ 晋 武帝 詔诸贤良方正直言,会东堂策问。”
《漢語大詞典》:重修
指优厚的薪俸。 清 冯桂芬 《复应方伯论清丈第二书》:“我见各处丈田,须用重修聘好手为之经造。不知书算不能出重修。”
(1).重新修订或编纂。 宋 李心传 《旧闻证误》卷四:“ 赵元镇 作相,提举重修《泰陵实録》。书成,加恩。”宋史·高宗纪八:“命史馆重修 徽宗 大观 以前实録。”
(2).重新翻修。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百废俱兴,乃重修 岳阳楼 ,增其旧制。”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这寺是 则天皇后 盖造的,后来崩损,又是 崔相国 重修的。” 朱自清 《欧游杂记·威尼斯》:“这全然是戈昔式;动工在九世纪初,以后屡次遭火,屡次重修,现在的据说还是原来的式样。”
(3).大专院校学生学习成绩不及格的科目,必须重读,谓之重修。
《漢語大詞典》:幽素
(1).幽寂,寂静。 唐 李贺 《伤心行》:“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 唐 李商隐 《房中曲》:“蔷薇泣幽素,翠带花钱小。” 清 朱子臣 《司空楼》诗:“ 江陵 鲤鱼泣幽素, 阳春门 下官家署。”
(2).恬淡质朴。 唐 张九龄 《答陈拾遗赠竹簪》诗:“幽素宜相重,雕华岂所任。” 明 陈子龙 《岁暮杂感》诗:“君子乐幽素,小人为荒淫。” 清 龚自珍 《寒月吟》:“而我屏见闻,而汝养幽素。”
(3).幽情素心。 宋 吴文英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词:“旧尊俎,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繫幽素。”
(4). 唐 科举科目名。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 勃 年未及冠,应幽素举及第。”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 唐 科目至繁,唐书志多不载,或略见於列传,今裒集於此……幽素;词赡文华;直言极諫;抱儒素。”
《漢語大詞典》:甲科
(1).古代考试科目名。 汉 时课士分甲乙丙三科。汉书·儒林传序:“ 平帝 时 王莽 秉政……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
(2). 唐 初明经有甲乙丙丁四科。 唐 宋 进士分甲乙科。 唐 白行简 《李娃传》:“於是遂一上,登甲科,声振礼闈。” 唐 王建 《送薛蔓应举》诗:“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宋 苏轼 《司马温公神道碑》:“公始以进士甲科事 仁宗皇帝 。”
(3). 明 清 通称进士为甲科。二刻拍案惊奇卷四:“这段话文乃是 四川 新建县 有一乡宦,姓 杨 ,是本朝甲科。” 清 方苞 《重订〈礼记纂言〉序》:“ 李公 早岁登甲科,五十以后始开府於畿南。”
(4).指登甲科的人。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一:“一甲科问 于莲池 曰:‘世间何等人最作孽?’”
(5).泛指科举考试。 唐 高适 《送桂阳孝廉》诗:“ 桂阳 少年西入 秦 ,数经甲科犹白身。”
《漢語大詞典》:科目
(1).法规、学术、帐目等按其性质划分的类别和名目。旧唐书·李峤传:“窃见 垂拱 二年诸道巡察使所奏科目,凡有四十四件,至於别準格敕令察访者,又有三十餘条……今之所察,但準 汉 之六条,推而广之,则无不包矣,无为多张科目,空费簿书。” 邹韬奋 《经历》二:“后来进了小学,最怕的科目便是算学。” 丁玲 《母亲》:“学堂里科目是很多的,国文,修身,地理,历史,总有十几门。”
(2).指 唐 代以来分科选拔官吏的名目。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六:“ 唐 科目至繁,唐书志多不载。” 宋 陈亮 《谢教授墓志铭》:“国家以科目取士,以格法而进退之,权奇磊瑰者固於今世无所合,虽復小合,旋亦弃去。”明史·选举志一:“ 明 制,科目为盛,卿相皆由此出,学校则储才以应科目者也。”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科目:“ 唐 制取士之科,有秀才,有明经,有进士,有俊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 开元 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詔曰制举……见於史者凡五十餘科,故谓之科目。”
(3).指通过科举取得的功名。 宋 陈亮 《送吴久成序》:“少以气自豪,出手取科目,随輒得之。” 明 宋濂 《汪文节神道碑》:“忠孝大节,揆古无让,於今无媿,可谓不负於科目矣。” 清 金人瑞 《春感》诗之四:“半生科目沉山外,今日 长安 指日边。”
(4).指科目人。 元 刘壎 《补史十忠诗·枢密闽广宣抚史陈公》:“不有二忠存,千古笑科目。”儒林外史第四三回:“这太守姓 雷 ……年纪六十多岁,是个老科目。”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 李文贞公 光地 以 直 抚入相, 桐城 方侍郎 苞 叩之曰:‘自入国朝,科目躋兹位者凡几?’”
《漢語大詞典》:经义(經義)
(1).经书的义理。汉书·张禹传:“ 宣 之来也, 禹 见之於便坐,讲论经义。”后汉书·儒林传下·锺兴:“ 光武 召见,问以经义,应对甚明。”魏书·世祖太武帝纪下:“詔诸有疑狱皆付中书,以经义量决。” 吴晗 《朱元璋传》第八章二:“ 元璋 不但知道一些儒家的经义,能写通俗的口语文字,并且还能作诗。”
(2).科举考试科目之一。 宋 代以经书中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故称。 明 清 沿用而演变成八股文。 宋 陈亮 《书〈欧阳文粹〉后》:“学者又习於当时之所谓经义者,剥裂牵缀,气日以卑。”宋史·选举志一:“ 神宗 始罢诸科,而分经义、诗赋以取士。” 严复 《原强》:“记诵词章既已误,训詁注疏又甚拘,江河日下,以至於今日之经义八股,则适足以破坏人才,復何民智之开之与有耶?”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不上两年,作经义、作策论居然能到三百字以上。”
《漢語大詞典》:寒素
(1).门第寒微,地位卑下。魏书·文苑传·温子昇:“﹝ 恭之 ﹞家世寒素。”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二年:“深知公功能,然门地寒素,不敢相用,恐为名流所嗤。”红楼梦第六三回:“我家原来寒素,赁房居住。” 叶圣陶 《倪焕之》二:“那时还行着科举,出身寒素,不多时便飞黄腾达的,城里就有好几个。”
(2).指家世寒素之人。初学记卷十一引 晋 王隐 晋书:“ 王戎 为左僕射,领吏部尚书。自 戎 居选,未尝进一寒素,退一虚名。” 宋 曾巩 《祭欧阳少师文》:“爱养人材,奬成诱掖,甄拔寒素,振兴滞屈,以为己任,无有废咈。” 金 王若虚 《臣事实辨》:“自古由寒素为名臣者,何可胜数;膏粱紈綺子焯焯者几人?” 清 黄景仁 《杂诗》:“后门别寒素,前门揖贵游。”
(3). 汉 晋 选拔士人的科目名。 晋 葛洪 抱朴子·审举:“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晋书·李重传:“时 燕国 中正 刘沉 举 霍原 为寒素,司徒府不从, 沉 又抗诣中书奏 原 ,而中书復下司徒参论。司徒左长史 荀组 以为:‘寒素者,当谓门寒身素,无世祚之资。 原 为列侯,显佩金紫,先为人间流通之事,晚乃务学,少长异业,年踰始立,草野之誉未洽,德礼无闻,不应寒素之目。’”
(4).清苦俭朴。 宋 叶适 《宋故孟夫人墓志铭》:“ 信安王 以恭俭律家,夫人尤勤苦敬顺,事夫训子,率用寒素。”儒林外史第八回:“两公子坐着一隻小船,萧然行李,仍是寒素。” 鲁迅 《朝花夕拾·范爱农》:“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5).指寒衣。 唐 李贺 《秋来》诗:“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王琦 注:“络纬,莎鸡也。其声如纺绩,故曰啼寒素。或曰络纬,故是蟋蟀鸣则天寒而衣事起,故又名趣织。”
《漢語大詞典》:科举(科舉)
(1).封建时代对官吏的政绩优劣考核上报。 晋 杜预 《上黜陟课法略》:“今科举优劣,莫若委任达官,各考所统……其六岁处优举者,超用之,六岁处劣举者,奏免之。”
(2). 隋 唐 以来封建王朝分科目考试选拔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亦指这种考试。宋史·选举志二:“自 神宗 朝 程顥 、 程颐 以道学倡于 洛 ,四方师之,中兴盛于东南,科举之文稍用 颐 説。”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 似道 密访其人不得,知是秀才辈所为,乘 理宗皇帝 晏驾,奏停是年科举。”儒林外史第六回:“又过了三四日, 严大老官 也从省里科举了回来。” 叶圣陶 《倪焕之》二:“那时还行着科举,出身寒素,不多时便飞黄腾达的,城里就有好几个。”
《漢語大詞典》:学究(學究)
(1).科举中的科目名。 唐 代取士,明经一科有“学究一经”的科目; 宋 代称为“学究”,为礼部贡举十科之一。见新唐书·选举志上宋史·选举志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 许孟容 进士及第,学究登科,时号锦袄子上着莎衣。”朱子语类卷一二八:“学究科但试墨义……凡试一大经者兼一小经,每段举一句,令写上下文,以通不通为去取。”应此科试中式者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十:“﹝ 范仲淹 ﹞与 朱 氏兄弟俱举学究……众客退,﹝ 姜遵 ﹞独留 仲淹 ,引入中堂,谓其夫人曰:‘ 朱学究 年虽少,奇士也。’”
(2).读书人的通称。 宋 陆游 《自咏》:“衣冠醉学究,毛骨病 维摩 。”古今小说·杨老八越国奇逢:“高年学究,忽然及第连科。” 张洁 《爱,是不能忘记的》:“好像我不是一个准备出嫁的姑娘,而是一个研究社会学的老学究。”
(3).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六:“ 李青莲 《嘲鲁儒》,有‘未行先起尘’之句。余少时云:‘张眸始识青盲苦,对面如同学究谈。’”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玉娇梨》《平山冷燕》﹞二书大旨,皆显扬女子……然所谓才者,惟在能诗,所举佳篇,復多鄙倍,如乡曲学究之为。”
(4).旧指私塾的教师。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八·嘲学究:“近世嘲学究云:‘我若有道路,不作猢猻王。’” 清 赵翼 《大柳驿》诗:“ 大柳驛 边老学究,家塾聚徒拥乌几。”《官场现形记》第一回回目:“望成名学究训顽儿。”